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卷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页,「壬二、显示大乘体相用」。
这一大科是「解释分」,就是解释生命的真实相。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对生命的观照,主要就是回光返照,观照我们一念的心性。观照心性的方法,本论分成二个部分:第一个是真如门,第二个是生灭门。这二门最大的一个差异点:真如门是平等的,离诸对待的;生灭门是对待的,有觉悟的对待、染净的对待、增减的对待,各种的对待。我们前面一大科是讲到整个内心生灭的因缘相,这个生灭因缘相整个修学的重点有二个主题,我们可以作一个总结。我们刚开始的修学,依止的是一个对待的法门,所谓的生灭门。生灭门第一个是业力的修学。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依止内心的信心,我们深信三宝的功德,依止这一念信心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透过对三宝的礼拜、赞叹、观想,这个身口意的归依,来灭除我们的罪障。一方面我们靠着持戒、修福,乃至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来增长我们内心广大福德跟智慧的二种资粮。所以刚开始是从一种身口意的造作、一种业力的修学,从这个地方去断恶、修善,使令我们生命从痛苦而趋向于安乐。这样的一个修学,智者大师说:叫做有相行。依止信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都是在有相的三宝境界活动,所以叫有相行。第二个是心念的修学。就是说我们应该要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去观察无常、无我的道理。就是说我们在净罪集资的剩余时间,应该要静坐,观察整个生命的现象,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整个生命的果报是不断不断地变化,而整个变化当中,我们是不能主宰的。所以从无常、无我当中,我们悟入到空性的真理。这样的一个观察,智者大师说是无相行。他能够透过无常、无我的观照,使令我们内心当中,调伏爱取的烦恼,从有相的境界趋向于无相的真理。不管是业力的修学,或者是心念的修学,因为这样的一个修学──有相行、无相行,它的过程都有生灭的对立、染净的对立、增减的对立,所以都叫做生灭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道次第基础,就是刚开始一定从生灭门的断恶修善、观察无我来作一个基础。当我们已经具足了这样的资粮,就是我们开始仰仗三宝的功德断恶修善,依止无常、无我的智慧来调伏爱取,从有相、无相双面的修学,我们接下来干什么呢?「显示大乘体相用」,我们开始从生灭门正式的趣向真如门。真如的趣向方法有三个内涵,就是从体大、相大、用大趣入。
壬二、显示大乘体相用癸一、显示体相子一、正显示
「显示大乘体相用」当中分二科,第一科先「显示体大」,这当中又分二科:「子一」先「正」式的「显示」,第二段再解释疑惑。先看「子一、正显示」: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我们讲到一心「真如」的「自体相」,什么叫做体大呢?我们刚开始从「凡夫」,或者二乘人,或者「菩萨诸佛」,在因地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修学,就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内心是有增减。比如说:你今天跟昨天的生命有所增减。怎么说呢?你内心的烦恼罪业减少了,你的福德智慧的功能增长,所以你的心跟昨天的心是有增减。但是我们从体大来说,它是「无有增减」的。就是我们要看到没有增减的那个内心的相貌,它从空间上来说是没有增减的,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它没有增减相,这第一个相貌。第二个从时间上来说,是「非前际生,非后际灭」,这个地方讲到它是无始无终。蕅益大师说:这段的意思是无始无终。无始无终就是等于不生,也是不灭,这个是约时间上来说。以下作一个总结,「毕竟常恒」。我们刚开始在调伏内心的时候,是用对立的,以善来破恶,以空来破有,这是非常的正常,刚开始都是对治观法。但是我们慢慢地要从对治当中,去体验我们一念心性的本性是「毕竟常恒」,这个「常」就是从时间上来说,它是不生也不灭的;这个「恒」是从空间上来说,是不增也不减,当然也包括了不垢也不净。这个是讲到真如体大悟入的方法。这个一心三大当中,我们前面也说过「这个体大是最重要」,你体大没办法悟入,相大、用大都不可能成就,所以刚开始你就是要去找到体大的相貌,就是「无有增减」、没有生灭、「毕竟常恒」的一个内心的状态。这是告诉我们悟入的一个观照方法。看第二段相大:
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前面是讲到体大,是讲到如实空,「真如平等无增减故」;这个地方是讲如实不空,讲「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前面只是简略的说明,我们「自性」是「满足一切」无漏的「功德」;这以下说明什么叫「无漏」的「功德」呢?以下开出了六种的功德。六种功德前面的三种是般若德,第四个是解脱德,第五个是法身德,就是般若、解脱、法身,第六个等于作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我们这一念清净平等的「自体」当中,第一个「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这个「大智慧」古德解释说:它有破灭无明烦恼的功能,所以叫大智慧光明义故,它有破除无明烦恼的功能。第二个「遍照法界义故」,它能够普遍照了十法界诸法的差别相,这个叫遍照法界义故。前面是约着灭恶;这个是生善,它有观照十法界差别的智慧。第三个「真实识知义故」,前面是观照诸法的别相;这段是观照诸法的总相,它能够如实了知生命的总相,总相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我们凡夫往往都是随顺生灭门,依止内心的名言生起遍计执;事实上我们内心的本性,它是不颠倒的,它有真实识知义故。这三个是属于般若德,破除我们的烦恼障。第四个「自性心清净义故」,这个自性心清净,就是没有罪业的杂染,这个是约着解脱德来说,解脱它没有罪业的障碍。第五个「常乐我净义故」,这个是约法身德。我们凡夫的业报身是一个苦恼的境界,但是我们一念清净平等的心性,它本身有常乐我净四种功德。四种功德,古德在开显的时候,他是以这个「乐」来作一个总说,我们先解释「乐」。其实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它的相貌是寂静法喜,它没有老病死的干扰,本来是没有的,寂静法喜叫做乐。这种快乐的感受是「常」,它是「三世不改」,过去、现在、未来不改变的,三世不改谓之常。这个「我」就是自在解脱,它有自在力。第四个就是「净」,它是清净无染,这种安乐的果报,它不夹带烦恼罪业的,这叫法身德。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般若德、解脱德跟法身德。这以下把这三种功德作一个总结,简而言之就是「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这个「清凉」就是般若德,它没有烦恼的干扰叫做清凉;「不变」是法身德,它没有报障,它没有老病死的变化;「自在」是解脱德,它没有罪业。我们凡夫有罪业,有时候我们要去面对我们不喜欢面对的人事,这个就是业力的牵引,使令我们的生命不自在。总而言之,我们内心当中,我们一念清净平等的心性,当我们把无始劫来所熏习的业力都拨开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是「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简单的说就是「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我们把这个功德作一个总结。在整个相大来说,我们有前面的六种功德,这六种功德它是「不离」,它是不离开真如的;「不断」,它是相续不断,它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相续存在,不管我们颠倒、不管我们觉悟,它是永远存在的;第三个「不异」,它跟真如的法性是平等一味而没有差别。广泛的来说,就是一切「佛法」的功德,「乃至」是完全的「满足」而「无有」欠缺。这种相大的功德,在因地上,我们安立做「如来藏」,如来之功德是凡夫在因地的时候就具足的,所以叫做「如来藏」;在果地上,我们安立做「如来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这个是相大。后面会讲到这六种功德主要的开显方法,是以平等来作一个基础。
大师在《竹窗随笔》,把自己的修行作一个心得报告,这当中有一段说:莲池大师有一个信徒,有一天来见大师,信徒就说:大师啊!在你的山下有一间小庙,这小庙有一个在家人,看样子是持道教的咒,相当的感应。任何人有障碍,他为他持咒,他那个障碍就破除,有这种力量。这个在家居士感到很疑惑,请大师去鉴定鉴定,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灭恶生善的力量。有一天,莲池大师就顺便散步到那间小庙去,就在旁边看他怎么做。后来大师发觉:这个人有一点不可思议,他在为别人加持的时候,你不管供养他什么东西,你供养他钱也好、红包也好,这个东西他一概不看,他要你直接丢到供养箱去供养常住。后来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说:我们姑且不论他用什么法门,他这一念的平等心,就有灭恶生善的功能。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六种功德,「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乃至于常乐我净义故」,但是这个功德要开显,你要能够掌控它的密码,你要知道掌握它的因缘。这个人他可能有学佛,也有可能没有学佛;但是他内心当中一念的平等心,他就随顺于真如,当然就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就是说我们因为不平等,在有相跟无相的法门产生执取,所以使令我们内心当中,那种广大的力量没办法发挥出来,就是在这个有所得的因缘当中产生了障碍。所以这个地方是说,相大的开显是由体大来作基础的。
子二、释疑
前面讲真如的体大、相大,这以下解「释疑」惑: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我们凡夫的心是一个生灭门,一个对立…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