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你也是告訴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會比較容易去做善。所以剛開始在斷惡修善,十信位要花一萬劫的時間,他整個斷惡修善的重點就是仰信真如,就是修這個重點。
第二個,「知心妄動,無前境界。」這個叫十住,于真如理如實安住。前面的十信位是一個外凡的資糧位,外凡就是心遊理外。就是說我們在佛堂拜佛的時候正念現前,或者在講堂的時候聽法師的講經,我們知道這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心中所現的影像,離開我這念心,沒有少法可得。但是正常情況,我們離開佛堂以後,我們的心都是心外求法,都是對立的,大部分都是心遊理外,就是外凡位,大部分都是活在對立當中。但是十住的菩薩不同,十住的菩薩叫做加行位(內凡加行位),他有禅定的力量,所以他心中的止觀強,他的心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他知道這些境界的確是心中的影像,離開心沒有這些境界可得,都是我的心動,才有這些境界存在,所以說他止觀的力量加強。所以我們講十信的菩薩其實是就一個信心,仰仗對于真如佛性的歸依信心斷惡修善,慢慢慢慢的趨向真如;但是十住菩薩不同,他在信心之外有一個強大的觀照力。
第叁個,「修遠離法」。這遠離法就是包括十行跟十回向,都是屬于加行位(加行位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什麼叫「遠離法」?法藏大師說:就是六度的妙法。六度爲什麼叫遠離?就是布施能夠使令我們遠離悭貪,持戒遠離煩惱,忍辱遠離瞋恚,精進遠離懈怠,禅定遠離散亂,智慧遠離愚癡。這個時候我們假藉六度的法門,來對治心中的煩惱障,叫做十行;把這些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功德,回向于真如法界,這是十回向,修遠離法。就是說前面的「知心妄動」,還是偏重在一種內心的止觀,還是偏重在觀照力,行動力還是比較薄弱的,比較欠缺的;到了十行的時候,就正式的把內心的觀照付諸行動,表現在六度的行動。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這是講十地菩薩。這個菩薩透過前面的觀照力跟六度的行動以後,他一念的相應慧就成就了所謂的十地。這個大地有二種功德:第一個不動,就是大地的菩薩他內心當中有強大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所以遇到順境逆境,他都知道這是一個生滅相而已,暫時的生滅相;我內心真如的功德不可思議,他不向外求,所以不爲一切環境所動,就像大地它不動,這個人在大地上面走來走去,大地不動,這個是強調自力的功德。第二個荷負,大地能夠荷負一切衆生,不管你是好人壞人,大地是平等的來荷負。十地菩薩的心也是一樣,他能夠平等的來救拔一切衆生。所以說大地菩薩他有不動義跟荷負義來譬喻菩薩。你爲什麼能夠做到?因爲他「如實知」道離開了這念心,沒有這些外「境」可得,這些境界都是心中的業力所顯現,再由心中的執取把它擴大。所以他就生起「種種」的六度的「方便」,「隨順」中道真如的妙「行」,在一切境界當中「不取不念」。「不取不念」就是不生我法二執,他整個修行都是會歸到真如,說是稱性起修,但是全修在性。就是說我們在布施、持戒,一般人除非正念真的是很強烈的現前,大部分我們在修善的時候,一般我們這個善法是沒有辦法會歸真如,我們總是覺得善法會給我們得到安樂的果報,一般人很難想到說「我修善法會開啓我的真如」,有這種想法很少。但是十地菩薩他不向外追求,他修總總的善法,他「不取不念」,他是全修在性,所有的修德是在開顯性德,他完全是向內會歸的。
看最後的佛果,「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前面的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是叫因地,這個地方是講果地。經過我們前面內在的觀照力還有行動力,剛開始從信心,再産生觀照力,産生行動力以後,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這個時候「無明則滅」,心中的這些枝末無明、根本無明這種對立情形消失了。「無明滅故,心無有起。」內心當中沒有這種分別心,沒有分別心當然就不再造業了,一切生死的果報就消失了,包括內心不覺的因,包括這些生死染汙的「因緣」,都消失了以後,「心相皆盡」,這個時候有漏的生滅心、生滅門全部窮盡,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成就二種功德:一個是「涅槃」的寂靜,一個是「自然業」的他受用。這個「涅槃」是法身自受用常樂我淨的功德,是別人不能跟你分享的,佛陀自己安住的。佛陀跟衆生接觸的時候,他所顯現的叫「自然業」他受用功德,就是應化身跟報身,這個時候整個生命從一個雜染的生滅門,又回歸到真如門,真如門當中顯現的「涅槃」跟「自然業」二種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淨法的熏習,淨法的生起因緣。
在淨法熏習當中,我們剛始其實就是修十信,「自信己性」。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上說:在我們的成佛之也教我們一個殊勝的法門,就是求生淨土。就是十信位的菩薩有退轉的力量,這個時候勸我們:在十信位,你也可以爲菩提道求生淨土。以這種外在清淨因緣的熏習,來加強內心的善根,這後面會說明。所以在本論當中,道當中,最因難突破的就是十信位了。他說:加行位的菩薩到十住以後,他止觀力強,要去斷惡、修善、度衆生就不困難。就是凡夫在修善,比如說我們現在去拜〈八十八佛〉,覺得〈八十八佛〉很重要,我們也覺得積集種種的善法很重要,但是實際操作有困難。就是聖人去修善、去度化衆生比較容易,但是凡夫要去修善、去度化衆生有困難。爲什麼?我們心中有煩惱,這一定會有問題──煩惱障。所以在「自信己性」的時候,當然這個地方剛開始就是《成唯識論》上說:「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就是你要能夠不放棄,求住唯識性。所以說十信位的菩薩雖然困難,但是成功的關鍵就是看誰不放棄。一個人能夠不放棄努力,他就是能夠度過十信,所以十信位就是靠不放棄。後面馬鳴菩薩馬鳴菩薩馬鳴菩薩的止觀有二個:一個是真如叁昧,一個是念佛叁昧。真如叁昧是自力法門,念佛叁昧是他力法門,這後面都會說明。好,我們今天把染法熏習跟淨法熏習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