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页。
我们这一科是讲「未二、更约因缘互相成办」。这地方是说,既然我们内心的本觉是没有差别的,本觉在内心当中,白天、晚上不断的熏习我们,但是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成佛之道,会有这么多差别的因缘呢?这当中除了烦恼的遮障以外,我们对三宝的熏习这种善根的力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助缘。我们看第三段: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这地方作一个总结,说是成佛之道必需要「因缘具足」的。什么叫做内因力?就是「自有熏习之力」,就是所谓的本觉内熏。说虽然我们现在有无量的痛苦而完全没有安乐,但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离开痛苦、追求安乐这样的希望,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想要改造生命的这种动力是从来没有消失过。表示我们每一个众生有无量的希望,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而这个是成佛之道的主要的动力了,就是所谓的内因力。其次外缘力,「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我们必需要有诸佛菩萨清净法语的开导,正确的了解到什么是痛苦生起的因缘、什么是安乐生起的因缘,能够对生命「善知抉择」。什么样的因缘会让你痛苦?什么样的因缘让你产生安乐?这都不是上帝的意思,这个生命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抉择。有了这样的观照力以后,就是这种外缘力。这个时候我们产生二种的功德:第一个,生「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
这一段法藏大师判作外凡的资粮位。外凡位他在修行,主要的是「信有涅槃,修习善根」,这当然是仰信涅槃。就是说原来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认命的在三界流转,我们有另外一种选择,我们可以成就涅槃的。就是说只要肯努力,这个涅槃的功德不是天方夜谭,它是真实存在的。有了这样的信心以后,我们开始勉强自己修习佛法戒定慧的善根,虽然这个过程有一些辛苦,但是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种刚开始是仰仗信心,我们叫做外凡资粮位。因为他对理性的观照比较薄弱,所以叫外凡,心游理外。我们在佛法当中就会慢慢进步,到第二个阶段内凡加行位。「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我们慢慢的进步,从前面的信心到了「善根成熟」,佛法的善根主要就是内心的止观,我们对于这个真理的观照、对烦恼的调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遇到「诸佛菩萨」的「示教」,开导这种修行的法门,而成就种种的功德,引生内心的法喜,而慢慢慢慢的「趣向涅槃」,就从前面的信心而变成一种止观,一种信力而引生一种法力。这个地方是说明体熏习。体熏习的意思我们作一个总结。这个体熏习有三个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个是真如,第二个是无明,第三个是三宝。这个地方真如就是本觉,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离苦得乐的本性这叫真如,这种真如不管白天、晚上平等的在提醒我们──我们一定要离开痛苦、得到安乐,不管我们做得到做不到,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这种善根在那个地方的熏习是任运的,所谓无作的任运生起。这个无明就是烦恼,你想离苦得乐,但是你起颠倒了,你把这个痛苦当做是安乐。我们总是觉得追求五欲是快乐,其实五欲不是快乐的境界。为什么?这叫做无明,我们的烦恼颠倒遮障,第一个有遮障。其次,对三宝的学习、对佛法的学习不够,智慧不足,这也是个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在真如熏习当中的成佛之道有二个因缘。第一个,有些人是根利遮轻,他除了有本觉内熏,他的善根强,遮障也轻薄。他把经典学习过以后,他很快的就从障碍里面跳脱出来,因为他本身的烦恼就很淡薄,他不必做太多的加行,这种人入道如鱼得水。有些人修学佛法就是根利遮重,他在三宝当中熏习的善根也强,但是无始劫来所熏习的烦恼罪业也特别的厚重,那就必需要有一些破障法门。我们这种所谓的末法时代,大部分都是根利遮重,就是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烦恼跟罪业。所以密宗修习教法的止观之前,一定要先修四加行。四加行:第一个是礼拜,你要拜十万拜,你拜十万拜当中是求佛力加被,等于修归依;第二个是持咒,持「百字明咒」破障;第三个是修供养,前面是灭恶,这个地方生善,修种种的对诸佛菩萨的供养,或者是身业的供养、口业的赞叹、或者是财物的供养,各式各样的供养;第四个才修上师相应法。这个礼拜、持咒、供养,其实就是在破除遮障。
我个人的修学经验,我在民国七十九年离开佛学院毕业以后,我有一年的时间进修。进修当中,除了解门──把这三年佛学院的教理再重新的消化复习以外,我那个时候就是拜佛跟持往生咒,我一年当中拜了差不多有二十万。我自己感觉到那一年的修学,是我一生当中可以说是最受用的,那种感觉就有一点像是「茅塞顿开」,就是我这个明了的心以前跟佛法接触的时候,我自己觉得有点暗钝,就是老法师讲什么不是很明白,那个明了性就是特别的迟钝。但是你修忏、持咒以后,你那个明了性有明显的变化,就是比较明利,就像是在一间被茅屋遮盖的房间里面,突然间露出了一点小小的光明的感觉。我们说佛法是闻思修,你只要听闻思惟就产生智慧。理论上没有错,但是你有遮障,你还得要修破障的加行,否则你就是没办法相应。这个地方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他学佛会有障碍,因为你少修了破障法门。这个地方是说明真如熏习的一个差别相,就是说真如是平等的,但是每一个人的遮障跟对佛法的学习不同,这个地方就产生差别。
辰二、释用熏巳一、略标
「用熏」习分二科,先看「巳一」的「略标」: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
「用熏习」就是外在的一种资助力,外力。这个外力我们解释一下。前面的自体熏习是一种自力,内心的本觉再加上佛的善根的熏习。外力是指他力,就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力。这个地方我们会提出疑惑说:那前面的外力也是三宝力,这个地方的外力跟前面的外力有什么差别?前面一科的「体相熏习」的外力,在三宝当中主要是约法的熏习,是智慧这一部分,智慧的闻思所引生的观照;这个地方的外力是约人,约佛跟僧,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人的摄受:用熏习是约着诸佛、菩萨一个有明了性众生的摄受,前面的是约法,这个地方有所不同,我们把它简别出来。
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摄受有「差别」的因「缘」,也有「平等」的因「缘」,先作个总标:
巳二、各释午一、释差别缘
「各释」当中分二科,先看「午一」的「释差别」因「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我们先说明诸佛菩萨对众生的「差别」因「缘」,这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段先说明感应之因。说这个修行「人」他的内心当中,「依于诸佛菩萨等」,「诸佛菩萨等」是说他在因地的时候对「于诸佛」,或者「菩萨」(你对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或者智者大师、蕅益大师、道宣律祖),你能够不断地的去忆念他的功德,他有什么特殊的戒定慧功德;或者你在你的佛堂当中放一个他的身像,不断地去观想、礼拜;或者你干脆只去忆念他的圣号,心念耳听,你在诸佛菩萨这样的名号、身像、功德当中不断地造作。做多久?「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整个过程当中,你遇到了遮障,你在佛前就祈求你的上师加被,修上师相应法,忆念上师的功德、忆念上师的身像、忆念上师的名号。这当中有二种的因缘:第一个「若见若念」。假设你福报大,你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你就能够亲自的眼见耳闻,你这个上师相应法,实际上你就是在诸佛菩萨旁边,叫做「见」。或者我们现在等于是「念」,到末法时代这些佛菩萨都灭度了,但是没关系,还有佛菩萨的相片存在,还有佛菩萨的名号存在,我们从经典上也知道每一个佛菩萨有不同的功德。我们怎么办?「若念」,我们就忆念,不断地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这样子「若见若念」,就等于是一个感应的因缘,这以下是说明感应之果。这样子有什么好处?「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我们不断地去忆念诸佛菩萨以后,这个诸佛菩萨就有感应了,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做我们的眷属。什么叫眷属?这以下有四种的因缘。第一个「父母诸亲」,这个地方法藏大师说:现「慈爱以摄生。」现出慈悲心,以现慈爱来摄受我们,做我们的父亲、母亲,或者是妻子等等。「或为给使」,这个「给使」是「居卑以利物」,他做我们奴婢、侍者,从这个地方跟我们结缘,有因缘就方便开导我们。「或为知友」,这个「知友」是成「同类以劝发」,做我们的朋友、同参道友,大家在一起,他也示现有烦恼,你也有烦恼,大家一起修学做一种助伴,助伴当中大家有问题就能够互相的鼓励劝勉。「或为冤家」,我们要做这种罪业的时候,佛菩萨现出恐怖来怖畏我们,对恶法生起害怕。总之就是生「起四摄」,这个地方总结。或者是布施,先用财物布施令生起欢喜;爱语,用柔软的言词来鼓励我们;同事,做我们修行的助伴,陪伴我们成长;利行,给我们种种的利益。今天佛菩萨会对我们特别的摄受,就是我们因地对诸佛菩萨的「若见若念」。我们得到诸佛菩萨这样的摄受有什么好处?第三段就说明这种摄受的功德。「乃至一切所作」所为,种种的因缘,「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我们对大乘佛法的「善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我们得到各式各样的利益。这个地方是说明诸佛菩萨对众生的差别因缘;…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