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了,内心当中能够真实的修一切法,修一切的善而离一切相,虽念而无能念所念,这个时候「得」到「无分别」智「与」真如的体相应,也有这种大悲的妙用跟「诸佛的智用相应」。这个时候就「依」止「法力」,内心当中有甚深的般若。这个甚深的般若就是正念真如,内心当中以平等心来断恶修善,不像我们前面是用对立的心。「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相应跟不相应是说,我们刚开始说是「返妄归真,就路还家」,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真如当然是平等的。但是你一开始就平等,那你这样怎么断恶修善呢?刚开始一定是有恶法可以断,有善法可以修,依止清净的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的烦恼,刚开始都是从未相应开始的,先从这个对立。但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慢慢慢慢地跟真如完全相应;虽然继续的对治,但是没有这种能所的对待。在经典上说:法身菩萨修波罗蜜跟我们有所不同,他是任运的。就像是船要从这个岸到大海,刚开始的时候你要有动力,因为地心引力会把你拉回来,就是未相应的时候要有一点动力;但是到了大海以后,船就自然前进了,这以下是「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他的内心当中不管白天、晚上不断地进步。
子四、结判断与不断
前面是说明染法跟净法的熏习,这个地方是说明「断与不断」的差别。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染法」它是「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它是没有开始的,到成「佛」的时候,它就会「有断」,所以它是无始有终。这杂染法在我们心中,它没有生起,它是无始,但是它有消灭的一天。「净法」它的「熏习」是「无有断,尽于未来」,它是无始也无终的。净法主要的是依止真如,或者是本觉的熏习。「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这个地方就太重要了。我们在断恶修善,你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就是真如是能够破坏妄心,而不是妄心能够破除真如。就是说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但是烦恼是虚妄相,我们所依止的戒定慧是随顺于佛性,是真实的功德。所以说「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妄心灭了以后,「法身显现」,生起大悲的妙「用」,这样子是「无有」间「断」的。到这个地方,把整个染净的熏习全部解释完了。
我们讲净法熏习,从本论的学习得到二个心得,就是我们都希望增长清净的法,这当中有二种的修行方便:第一个是外熏习,「外」指的是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应该要对三宝作一些礼拜、赞叹、供养的一些造作,这个就是一种善业力。先从身口的造作,在三宝的身口造作来产生一种善的力量,这个是外力的熏习,祈求三宝的加被。第二个是内熏习,你要经过佛法的听闻思惟,产生内在的观照,来调伏自己的烦恼,趣向内心的真如。不过从修学的次第上来说,我们看「十大愿王」的安排布局,佛菩萨在修学的次第上,是告诉我们刚开始先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看这个意思我们刚开始先修外熏习,就是从三宝的所缘境当中礼拜、赞叹、供养,从这个地方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先修外熏习,先成就一种三宝的善业力。慢慢地再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再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再成就内心的止观,成就内在的智慧跟大悲。请佛住世、请转*轮跟常随佛学是成就智慧,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是成就大悲。所以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是从外而内,先从外力的熏习,在三宝的所缘境总总的归依,然后再生起内心的观照,本论是这个意思。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生灭门都讲完了,这个「生灭门」的第二科「显示大乘体相用」,是把生灭门会归到真如门。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分辨三个问难。《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特别是在唐朝有三种问难,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第一个是真妄别体难。就是有一些中观的学者、小乘的学者,对真如缘起提出了真妄别体。我们先说出这个难的因缘,他说:本论安立了一心二门,真如门是平等的,生灭门是对立的,这样子把这个心分成二元论了,我们内心当中有二个自体,一个是真如,一个是生灭,这个是不合道理的。真如就不是生灭,生灭就不是真如。你如果说是平等就不是对立,你不是对立就是平等。为什么一心能够安立二门呢?这样讲是不是违背了真实相了?这是第一个对本论的第一个问难,真妄别体难。
答: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看第十六页。法藏大师引用马鸣菩萨的第十六页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念一遍:「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本论安立真如是怎么安立。它说:什么叫做「真如」呢?「一法界大总相」的「法门体」。真如是诸法的总相。就是说它安立二门,但不是安立二个自体,它们二个是一个自体。你现在的心当然是生灭门,你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但是你不管起善、起恶,你内心当中都有真如在那边活动,它这个地方「一心二门」是同一个自体的。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更清楚了,蕅益大师直接告诉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生灭门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个妄想是不存在的,达妄本空,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没有所谓的二个自体的问难,因为你妄想本来就是虚妄的,虚妄你怎么说有自体呢?这个真如是有自体,它的确是有这个妙用;这个生灭门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所以说这真妄别体难是不能够这样子问难,因为它这个真如跟妄想,这个妄想是虚妄的,所以安立一心二门,没有一心有二个自体的问题。
第二个是真前妄后难。说是真如缘起,说有真如,最后变成有无明,说是从真起妄。既然它本质是真如,它怎么会生起妄呢?你是真如,从真如生起妄想,这二个自体不同,这个地方有问题,真前妄后难。
答:这个地方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第二十二页讲到我们众生的觉跟不觉:「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这个地方无明的定义是说:「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就是说本论并没有说是从真起妄,本论安立真如也安立无明,它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本论从来没有说:我们某年某月某日无明生起,它没有明确说明有一个生起的点。所以我们应该说:迷真起妄,不能说从真起妄。就是妄为什么有?就是因为迷。什么时候迷?那这个我们就不能讨论了。总之是迷真起妄,但是不能说从真起妄。从真起妄,它既是真,怎么会起妄呢?这是矛盾的。所以真前妄后难,这个问题也不存在;因为本论是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所以没有所谓前后的问题。
第三个是悟后却迷难。说我们迷真起妄,总有一天把妄想消灭了,变成真如了;是不是悟后却迷,哪一天又迷真起妄,又变成凡夫了呢?
答:这个问难,我们看第二十一页,讲到始觉智慧,我们就不详细说明。总之,智慧,有凡夫业果的智慧,二乘空性的智慧,还有菩萨真空妙有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前的真如,叫做在缠真如,这个真如被妄想所缠绕,所以这个真如在凡夫只有本觉而已,就是一种本觉内熏,一种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颠倒所缠绕。就是说我们想离苦得乐,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因缘是痛苦,什么因缘是安乐,我们永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希望,就是在缠真如。我们内心当中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所缠绕、所蒙蔽,这个叫做在缠真如。成佛以后的真如叫做出缠真如,这个真如它本觉以外,又多一个始觉智慧,有观照力了。有观照力,所以他不会再迷了,他有这个观照力了。本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二种功能:一种是觉,一种是迷。这个觉悟的功能起动的时候,会对治生灭门,趣向真如门。假设我们今天随顺迷惑,这个真如门的功能就消失了,生灭门的力量就增长。这二个功能在内心当中,互相的熏习。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仰仗三宝的加持力、仰仗内心的观照力,就把这个内心觉的功能不断不断地扩大,光明不断地扩大,总有一天把这个不觉的虚妄相消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就从生灭门而完全趣向真如门,是这样子的意思。
这个地方就是在真如缘起当中的三大问难,我们可以从问难当中,更加了解本论的宗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