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思考,所以用对立的思考来质疑真如门:说是前面讲到一心「真如,其体」性是「平等」的、「离一切」的对立;怎么说在相大的相里面有「种种」的「功德」呢?我们想功德当然是对立的,有功德当然就有过失,这不是对立法吗?提出这样一个问难。看马鸣菩萨怎么回答: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其实我们在学习一心真如的时候,这六种功德你要有一个观念:一心真如虽然具足了这六种无漏的性「功德」,但事实上这六种功德是没有「差别」对立「之相」的,它跟真如是「等同一味」,法界一心,「唯一真如」。什么叫做「等同一味」呢?简单的说,它是「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它没有凡夫虚妄分别的心念。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我们前面讲到本觉,本觉理体的内涵它是离念的心体,也就是说它没有这种妄念,你动一个念头,这个就不是真如了,那是一个无明的对立因缘。当然这个动一个念头,你可能是觉悟、或者不觉,也可能是各式各样的因缘。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前面谈到真如的功 德,那是一个离念的心体,它是一个不二的,没有对立思 考的,所以才有这种功德的相貌。其实所有的修学、无量 的法门,都是在开显我们内心的相貌;离开了心,那就没 有所谓的断恶修善、转凡成圣这件事情。心念的观照,天 台宗智者大师把整个大乘止观分成二类:第一个是次第止观,第二个是摩诃止观。这个次第止观,智者大师认为属于对待的观法。我们刚开始观照,思惟业果,我们造善招感安乐的果报,生起恶念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依止这个有相的观照生起惭愧心,来调伏恶念、增长善念。这当然是对治的观法,这也是非常重要。刚开始我们从无量的烦恼当中,就是这样子修学。慢慢慢慢地烦恼淡薄以后,我们开始修无相观,就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 ,调伏我们爱见烦恼(贪爱的烦恼跟我见的颠倒),这个 是无相观。这种都是属于对治观法,叫次第止观。但是智者大师说:其实在大乘的成佛之道当中,它的重点在摩诃止观,就是你在对治观法以后,最后一定要入不二法门, 就是入无所得相应的平等观,这个是成佛的关键。否则你只能够在这种差别的果报──或者声闻、或者菩萨里面去得果报。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在茅蓬里面修习一段很长的时间以后,他把修行的心得求善知识的印证。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我们教门的都是以教观心,但是禅宗不立文字,当然就只好是以心来印心,以善知识的心来相互的印证。他就把他修行的经验,请法眼文益禅师印证。他说:「朗月当空时如何?」我这几年修行的相貌,就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这个修行人相当的用功,就是他在一片的乌云当中,他能够建立一轮明月、万里晴空,内心的乌云障碍,慢慢慢慢地经过他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以后,慢慢变轻薄了。他就请善知识看:这样子,你老人家觉得怎么样?法眼禅师说:「犹是阶下汉!」你这样的修学,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还没有完全相应。真正的修行人,他是非常的谦卑无我,他以真理为依归,所以他马上跪下去,就是请善知识开示:「请师接上阶。」我应该怎样突破这样的相貌呢?法眼禅师说:「月落后来相见。」当然「相见」不是说我跟你相见,就是说你的心要跟真如相见,你要能够消灭这种对立,入不二法门。就是说我们修学,刚开始是一定要依止对立的法门,就是以幻化的法门来对治幻化的烦恼,以善来破恶、以空来破有,依止有相、无相行,来调伏心中的颠倒跟罪业。但是如果你想要成就佛道,你要开显「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你到最后一定要入无念的平等观。这个是讲到我们从生灭门悟入真如门的一个关键,就是不二法门。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
前面讲到无差别,就是如实空跟如实不空这二个是没有差别、没有对立的心念。那么凡夫的「差别」是怎么来的呢?
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凡夫的差别是「依」止我们的「业识」,这个「业识
」是阿赖耶识,就是我们从一个「真如平等无差别故」的心念,突然间一念的妄动,妄动以后产生一种自他的对立。这个动当然不是动一次,就不断地展转熏习,产生业力,这个业力就叫做业识、阿赖耶识,那就产生很多很多九法界差别的果报。换句话说,这种差别是我们凡夫违背了本性,就是本性不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颠倒了,违背本性,所以就产生很多虚妄的差别。前面已经说过,这个地方,把这个差别相生起的因缘,再作一个回顾。
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
阿赖耶识这个业识是怎么产生呢?就是「一切法,本来」一心真如,本来是法界一心,离诸对立的,本来是没有所谓的妄念可得。但是当我们一念妄动以后,这一念的妄动,慢慢地就产生妄心了,这个妄心就是第六意识,「一念不觉生三细」,再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这个差别简单的说是「不觉念起,见诸境界」,就是因为这个愚痴心念的生起,才出现了九法界的差别果报。这个差别我们也可以作一个分判:假设这种对立的思考是依止增上的恶心,你根本就是邪知邪见,不信因果,这样的心念的活动,他就很容易出现三恶道刀山油锅的果报;如果你这个心念的活动是依止增善的善心,你能够深信因果而生起惭愧来调伏自己,这样是一个人天的果报;你心念的活动是出离心,观察我空求出轮回,这样的因缘它所现出的境界是二乘的涅槃;如果你心念的活动是依止菩提心,所谓的悲智双运、上求下化,这样子是趣向于大乘的功德庄严。总之,因为这种心念的活动都是一种对立的、有所得相应的,所以都是属于无明所收摄的,这个无明就是一种对立的思考,一种有所得的心。因为我们在有所得当中,还有四种的差别,就有九法界差别的果报。这个地方是说,由一心真如一念的妄动所出现的差别。那应该怎么办呢?这以下讲到由这个差别的果报,如何返妄归真,这以下是由细到粗来说明,先讲最细。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
第一个,在六种功德当中最难开显的就是「大智慧光明」。这个大智慧光明,它若是依止「不起」,「起」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我们刚开始的一种有所得的心念,不管是对有相境界的得,或者无相境界的得,刚开始那种迷惑心都叫做「起」。这个「大智慧光明义故」,我们解释一下。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讲到念佛法门,他提到念佛法门有二个差别的内容:一个叫事持,一个叫理持。事持是属于一种自他对立的思考。什么叫事持?就是我思考: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我们二个是差别的个体,你跟我不一样,我跟你也不一样。但是没关系,我相信你可以救拔我,我对你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当然也不错,这个叫做念他佛,专念他佛,祈求佛力的加被。因为这样子的修行,你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就有限了,你这种对立的念佛法门,叫做他力法门,念他佛。第二个是理持,就是念自他不二。就是说你在念佛之前,你就研究过大乘的不二法门,你念佛之前你就相信:「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就是说我们在念佛之前,我们先把这些差别的果报拨开来,我是业障深重,但这些是因缘所生法是后来有的,那是一念妄动才有 的;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他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把它拨 开来,我们看到我们的心是「如」,阿弥陀佛的心也是「 如」。依止一如无二如的心、平等心来念佛,蕅益大师说 :这样念佛法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自他不二」,这个时候念念开展我们内心本具的「智慧光 明义故」,这样的修学是念自跟他。自他不二的角度,就 不是完全向外攀缘,它的思考是说:「托彼依正,显我自 性。」我们也不否定阿隬陀佛的功德,但是「托彼依正, 显我自性,自他不二」。同样的念佛,他能够以无所得的 心来念佛,这个时候念念所成就的功德那就不同了,产生 感应道交的力量也就不同。所以我们要成就「大智慧光明 义故」的方法,就是「心性不起」,不起一种自他的对立 。这是我们在开显六种功德的第一个方法。第二个:
心若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
前面是「不迷」,对自他的因缘不迷;这个地方是「不取着」,不取着各式各样的知见。「则有不见之相」,什么叫取着?就是凡夫取着有相,二乘人取着无相的空性,所以都有所欠缺,都有他所不见的相貌,你取着一个,你就有所欠缺。那怎么办呢?「心性离见,则是遍照法界义故」。就是说我们内心的这个功德,要遍前面「大智慧光明」,当然是非常殊胜;但是你要「遍照法界」,要使令功德遍满,你应该要远离取相的执着。这个「见」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也说过,我们刚开始从生灭门修行,不是每一个人刚开始就进入真如门,所以智者大师说:你在修不二法门,一定先修对治止观,再修圆顿止观。我们出家来到僧团,刚开始是分别善恶,这个是对的、这个是错的,这个是功德相、这个是过失相,你刚开始一定是从这样的对立思考来建立你修行的基础,刚开始是分别善恶。但慢慢慢慢地,如果你还想要突破,你祈求生命再增上,那怎么办呢?你要从分别善恶,进入到包容善恶;你知道,但是不要执取,因为众生各有各的因缘。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对立的思考,而到一种平等的思考。当然这个平等的思考,不是说你搞不清楚状况,你很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你内心当中包容,你做你该做的事情,但是随顺众生的因缘。这个地方你的心就是「遍照法界义故」,你的功德会更加的普遍广大,这个是开显「遍照法界义」的方法。每一个功德的开显都有一个方法,你把这个方法掌控了,这个功德就出现,世间上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这么一回事。第三:
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
我们刚开始内「心」当然是「动」,刚开始是迷,迷了以后产生取,取着,第三个就是妄动,这个「动」当然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由这个造作,身口意向外的攀缘造作,就不能了知一切法的真实相,包括总相、别相都不了知,这个时候就招感了很多很多痛苦的果报。这些果报有哪些呢?第一个「热恼」,第二个「衰变」。「热恼」就是业障,你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使令你内心不安稳;由这个罪业,慢慢就招感果报,这个果报就有老病死「衰变」
的障碍;老病死的障碍,使令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不自在」,有罪障跟报障。广泛来说,因为我们的妄动,就有种种虚妄杂染的过失产生,那怎么办呢?
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所以我们要能够开显常乐我净的功德,就是不动,以不动来开显「自性清净义故」,乃至于「常乐我净义故」。看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我们内「心」当中「有」所「起」动,这个地方的起动,包括前面的迷、或者是取、或者是动,有所迷惑、有所取着、有所妄动,都叫做有所「起」。这个时候我们内心陷入一种对立的思考,认为有真实的「法可念」,有真实的法可修,这样子我们自性的功德就有所欠缺,因为我们不能入平等法界。从本性来说,其实我们的功德没有真正的开显。事实上我们本性的功德「是净法无量功德」,是我们一心真如本来具足的,不须要我们去向外攀缘的。这些「一心满足」的功德,在果地上称为「法身」,在因地上称为「如来藏」。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六种功德的开显因缘,会归到不迷、不取、不动。从修学的次第上,刚开始先不动,先从业力,就是我们不要在五欲的境界妄动,先不动;不动以后就不取;最后再消灭对立的不迷:不迷、不取、不动,这样子我们开始随顺我们的真如,就能够开显六种的功德。这个地方我想大家会有一个心得,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你今天用什么法门来修学,总之你的修行一定是法法销归自性,你可以用你内心的状态,来检查你的内心是不断地进步或退步。就是说你内心当中,出家的时间,你的心慢慢的趋向于不迷、不取、不动,你的功德就慢慢的成就。假设你的修学是跟这个违背,就表示我们可能要作调整。这个地方是把随顺真如的相貌,以不迷、不取、不动来作说明。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一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