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了,內心當中能夠真實的修一切法,修一切的善而離一切相,雖念而無能念所念,這個時候「得」到「無分別」智「與」真如的體相應,也有這種大悲的妙用跟「諸佛的智用相應」。這個時候就「依」止「法力」,內心當中有甚深的般若。這個甚深的般若就是正念真如,內心當中以平等心來斷惡修善,不像我們前面是用對立的心。「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相應跟不相應是說,我們剛開始說是「返妄歸真,就路還家」,我們這一念心跟真如的確是有一段距離,真如當然是平等的。但是你一開始就平等,那你這樣怎麼斷惡修善呢?剛開始一定是有惡法可以斷,有善法可以修,依止清淨的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癡的煩惱,剛開始都是從未相應開始的,先從這個對立。但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慢慢慢慢地跟真如完全相應;雖然繼續的對治,但是沒有這種能所的對待。在經典上說:法身菩薩修波羅蜜跟我們有所不同,他是任運的。就像是船要從這個岸到大海,剛開始的時候你要有動力,因爲地心引力會把你拉回來,就是未相應的時候要有一點動力;但是到了大海以後,船就自然前進了,這以下是「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他的內心當中不管白天、晚上不斷地進步。
子四、結判斷與不斷
前面是說明染法跟淨法的熏習,這個地方是說明「斷與不斷」的差別。
複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此義雲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染法」它是「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它是沒有開始的,到成「佛」的時候,它就會「有斷」,所以它是無始有終。這雜染法在我們心中,它沒有生起,它是無始,但是它有消滅的一天。「淨法」它的「熏習」是「無有斷,盡于未來」,它是無始也無終的。淨法主要的是依止真如,或者是本覺的熏習。「此義雲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這個地方就太重要了。我們在斷惡修善,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就是真如是能夠破壞妄心,而不是妄心能夠破除真如。就是說雖然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但是煩惱是虛妄相,我們所依止的戒定慧是隨順于佛性,是真實的功德。所以說「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妄心滅了以後,「法身顯現」,生起大悲的妙「用」,這樣子是「無有」間「斷」的。到這個地方,把整個染淨的熏習全部解釋完了。
我們講淨法熏習,從本論的學習得到二個心得,就是我們都希望增長清淨的法,這當中有二種的修行方便:第一個是外熏習,「外」指的是佛法僧叁寶,就是我們應該要對叁寶作一些禮拜、贊歎、供養的一些造作,這個就是一種善業力。先從身口的造作,在叁寶的身口造作來産生一種善的力量,這個是外力的熏習,祈求叁寶的加被。第二個是內熏習,你要經過佛法的聽聞思惟,産生內在的觀照,來調伏自己的煩惱,趣向內心的真如。不過從修學的次第上來說,我們看「十大願王」的安排布局,佛菩薩在修學的次第上,是告訴我們剛開始先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看這個意思我們剛開始先修外熏習,就是從叁寶的所緣境當中禮拜、贊歎、供養,從這個地方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先修外熏習,先成就一種叁寶的善業力。慢慢地再請佛住世、請轉*輪、常隨佛學,再恒順衆生、普皆回向,再成就內心的止觀,成就內在的智慧跟大悲。請佛住世、請轉*輪跟常隨佛學是成就智慧,恒順衆生、普皆回向是成就大悲。所以我們在整個成佛之道,是從外而內,先從外力的熏習,在叁寶的所緣境總總的歸依,然後再生起內心的觀照,本論是這個意思。到這個地方,已經把整個生滅門都講完了,這個「生滅門」的第二科「顯示大乘體相用」,是把生滅門會歸到真如門。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分辨叁個問難。《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特別是在唐朝有叁種問難,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第一個是真妄別體難。就是有一些中觀的學者、小乘的學者,對真如緣起提出了真妄別體。我們先說出這個難的因緣,他說:本論安立了一心二門,真如門是平等的,生滅門是對立的,這樣子把這個心分成二元論了,我們內心當中有二個自體,一個是真如,一個是生滅,這個是不合道理的。真如就不是生滅,生滅就不是真如。你如果說是平等就不是對立,你不是對立就是平等。爲什麼一心能夠安立二門呢?這樣講是不是違背了真實相了?這是第一個對本論的第一個問難,真妄別體難。
答:我們看法藏大師怎麼回答,看第十六頁。法藏大師引用馬鳴菩薩的第十六頁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念一遍:「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就是說我們要清楚本論安立真如是怎麼安立。它說:什麼叫做「真如」呢?「一法界大總相」的「法門體」。真如是諸法的總相。就是說它安立二門,但不是安立二個自體,它們二個是一個自體。你現在的心當然是生滅門,你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但是你不管起善、起惡,你內心當中都有真如在那邊活動,它這個地方「一心二門」是同一個自體的。蕅益大師的解釋就更清楚了,蕅益大師直接告訴我們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實生滅門根本就不存在的。這個妄想是不存在的,達妄本空,都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沒有所謂的二個自體的問難,因爲你妄想本來就是虛妄的,虛妄你怎麼說有自體呢?這個真如是有自體,它的確是有這個妙用;這個生滅門是我們自己妄想捏造出來。所以說這真妄別體難是不能夠這樣子問難,因爲它這個真如跟妄想,這個妄想是虛妄的,所以安立一心二門,沒有一心有二個自體的問題。
第二個是真前妄後難。說是真如緣起,說有真如,最後變成有無明,說是從真起妄。既然它本質是真如,它怎麼會生起妄呢?你是真如,從真如生起妄想,這二個自體不同,這個地方有問題,真前妄後難。
答:這個地方我們看法藏大師怎麼回答,第二十二頁講到我們衆生的覺跟不覺:「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這個地方無明的定義是說:「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就是說本論並沒有說是從真起妄,本論安立真如也安立無明,它說「真如是無始,無明也是無始」,本論從來沒有說:我們某年某月某日無明生起,它沒有明確說明有一個生起的點。所以我們應該說:迷真起妄,不能說從真起妄。就是妄爲什麼有?就是因爲迷。什麼時候迷?那這個我們就不能討論了。總之是迷真起妄,但是不能說從真起妄。從真起妄,它既是真,怎麼會起妄呢?這是矛盾的。所以真前妄後難,這個問題也不存在;因爲本論是說真如是無始,無明也是無始,所以沒有所謂前後的問題。
第叁個是悟後卻迷難。說我們迷真起妄,總有一天把妄想消滅了,變成真如了;是不是悟後卻迷,哪一天又迷真起妄,又變成凡夫了呢?
答:這個問難,我們看第二十一頁,講到始覺智慧,我們就不詳細說明。總之,智慧,有凡夫業果的智慧,二乘空性的智慧,還有菩薩真空妙有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以前的真如,叫做在纏真如,這個真如被妄想所纏繞,所以這個真如在凡夫只有本覺而已,就是一種本覺內熏,一種想要離苦得樂的希望,但是這個希望被無量無邊的妄想顛倒所纏繞。就是說我們想離苦得樂,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因緣是痛苦,什麼因緣是安樂,我們永遠不能滿足我們的希望,就是在纏真如。我們內心當中想要離苦得樂的希望,被無量無邊的妄想所纏繞、所蒙蔽,這個叫做在纏真如。成佛以後的真如叫做出纏真如,這個真如它本覺以外,又多一個始覺智慧,有觀照力了。有觀照力,所以他不會再迷了,他有這個觀照力了。本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一念心中,同時具足二種功能:一種是覺,一種是迷。這個覺悟的功能起動的時候,會對治生滅門,趣向真如門。假設我們今天隨順迷惑,這個真如門的功能就消失了,生滅門的力量就增長。這二個功能在內心當中,互相的熏習。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仰仗叁寶的加持力、仰仗內心的觀照力,就把這個內心覺的功能不斷不斷地擴大,光明不斷地擴大,總有一天把這個不覺的虛妄相消滅掉,這個時候我們就從生滅門而完全趣向真如門,是這樣子的意思。
這個地方就是在真如緣起當中的叁大問難,我們可以從問難當中,更加了解本論的宗旨。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