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空觀叫緣起性空,他只是破除對諸法的自性執,但諸法的作用這一部分是保留的。所以在《瑜珈菩薩戒》說:小乘學者修空,大乘學者也修空,說「叁乘共坐解脫床」,有什麼差別?在《菩薩戒》上說:大乘菩薩修空觀的時候,他內心有希望,有二個希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他不能滅除對于無上菩提的追求跟度化衆生的希望。小乘的學者修空觀是沒有希望,他對生命雜染法也沒有希望,清淨法也沒希望。當然你要是沒有希望,你菩薩的戒體就失掉了,因爲菩薩的戒體在凡夫位是安立在對無上菩提的追求跟度化衆生的追求,你這種希望消失了以後,菩薩戒體就失掉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加以簡別。這個地方是講到第六意識如理作意所引生的淨法熏習。
寅二、釋真熏義卯一、總標
這當中有叁段,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真如熏習義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前面的妄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熏習,它要假藉我們的如理作意去觀想才能夠生起,有時候你會觀想,有時候你失去正念,所以它是生滅的。「真如」的「熏習」是第八識的,第八識是無作的、任運生起的,這叫做「真如熏習」。這當中有二種:「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自體相」是真如內在的體性熏習,「用熏習」是外在的因緣熏習。從論文上來看,「自體相」的意思就是一種自力的法門,仰仗自力,內在本覺的功能所帶動的;「用熏習」是仰仗他力,就是諸佛菩薩的加被力:這二個産生我們內心淨法的力量。
卯二、別釋辰一、釋體別巳一、正釋
把體相的熏習跟用熏習各別解釋,先解釋「辰一」的「釋體」熏習,自體熏習又分二科:先作一個解釋,再解釋疑惑。先看「正釋」: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真如的「體相熏習」是怎麼一回事?先說明它熏習的因緣。就是我們衆生的一念明了的心性,當然「無始世來」打了很多很多的妄想,也起了很多的煩惱;但是不可思議的是,我們的本性當中有一種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具無漏法」,有一種無漏的清淨力量。這個地方的「無漏法」是指什麼?法藏大師解釋說:「無漏法」就是不空本覺,就是我們阿賴耶識當中有一種本覺的功能。這個本覺功能能夠産生二種的力量:第一個力量是「備有不思議業」用,它能夠引生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厭惡生死、欣求涅槃的力量。就是說我們在叁界打轉,總有一天你會覺悟生死是痛苦的,涅槃是安樂的。這種力量是怎麼生起的?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一種本覺的功能,這種功能非是凡夫、二乘所能夠了知的,所以叫做「不思議」,它沒辦法用我們的分別心去心思口議的。第二種力量是「作境界之性」。前面是一種能觀智,這地方是所觀境。就是說在阿賴耶識當中本覺的功能,它會顯現很多的清淨所緣境來引導我們趨向于解脫。過去有一個禅師,他讀《法華經》,他讀到經文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內心當中不能夠明白這句話的道理:這一切法怎麼說是寂滅相?一切法有很多的生滅變化,這個人他成功了、失敗了,到叁惡道、到人間去了,有很多很多的變化,怎麼說是寂滅相?他去請教他師父,他師父說:「汝去!我不與汝道。」你自己去體會,我不告訴你。這個禅師他就自己去聽聞,然後自己去打坐思惟。這一天,春夏秋冬過去了,到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在寮房打坐,他聽到黃莺鳥的叫聲,他突然間開悟了!開悟以後,他就講出一個偈頌,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莺鳴柳上。」說一切法的本性的確是「常自寂滅相」,是自性空;但是自性空,同時也是因緣有。你用春天的因緣來熏習大自然,它就「春到百花開,秋來黃葉落。」就是你用春天的因緣跟秋天的因緣,它的解釋就會有變化,乃至于「黃莺鳴柳上」,黃莺就在柳枝上叫。這個地方就是說,事實上外在的環境都有一種力量,引導我們趨向于中道思想的智慧。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自己打妄想,所以把外境扭曲了。所以禅師開悟以後,說是「山色無非清淨色,溪聲皆是廣長舌。」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妄想消滅以後,其實整個山河大地都是在爲我們演說中道實相、真空妙有的道理。這種境界對我們演說佛法,叫做「作境界之性」,是阿賴耶識的本覺所變現的如實境界,提醒我們什麼是生命的真實相,所謂的自性空因緣有,因緣有自性空。這是講到真如的一個熏習的因緣。這樣的熏習有什麼樣功德?「依此二義,恒常熏習」,産生這種內在的觀照,外在環境的助緣,使「令衆生,厭生死」的痛「苦」而「樂求涅槃」。由這樣的一個觀照,就産生一個行動力,「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這個時候我們相信內心有無量的功德值得去開發,而去廣修六度的方便,來開顯自性的功德,叫做「體熏習」,體熏習就是講本覺的內熏。
本覺的內熏,我不知道諸位聽了以後有什麼樣的心得。我讀佛學院的時候,是在一個傳統老和尚的佛學院,也經常聽到本覺內熏。不過我對本覺內熏剛開始還不是很了解,說是打妄想的心有一個本覺,這是怎麼回事?後來我讀到西藏法王的開示,我就明白了什麼叫本覺內熏。法王說:我們每一個有情衆生的內心有一種本性,這個本性是「每一個有情都想要離開痛苦,追求安樂」,這就是我們的本性,而這個本性不會因爲任何的因緣而有所破壞。不管你造了多少的罪業到叁惡道去,其實你也是想要離苦得樂,只是我們起顛倒而已,這種好樂安樂、厭惡痛苦就是我們的本覺內熏。我姑且解釋一下本覺內熏。我們今天撇開我們內心的顛倒,把這部分的顛倒、錯誤的認知先拿掉。就是說每一個人的心情都想離開痛苦、追求安樂,你怎麼知道呢?你的手被火燙傷以後,你馬上會把手收回來的,很自然的,不用經過作意。就是我們對痛苦是排斥的,對安樂是追求的,這個不須要經過學習。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存在,就是我們追求安樂,在佛法說安樂有二種:一種是色身的安樂,一個是內心的安樂。我們剛開始的安樂是産生了顛倒,我們剛開始的安樂是追求色身的安樂,但是這色身安樂它有二種的障礙。第一個它是躁動,就是你追求這種感官色身的快樂,你內心當中是躁動不安的,非常沒有安全感。我們追求的是內心的安樂,他是寂靜安穩的,所以這個地方有躁動跟非躁動的差別。第二個有過患跟非過患的差別。就是我們追求色身的安樂,這整個過程當中會産生貪欲跟瞋恚的煩惱。你要追求得到,你就生起貪欲;你要追求不到,你就生起瞋心。所以色身的安樂,它會産生煩惱跟罪業的過患。而我們追求內心的快樂,是沒有這種煩惱跟罪業的過患,它沒有這種的過失。也就是說我們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剛開始是生顛倒的,作出錯誤的判斷,但是我們想要離苦得樂的本性是沒有消失的。我們從生命的錯誤當中累積,一次一次遇到障礙以後,我們會産生一種經驗,我們總有一天會明白:追求色身的安樂是錯誤的,應該追求內心的安樂,這個時候我們就真實的「厭生死苦,欣求涅槃」。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敢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夠成佛的因緣,就是因爲人的本性都是想要離苦得樂,所以他有這種動力,總有一天會從他的障礙當中得到覺悟。而這種覺悟,我們安立做本覺。這種想要追求安樂、離開痛苦的本性是沒辦法改變。
巳二、釋疑午一、疑問
「釋疑」當中又分二科,「午一」是「疑問」,先提出一個疑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前面講到自體的熏習是由本覺的內熏,這個地方提出一個疑問說:假設每一個「衆生」內心當中都「有」一個所謂的「真如」(或者說是佛性、或者說是本覺),不管你起善心、惡心,不管白天、晚上,它都平等的在提醒我們應該要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既然是這樣的平「等熏習」,爲什麼衆生對于佛法的真理,有些人「有信」心,有些人沒有信心?有這麼多生起信心的「前後差別」?意思就是說:既然是平等熏習,大家「應」該「一時」之間平等的接受佛法的真理,「勤修」種種戒定慧的「方便」,平「等」的離開生死而趨向于「涅槃」?就是說大家想要離苦得樂的心是一樣的,應該大家都平「等」的進「入涅槃」,以這樣來問難。
午二、答釋未一、直約無明煩惱厚薄釋
回答當中分二科,先看第一科「直約無明煩惱」的「厚薄」來解「釋」。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本覺內熏的「真如」,它在內心當中的「本」性,這點是沒有差別的,每一個人想要離苦得樂的本性是沒差別的。但這地方有一個問題:衆生有「無明」的顛倒,他想離苦得樂,但是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安樂?他根本搞不清楚狀況。就是他有那個心情,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做?這個「無明」就是愚癡。每一個人對于生命的觀照,産生的錯誤認知,是由很多的「自性」的「差別」跟「厚薄」的差別,這個「自性就是種類的差別。其次,煩惱本身從量來說,也有它熏習的「厚」跟「薄」的差別。也就是說我們依止心中的顛倒所引生的煩惱,包括了「見煩惱」──我執、我見,或者是「愛煩惱」。有些人他的欲望很淡薄,你看他修行也沒什麼欲望,所以他也不再須要用什麼強列的方法對治;但是他要去接受大乘佛法有困難,這個人見煩惱重,他的思想剛強。但是有些人他有什麼錯,你勸勸他,他馬上能夠接受;但是這個人愛煩惱重。其實衆生顛倒引生的見愛煩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所以本覺內熏引生的覺悟力量就有所差別。這意思我們講一個譬喻,說是太陽是平等的去照耀整個地球,但是有時候我們看得到太陽,有時候看不到太陽。這怎麼回事?就是有烏雲。就是有時候白天你看不到太陽,其實太陽是存在的,它也在那個地方照,但是我們看不到太陽是怎麼回事?就是有烏雲的遮障,因爲烏雲有各式各樣,有白色的烏雲、有黑色的烏雲,烏雲本身有厚薄的不同,就使令我們看到太陽的光明有所差異,是這個意思。我們佛弟子有時候會去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每一個宗教都是引導衆生離苦得樂,但是你發覺有一個地方差別很大:你看基督教的教義就是一部《聖經》,回教它也是一部《可蘭經》;但是你要是相信佛法,那就不得了了,有各式各樣的經典,小乘的《阿含經》,大乘的《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各式各樣的很多很多的經典,大藏經有一百部。我們會說:佛法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經典要去學習?這個地方就是解釋它的道理,就是說「良由衆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就是因爲每一個人的遮障不同,所以佛陀不得不廣設無量的方便,因爲他的無明煩惱是這個方式,他必須用這個藥來對治。你煩惱生起的因緣是另外一個方式,所以你在破解煩惱是用另外一個方法破解。所以這個地方煩惱的引生是各式各樣,所以我們對本覺的遮障也各式各樣,當然對治也就各式各樣。這個地方是約著我們的遮障來解釋衆生的差別。
未二、更約因緣互相成辨釋
第二科「更約因緣互相成辦」解「釋」,這個地方是約善根,你過去的善根不同。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先講出一個譬喻來,就是說「佛法」的功德要成就,佛法的意思是要「有因緣」。你「因緣具足」了才能夠「成辦」功德。比如說你現在發願要做一個國王。你想做一個國王,你要有因緣,你要把國王的因緣成辦了、具足了,這個國王就出現了;你說我來生要做一個阿羅漢,這阿羅漢也是有因緣,你把阿羅漢的因緣具足了,你就成就阿羅漢;菩薩、佛亦複如是。什麼叫「因緣」呢?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說「木」頭當「中」有成就「火」的本「性」,木頭「是火」生起的一個親「因」緣,但是你如果不用木頭去磨擦旋轉這種「方便」,這木頭要生起火,「無有是處」。
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我們雖然內心想要離苦得樂,這是成就聖道的一個主要動力,但是如果沒有人、沒有「佛菩薩」來開導離苦得樂的正確方法,我們想要去「斷」除「煩惱」成就安樂,這是不可能的。「雖有」叁寶的「熏習之力」,而內心當中如果沒有本覺的內熏,我們想要厭惡生死、好樂涅槃也是不可能的。譬如說這個講桌,它在這個地方,我們講《大乘起信論》的時候它也在,但是它聽了很久,它根本不可能離苦得樂,因爲它沒有明了性,它沒有一種想要離苦得樂的本性。而我們衆生聽聞佛法以後,內心當中有要離苦得樂的動機,再假藉佛法的熏習,所以內因外緣才能夠成辦。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