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页,「丑二、释义差别」。
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解释分」。「解释分」主要的宗旨,就是要教导我们如何来观照生命的真实相。从佛法修学的次第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刚开始修学佛法,主要的就是依止一分的信心,而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有很多的障碍──烦恼障、罪障、报障,在这么多的障碍当中,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也相信三宝有足够的能力救拔我们,依止这个信心,我们就归依在三宝的座下,做为一个佛陀的弟子,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刚开始是依止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我们进一步培养我们对生命的观照力了,就是这一科的重点,由信心而提升为对生命的正见。对生命的观照,基本上有二个方向。我们一般凡夫生命观照的方法是向外观照,就是去观照外界的环境,结果看到的是生命的虚妄相,就像是渴鹿追求阳焰,一只口渴的鹿,在沙漠中去追求一种虚妄相,结果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解脱,这就是「心随妄转」,在虚妄的境界中去观照,结果永远没有找到真相。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如何观照生命?应该是要向内观照,就是观照这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你能够了解你的心性,你就了解到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应该如何来观照我们这念心呢?本论当中马鸣菩萨提出了二个观照的重点:第一个就是对于我们内心体性的观照,这当中马鸣菩萨安立一个名相叫真如,就是这念心的本质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远离所有的生灭相、增减相跟垢净相,也就是说一切对立的相貌都是远离的,它是一个清净而平等的相貌,这就是我们对生命内心体性的观照。其次,就是对于内心作用的观照,所谓的生灭门。生灭门主要是由很多很多的因缘所构成,这因缘当中主要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依止觉悟的因缘所带动的清净安乐果报,第二个是依止迷惑的因缘所带动的杂染痛苦果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就会剎那剎那的活动。我们这心念的活动,我们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我们对我们的心念选择用放纵的方式,这样子我们的内心就会带动无量无边的罪业,招感无量无边的痛苦,就带动了杂染的缘起;第二个,我们心念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很多的造作活动,我们选择克制,以观照的智慧来善调其心,这样我们就带动了一种觉悟的因缘,而造作很多善业,趋向安乐的果报。所以我们未来的生命是快乐或痛苦,是由于我们对心念的放纵跟克制来决定的,这就是整个生灭门的大意了。
我们把「丑二、释义差别」这一科的科判作一个说明。这一科我们看《讲义》的第三十四页。这一科主要是从「癸二、明染净熏习」,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杂染的力量,但是我们曾经也有一些清净的力量,这二个力量在内心当中交互的作用,这叫做「染净熏习」。这当中有四科:第一科是总标熏习的意义,第二科是说明染法的熏习,第三科是说明净法的熏习,第四科是说明这熏习的法是断还是不断。染净的熏习的第四科是在四十一页的子四,总结杂染法跟清净法的熏习,什么情况是断跟不断。
丑二、释义差别
寅一、释妄熏义别
这一科我们回到《讲义》「丑二、释义差别」,是解释净法熏习差别的内容。前面是把净法熏习作一个总说,这以下把净法熏习的差别内容作一个详细的说明。这当中有二科:「寅一」是解「释妄」心的「熏」习,寅二是讲真如熏习。我们内心当中,有时候也会产生一种清净的功德,这个功德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依止第六识的因缘所引生的,第六意识的如理作意叫做妄心熏习;第二个是由第八识任运生起,叫真如熏习。我们先看第六意识引生的净法的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净法熏习的第一个内涵叫「妄心」,「妄心」在法藏大师解释:就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始觉智慧。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经过佛法的听闻跟思惟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智慧,这种智慧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灭,所以叫做「妄」。这个「妄」的意思就是它会生灭变化,所以叫做「妄」。凡夫的观照力有时候强、有时候弱,所以叫做「妄心熏习」。依止第六意识的观照力所成就的净法功德,当中分成二种,先看第一种:
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
第一个是「分别事识」的力量所产生的「熏习」,这是属于「凡夫」跟「二乘人」的一种觉悟。我们经常说:
「佛者,觉也。」什么叫觉悟呢?简单的说就是「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于无上道故。」所以整个觉悟是对于生死流转痛苦的觉悟。这个「厌生死苦」,我们解释一下,这当中有二个内涵。「凡夫」的「厌生死苦」,他所厌恶的是整个三恶道的痛苦,所以一般凡夫对人天果报是不厌恶的。一般凡夫的觉悟就是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首先我们要相信我们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一个相续流转的生命,这个生命当中的快乐痛苦,是由我们的业力所招感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在这个觉悟的观照之下,我们这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就是说以前跟一些不合理的境界接触,你伤害我,我也伤害你,心随境转。但是觉悟业果的道理以后,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说你伤害我,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我绝对不能够起恶念,我自己要求我自己的因地不能有差错。这样子就是说,我们因为害怕到三恶道去受苦,我们开始调伏自己的恶念,所谓的「深信业果,断恶修善」,这个是刚开始第一个要生起的观照力。依止这样的一个观照我们就远离三恶道的因缘,就在人间或者天上受用安乐的果报。第二层观照是二乘人的观照。「二乘人」的观照,是以空性来作一个观照。二乘人是怎么观察空性?他所依止的是三法印,说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二乘人把生命分成二部分。第一个是生死流转的因缘,这种因缘是无常、无我的,就是说即使生到人天上去,「饶得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就是说即使是人天安乐的果报,它也是一种不安稳性的,所以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不安全感,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无常,所以是苦。二乘人从这种无常的觉悟,他不但知道三恶道是苦,他更微细的观察到人天的果报也是苦,因为他是不久住故。这个时候他从无常当中体验到无我,原来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力。如果我们可以选择,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三界流转。所以从无常、无我当中,他就离开了三界的系缚,而趋向涅槃安乐的果报。说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那怎么办?「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整个二乘人对生命的观察,超越人天的观察。
一个人能够对生命观察,他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取舍,当然他就能够产生一种行动力,「随」顺这一生的能「力」去修习戒定慧,「渐」次地、慢慢地趣向无上道故」。这就是讲净法熏习的第一个,依止第六意识的「分别事识」。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第二种的净法缘起,是这些大乘的菩萨。身为大乘「菩萨」,他的智慧涵盖了人天的智慧,也涵盖了二乘的智慧,他进一步能够「发心勇猛」。「发心勇猛」就是说他能够观察到我们这一念的心,具足了体相用三大,他能够法法销归自性,观察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为什么会有生死?为什么会有涅槃?其实是由一念心所变现。这一念心的本质是「真如平等无增减故,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既然我的内心当中有无量的功德,我应该要假藉六度的方便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依止一心真如的思想,广修六度的善法,而迅「速」的「趣」向于大般「涅槃」。这样子的熏习,我们叫做「意熏习」,他是直趣向大乘涅槃。
这个地方就说明,我们在成佛之道当中,的确是有一些种姓的差别──有人天种姓、有二乘种姓、有大乘种姓。我们解释一下。从因缘果报来说,我们生命有十种选择。有一种人他是属于大乘菩萨,他的想法是「正直舍方便,但趣无上道」,他是直接把车子开到成佛之道的宝所去。有些人他的车乘,你要他直接成佛,他可能有困难。那怎么办?没关系!先做做国王,做做转轮圣王,修习人天的善业。国王、转轮圣王他做满意以后,他开始修无常观,知道生死流转实在是疲劳,不是个章法,就修无常观、无我观,解脱生死到涅槃。在空性的涅槃里面,好好的修习一段时间,然后佛陀为他说大乘法,再从空出假,趣向于佛道。就是说这个成佛之道有的是直趋大乘,但是有些人必需要在整个过程当中有一些方便。所以这地方就是说:熏习有这么多差别,这是每一个人选择的不同。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大乘跟小乘的空性。基本上从解脱的角度来说,你一定要修空性,不管你是小乘的学者,或是大乘的学者。不过小乘的学者修空性跟大乘学者修空性,所对治的内涵有所不同。当然能观的空应该没差别,但是他所对治、他所破斥的有所不同。小乘学者的空叫做灭色取空。就是说他把我们内心的遍计执的妄想消灭了,他也把依他起的这些因缘果报的法也消灭了,这叫灭色取空,空得太过彻底了,所以他那个空观成就的时候,智者大师说叫做「灰身泯智」。虽然是杂染法不可得,但是明了性也消失掉了,这个就是会有一些错损菩提的过失。就是说你虽然是寂静安乐,但是你等到要成佛的时候,你还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把你的心性再栽培起来,就是修空观修的不善巧。大乘佛法他在修空观的时候,他很清楚他所破的是遍计执,他保留整个清净的依他起,说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说大乘佛法在修空观,他是灭除内心的妄想执着叫遍计执;但是内心当中依止大悲心来修习善法、度化众生,这样的一个依他起他是保留的。所以他…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