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空观叫缘起性空,他只是破除对诸法的自性执,但诸法的作用这一部分是保留的。所以在《瑜珈菩萨戒》说:小乘学者修空,大乘学者也修空,说「三乘共坐解脱床」,有什么差别?在《菩萨戒》上说:大乘菩萨修空观的时候,他内心有希望,有二个希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不能灭除对于无上菩提的追求跟度化众生的希望。小乘的学者修空观是没有希望,他对生命杂染法也没有希望,清净法也没希望。当然你要是没有希望,你菩萨的戒体就失掉了,因为菩萨的戒体在凡夫位是安立在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跟度化众生的追求,你这种希望消失了以后,菩萨戒体就失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加以简别。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六意识如理作意所引生的净法熏习。
寅二、释真熏义卯一、总标
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真如熏习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前面的妄心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熏习,它要假藉我们的如理作意去观想才能够生起,有时候你会观想,有时候你失去正念,所以它是生灭的。「真如」的「熏习」是第八识的,第八识是无作的、任运生起的,这叫做「真如熏习」。这当中有二种:「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是真如内在的体性熏习,「用熏习」是外在的因缘熏习。从论文上来看,「自体相」的意思就是一种自力的法门,仰仗自力,内在本觉的功能所带动的;「用熏习」是仰仗他力,就是诸佛菩萨的加被力:这二个产生我们内心净法的力量。
卯二、别释辰一、释体别巳一、正释
把体相的熏习跟用熏习各别解释,先解释「辰一」的「释体」熏习,自体熏习又分二科:先作一个解释,再解释疑惑。先看「正释」: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真如的「体相熏习」是怎么一回事?先说明它熏习的因缘。就是我们众生的一念明了的心性,当然「无始世来」打了很多很多的妄想,也起了很多的烦恼;但是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本性当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具无漏法」,有一种无漏的清净力量。这个地方的「无漏法」是指什么?法藏大师解释说:「无漏法」就是不空本觉,就是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一种本觉的功能。这个本觉功能能够产生二种的力量:第一个力量是「备有不思议业」用,它能够引生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厌恶生死、欣求涅槃的力量。就是说我们在三界打转,总有一天你会觉悟生死是痛苦的,涅槃是安乐的。这种力量是怎么生起的?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一种本觉的功能,这种功能非是凡夫、二乘所能够了知的,所以叫做「不思议」,它没办法用我们的分别心去心思口议的。第二种力量是「作境界之性」。前面是一种能观智,这地方是所观境。就是说在阿赖耶识当中本觉的功能,它会显现很多的清净所缘境来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过去有一个禅师,他读《法华经》,他读到经文上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他内心当中不能够明白这句话的道理:这一切法怎么说是寂灭相?一切法有很多的生灭变化,这个人他成功了、失败了,到三恶道、到人间去了,有很多很多的变化,怎么说是寂灭相?他去请教他师父,他师父说:「汝去!我不与汝道。」你自己去体会,我不告诉你。这个禅师他就自己去听闻,然后自己去打坐思惟。这一天,春夏秋冬过去了,到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在寮房打坐,他听到黄莺鸟的叫声,他突然间开悟了!开悟以后,他就讲出一个偈颂,他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说一切法的本性的确是「常自寂灭相」,是自性空;但是自性空,同时也是因缘有。你用春天的因缘来熏习大自然,它就「春到百花开,秋来黄叶落。」就是你用春天的因缘跟秋天的因缘,它的解释就会有变化,乃至于「黄莺鸣柳上」,黄莺就在柳枝上叫。这个地方就是说,事实上外在的环境都有一种力量,引导我们趋向于中道思想的智慧。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自己打妄想,所以把外境扭曲了。所以禅师开悟以后,说是「山色无非清净色,溪声皆是广长舌。」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妄想消灭以后,其实整个山河大地都是在为我们演说中道实相、真空妙有的道理。这种境界对我们演说佛法,叫做「作境界之性」,是阿赖耶识的本觉所变现的如实境界,提醒我们什么是生命的真实相,所谓的自性空因缘有,因缘有自性空。这是讲到真如的一个熏习的因缘。这样的熏习有什么样功德?「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产生这种内在的观照,外在环境的助缘,使「令众生,厌生死」的痛「苦」而「乐求涅槃」。由这样的一个观照,就产生一个行动力,「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这个时候我们相信内心有无量的功德值得去开发,而去广修六度的方便,来开显自性的功德,叫做「体熏习」,体熏习就是讲本觉的内熏。
本觉的内熏,我不知道诸位听了以后有什么样的心得。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是在一个传统老和尚的佛学院,也经常听到本觉内熏。不过我对本觉内熏刚开始还不是很了解,说是打妄想的心有一个本觉,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我读到西藏法王的开示,我就明白了什么叫本觉内熏。法王说: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内心有一种本性,这个本性是「每一个有情都想要离开痛苦,追求安乐」,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而这个本性不会因为任何的因缘而有所破坏。不管你造了多少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其实你也是想要离苦得乐,只是我们起颠倒而已,这种好乐安乐、厌恶痛苦就是我们的本觉内熏。我姑且解释一下本觉内熏。我们今天撇开我们内心的颠倒,把这部分的颠倒、错误的认知先拿掉。就是说每一个人的心情都想离开痛苦、追求安乐,你怎么知道呢?你的手被火烫伤以后,你马上会把手收回来的,很自然的,不用经过作意。就是我们对痛苦是排斥的,对安乐是追求的,这个不须要经过学习。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存在,就是我们追求安乐,在佛法说安乐有二种:一种是色身的安乐,一个是内心的安乐。我们刚开始的安乐是产生了颠倒,我们刚开始的安乐是追求色身的安乐,但是这色身安乐它有二种的障碍。第一个它是躁动,就是你追求这种感官色身的快乐,你内心当中是躁动不安的,非常没有安全感。我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安乐,他是寂静安稳的,所以这个地方有躁动跟非躁动的差别。第二个有过患跟非过患的差别。就是我们追求色身的安乐,这整个过程当中会产生贪欲跟瞋恚的烦恼。你要追求得到,你就生起贪欲;你要追求不到,你就生起瞋心。所以色身的安乐,它会产生烦恼跟罪业的过患。而我们追求内心的快乐,是没有这种烦恼跟罪业的过患,它没有这种的过失。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离苦得乐,但是刚开始是生颠倒的,作出错误的判断,但是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本性是没有消失的。我们从生命的错误当中累积,一次一次遇到障碍以后,我们会产生一种经验,我们总有一天会明白:追求色身的安乐是错误的,应该追求内心的安乐,这个时候我们就真实的「厌生死苦,欣求涅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佛的因缘,就是因为人的本性都是想要离苦得乐,所以他有这种动力,总有一天会从他的障碍当中得到觉悟。而这种觉悟,我们安立做本觉。这种想要追求安乐、离开痛苦的本性是没办法改变。
巳二、释疑午一、疑问
「释疑」当中又分二科,「午一」是「疑问」,先提出一个疑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前面讲到自体的熏习是由本觉的内熏,这个地方提出一个疑问说:假设每一个「众生」内心当中都「有」一个所谓的「真如」(或者说是佛性、或者说是本觉),不管你起善心、恶心,不管白天、晚上,它都平等的在提醒我们应该要离开痛苦,得到安乐。既然是这样的平「等熏习」,为什么众生对于佛法的真理,有些人「有信」心,有些人没有信心?有这么多生起信心的「前后差别」?意思就是说:既然是平等熏习,大家「应」该「一时」之间平等的接受佛法的真理,「勤修」种种戒定慧的「方便」,平「等」的离开生死而趋向于「涅槃」?就是说大家想要离苦得乐的心是一样的,应该大家都平「等」的进「入涅槃」,以这样来问难。
午二、答释未一、直约无明烦恼厚薄释
回答当中分二科,先看第一科「直约无明烦恼」的「厚薄」来解「释」。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本觉内熏的「真如」,它在内心当中的「本」性,这点是没有差别的,每一个人想要离苦得乐的本性是没差别的。但这地方有一个问题:众生有「无明」的颠倒,他想离苦得乐,但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安乐?他根本搞不清楚状况。就是他有那个心情,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无明」就是愚痴。每一个人对于生命的观照,产生的错误认知,是由很多的「自性」的「差别」跟「厚薄」的差别,这个「自性就是种类的差别。其次,烦恼本身从量来说,也有它熏习的「厚」跟「薄」的差别。也就是说我们依止心中的颠倒所引生的烦恼,包括了「见烦恼」──我执、我见,或者是「爱烦恼」。有些人他的欲望很淡薄,你看他修行也没什么欲望,所以他也不再须要用什么强列的方法对治;但是他要去接受大乘佛法有困难,这个人见烦恼重,他的思想刚强。但是有些人他有什么错,你劝劝他,他马上能够接受;但是这个人爱烦恼重。其实众生颠倒引生的见爱烦恼是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本觉内熏引生的觉悟力量就有所差别。这意思我们讲一个譬喻,说是太阳是平等的去照耀整个地球,但是有时候我们看得到太阳,有时候看不到太阳。这怎么回事?就是有乌云。就是有时候白天你看不到太阳,其实太阳是存在的,它也在那个地方照,但是我们看不到太阳是怎么回事?就是有乌云的遮障,因为乌云有各式各样,有白色的乌云、有黑色的乌云,乌云本身有厚薄的不同,就使令我们看到太阳的光明有所差异,是这个意思。我们佛弟子有时候会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宗教都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但是你发觉有一个地方差别很大:你看基督教的教义就是一部《圣经》,回教它也是一部《可兰经》;但是你要是相信佛法,那就不得了了,有各式各样的经典,小乘的《阿含经》,大乘的《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各式各样的很多很多的经典,大藏经有一百部。我们会说:佛法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经典要去学习?这个地方就是解释它的道理,就是说「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遮障不同,所以佛陀不得不广设无量的方便,因为他的无明烦恼是这个方式,他必须用这个药来对治。你烦恼生起的因缘是另外一个方式,所以你在破解烦恼是用另外一个方法破解。所以这个地方烦恼的引生是各式各样,所以我们对本觉的遮障也各式各样,当然对治也就各式各样。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的遮障来解释众生的差别。
未二、更约因缘互相成辨释
第二科「更约因缘互相成办」解「释」,这个地方是约善根,你过去的善根不同。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先讲出一个譬喻来,就是说「佛法」的功德要成就,佛法的意思是要「有因缘」。你「因缘具足」了才能够「成办」功德。比如说你现在发愿要做一个国王。你想做一个国王,你要有因缘,你要把国王的因缘成办了、具足了,这个国王就出现了;你说我来生要做一个阿罗汉,这阿罗汉也是有因缘,你把阿罗汉的因缘具足了,你就成就阿罗汉;菩萨、佛亦复如是。什么叫「因缘」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木」头当「中」有成就「火」的本「性」,木头「是火」生起的一个亲「因」缘,但是你如果不用木头去磨擦旋转这种「方便」,这木头要生起火,「无有是处」。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
我们虽然内心想要离苦得乐,这是成就圣道的一个主要动力,但是如果没有人、没有「佛菩萨」来开导离苦得乐的正确方法,我们想要去「断」除「烦恼」成就安乐,这是不可能的。「虽有」三宝的「熏习之力」,而内心当中如果没有本觉的内熏,我们想要厌恶生死、好乐涅槃也是不可能的。譬如说这个讲桌,它在这个地方,我们讲《大乘起信论》的时候它也在,但是它听了很久,它根本不可能离苦得乐,因为它没有明了性,它没有一种想要离苦得乐的本性。而我们众生听闻佛法以后,内心当中有要离苦得乐的动机,再假藉佛法的熏习,所以内因外缘才能够成办。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九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