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一卷

  第二一卷

  《大乘起信論》,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頁,「壬二、顯示大乘體相用」。

  這一大科是「解釋分」,就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對生命的觀照,主要就是回光返照,觀照我們一念的心性。觀照心性的方法,本論分成二個部分:第一個是真如門,第二個是生滅門。這二門最大的一個差異點:真如門是平等的,離諸對待的;生滅門是對待的,有覺悟的對待、染淨的對待、增減的對待,各種的對待。我們前面一大科是講到整個內心生滅的因緣相,這個生滅因緣相整個修學的重點有二個主題,我們可以作一個總結。我們剛開始的修學,依止的是一個對待的法門,所謂的生滅門。生滅門第一個是業力的修學。就是說我們剛開始是依止內心的信心,我們深信叁寶的功德,依止這一念信心開始忏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們透過對叁寶的禮拜、贊歎、觀想,這個身口意的歸依,來滅除我們的罪障。一方面我們靠著持戒、修福,乃至于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來增長我們內心廣大福德跟智慧的二種資糧。所以剛開始是從一種身口意的造作、一種業力的修學,從這個地方去斷惡、修善,使令我們生命從痛苦而趨向于安樂。這樣的一個修學,智者大師說:叫做有相行。依止信心來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都是在有相的叁寶境界活動,所以叫有相行。第二個是心念的修學。就是說我們應該要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去觀察無常、無我的道理。就是說我們在淨罪集資的剩余時間,應該要靜坐,觀察整個生命的現象,它是生滅變異、虛僞無主的,整個生命的果報是不斷不斷地變化,而整個變化當中,我們是不能主宰的。所以從無常、無我當中,我們悟入到空性的真理。這樣的一個觀察,智者大師說是無相行。他能夠透過無常、無我的觀照,使令我們內心當中,調伏愛取的煩惱,從有相的境界趨向于無相的真理。不管是業力的修學,或者是心念的修學,因爲這樣的一個修學──有相行、無相行,它的過程都有生滅的對立、染淨的對立、增減的對立,所以都叫做生滅門,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道次第基礎,就是剛開始一定從生滅門的斷惡修善、觀察無我來作一個基礎。當我們已經具足了這樣的資糧,就是我們開始仰仗叁寶的功德斷惡修善,依止無常、無我的智慧來調伏愛取,從有相、無相雙面的修學,我們接下來幹什麼呢?「顯示大乘體相用」,我們開始從生滅門正式的趣向真如門。真如的趣向方法有叁個內涵,就是從體大、相大、用大趣入。

  壬二、顯示大乘體相用癸一、顯示體相子一、正顯示

  「顯示大乘體相用」當中分二科,第一科先「顯示體大」,這當中又分二科:「子一」先「正」式的「顯示」,第二段再解釋疑惑。先看「子一、正顯示」: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

  我們講到一心「真如」的「自體相」,什麼叫做體大呢?我們剛開始從「凡夫」,或者二乘人,或者「菩薩諸佛」,在因地的時候,我們剛開始修學,就是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內心是有增減。比如說:你今天跟昨天的生命有所增減。怎麼說呢?你內心的煩惱罪業減少了,你的福德智慧的功能增長,所以你的心跟昨天的心是有增減。但是我們從體大來說,它是「無有增減」的。就是我們要看到沒有增減的那個內心的相貌,它從空間上來說是沒有增減的,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它沒有增減相,這第一個相貌。第二個從時間上來說,是「非前際生,非後際滅」,這個地方講到它是無始無終。蕅益大師說:這段的意思是無始無終。無始無終就是等于不生,也是不滅,這個是約時間上來說。以下作一個總結,「畢竟常恒」。我們剛開始在調伏內心的時候,是用對立的,以善來破惡,以空來破有,這是非常的正常,剛開始都是對治觀法。但是我們慢慢地要從對治當中,去體驗我們一念心性的本性是「畢竟常恒」,這個「常」就是從時間上來說,它是不生也不滅的;這個「恒」是從空間上來說,是不增也不減,當然也包括了不垢也不淨。這個是講到真如體大悟入的方法。這個一心叁大當中,我們前面也說過「這個體大是最重要」,你體大沒辦法悟入,相大、用大都不可能成就,所以剛開始你就是要去找到體大的相貌,就是「無有增減」、沒有生滅、「畢竟常恒」的一個內心的狀態。這是告訴我們悟入的一個觀照方法。看第二段相大:

  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前面是講到體大,是講到如實空,「真如平等無增減故」;這個地方是講如實不空,講「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前面只是簡略的說明,我們「自性」是「滿足一切」無漏的「功德」;這以下說明什麼叫「無漏」的「功德」呢?以下開出了六種的功德。六種功德前面的叁種是般若德,第四個是解脫德,第五個是法身德,就是般若、解脫、法身,第六個等于作一個總結。我們先看第一個。我們這一念清淨平等的「自體」當中,第一個「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這個「大智慧」古德解釋說:它有破滅無明煩惱的功能,所以叫大智慧光明義故,它有破除無明煩惱的功能。第二個「遍照法界義故」,它能夠普遍照了十法界諸法的差別相,這個叫遍照法界義故。前面是約著滅惡;這個是生善,它有觀照十法界差別的智慧。第叁個「真實識知義故」,前面是觀照諸法的別相;這段是觀照諸法的總相,它能夠如實了知生命的總相,總相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我們凡夫往往都是隨順生滅門,依止內心的名言生起遍計執;事實上我們內心的本性,它是不顛倒的,它有真實識知義故。這叁個是屬于般若德,破除我們的煩惱障。第四個「自性心清淨義故」,這個自性心清淨,就是沒有罪業的雜染,這個是約著解脫德來說,解脫它沒有罪業的障礙。第五個「常樂我淨義故」,這個是約法身德。我們凡夫的業報身是一個苦惱的境界,但是我們一念清淨平等的心性,它本身有常樂我淨四種功德。四種功德,古德在開顯的時候,他是以這個「樂」來作一個總說,我們先解釋「樂」。其實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它的相貌是寂靜法喜,它沒有老病死的幹擾,本來是沒有的,寂靜法喜叫做樂。這種快樂的感受是「常」,它是「叁世不改」,過去、現在、未來不改變的,叁世不改謂之常。這個「我」就是自在解脫,它有自在力。第四個就是「淨」,它是清淨無染,這種安樂的果報,它不夾帶煩惱罪業的,這叫法身德。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般若德、解脫德跟法身德。這以下把這叁種功德作一個總結,簡而言之就是「清涼、不變、自在義故」。這個「清涼」就是般若德,它沒有煩惱的幹擾叫做清涼;「不變」是法身德,它沒有報障,它沒有老病死的變化;「自在」是解脫德,它沒有罪業。我們凡夫有罪業,有時候我們要去面對我們不喜歡面對的人事,這個就是業力的牽引,使令我們的生命不自在。總而言之,我們內心當中,我們一念清淨平等的心性,當我們把無始劫來所熏習的業力都撥開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是「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簡單的說就是「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我們把這個功德作一個總結。在整個相大來說,我們有前面的六種功德,這六種功德它是「不離」,它是不離開真如的;「不斷」,它是相續不斷,它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相續存在,不管我們顛倒、不管我們覺悟,它是永遠存在的;第叁個「不異」,它跟真如的法性是平等一味而沒有差別。廣泛的來說,就是一切「佛法」的功德,「乃至」是完全的「滿足」而「無有」欠缺。這種相大的功德,在因地上,我們安立做「如來藏」,如來之功德是凡夫在因地的時候就具足的,所以叫做「如來藏」;在果地上,我們安立做「如來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這個是相大。後面會講到這六種功德主要的開顯方法,是以平等來作一個基礎。

  大師在《竹窗隨筆》,把自己的修行作一個心得報告,這當中有一段說:蓮池大師有一個信徒,有一天來見大師,信徒就說:大師啊!在你的山下有一間小廟,這小廟有一個在家人,看樣子是持道教的咒,相當的感應。任何人有障礙,他爲他持咒,他那個障礙就破除,有這種力量。這個在家居士感到很疑惑,請大師去鑒定鑒定,他爲什麼會産生這麼大滅惡生善的力量。有一天,蓮池大師就順便散步到那間小廟去,就在旁邊看他怎麼做。後來大師發覺:這個人有一點不可思議,他在爲別人加持的時候,你不管供養他什麼東西,你供養他錢也好、紅包也好,這個東西他一概不看,他要你直接丟到供養箱去供養常住。後來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說:我們姑且不論他用什麼法門,他這一念的平等心,就有滅惡生善的功能。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六種功德,「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乃至于常樂我淨義故」,但是這個功德要開顯,你要能夠掌控它的密碼,你要知道掌握它的因緣。這個人他可能有學佛,也有可能沒有學佛;但是他內心當中一念的平等心,他就隨順于真如,當然就産生這麼大的加持力。就是說我們因爲不平等,在有相跟無相的法門産生執取,所以使令我們內心當中,那種廣大的力量沒辦法發揮出來,就是在這個有所得的因緣當中産生了障礙。所以這個地方是說,相大的開顯是由體大來作基礎的。

  子二、釋疑

  前面講真如的體大、相大,這以下解「釋疑」惑: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我們凡夫的心是一個生滅門,一個對立…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