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五頁。這一科是講到「子二、染法的熏習」,這當中分二科:第一科是「正明熏義」,先把染法生起的因緣作一個總說;現在講到「醜二、釋義差別」。
醜二、釋義差別
雜染法的生起當然有叁個因素,第一個是無明,第二個是妄心,第叁個是妄境,這叁個相互作用。前面一段是一個總說、是一個略說,這以下把無明、妄心、妄境詳細的差別情況作一個說明。我們看論文,這當中有叁段,先看第一段:
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
我們先講到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所接觸的這些顔色、聲音,乃至各式各樣的觸覺,這種六塵「境界」對我們的內心産生二種的影響:第一個「增長」我們的「念」,第二個「增長」我們的「取」。這個「念」法藏大師說是一種分別心,就是智相跟相續相,這個地方等于是一個分別的法執,我們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産生一種好壞的一種看法,「增長念熏習」。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佛學院的老師都是傳統佛教的老和尚。讀了叁年以後,我有一個同學到南傳的僧團去參學,他好象去了叁年,他在佛學院的時候成績滿優秀的。叁年以後他回來看我的時候,他跟我談一些教法,我發覺他的思想有很大的改變。他內心當中贊歎空性,對于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再也不生好樂,對于真空妙有不再好樂,就是歡喜寂靜,這就是變成一種小乘種姓。他以前在佛學院的時候,我們都是同學大乘的;可見得你跟某一種人在一起,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你看到他走路、看到他講話,你跟他在一起久了以後,他就會釋放一種力量,你也釋放一種力量,結果大家平衡。所謂的平衡是說,他們人多你人少,結果你不能改變他,他改變你,這就是增長念熏習。就是說你所處的環境,不管是什麼顔色,或者你聽到什麼聲音,它都釋放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能對你是增長或者折損。就是我們凡夫的心一定是有所住(聖人的心是無所住,環境對他沒有影響。),你有所住,這環境就對你有影響力。第一個影響力就是産生一個念,你對事情的好壞會産生不同的看法。當然這是很微細的,這個還沒有到造業。第二個增長取,取就是一種愛取、一種欲望,追求的欲望,這個欲望就是可以造業的,推動身口去造業。在唯識學上說:一個人欲望的生起,在《成唯識論》上說是依止根本識。依止根本識有二層解釋:第一個,就是你根本識裏面的種子,就是你前生欲望很重,你今生欲望也是很重,這是內在的因素;其次,依止根本識,就是依止第八識的現行,就是說你阿賴耶識是一個什麼樣的果報,對你的欲望有影響。比方說你是一個天人,就算你今生本來欲望很淡薄,你變成天人的時候,你的欲望也會變得比較重。你要是變成一只螞蟻,你會比較認命,你是一只苦命的螞蟻,人家隨便丟一個糖果你就很滿足了。但是你要是一個釋提桓因,你的欲望就不可思議了。所以說我們所處的環境,對我們愛取的欲望,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第一個是分別,第二個是欲望,這個都會受環境的影響,這叫妄境界的熏習。再看妄心的熏習。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系苦故。
前面染汙的力量是由環境引起的叫資熏(資助的資),它對我們內心染汙的功能有資助的作用;這個地方是習熏,習是自己的體性發動出來的。「妄心」,這個心是生滅,生滅就是會造作、活動,我們每一個心只要起心動念,你念頭一動,這件事情就産生二個因素:第一個是「業識根本熏習」。假設今天,你的心跟環境一接觸的時候,跟某人、或者跟某一種環境接觸的時候,你的熏習是一種業識根本熏習,就是一種對立的思考,這樣子就産生一種「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的變易的生死,這是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界外的變易生死就不能斷絕。就是你每一次生起一個對立的思考,就加強了阿賴耶識的這種相續的功能,也就加強了界外變易生死的力量,當然這是很微細的。第二個是「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系苦故。」前面的對立非常微細的,還不牽涉善惡。當我們在活動的時候,又産生六粗的煩惱、愛取的煩惱,我們去追求要的東西,追求到了的話當然是貪愛,就放縱自己的欲望去享受;追求不到就恨。這種愛恨功能發動的時候,就增長我們凡夫的業力跟痛苦的果報。就是你要是放縱這種愛跟恨的念頭,表示我們叁界的業力跟叁界的痛苦就很難解脫了,誰也救不了我們,這個就是所謂的「增長分別事識熏習」,增長愛取的煩惱。前面是增長這種對立的煩惱,這個都是由妄心自己生起的,就是我們的不如理作意引生的。看第叁: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前面的妄境是資熏,外在環境引生;妄心是習熏;「無明」是通內通外,有習熏跟資熏。先看由內引生的,「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無明的活動,第一種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是一種對立的思考,增長了阿賴耶識,這個是習熏;第二個是枝末無明,就是我們對環境的愛取,增長我們的分別事識,就是前六識的六粗煩惱,這個叫做資熏。這一段等于是講到我們在生命流轉當中,染法生起的力量,這個地方把染法的生起作一個總結。
我們叁界流轉,從佛法說是因緣生;我們不同意是由 上帝來決定;或者是說是無因緣,莫名其妙所生的。生命 它有一定的軌則,就是因緣生。這個軌則,主要是由內心 引生的,內心引生的叫做不覺,由內心的愚癡引生的;第 二個由環境的助長,「不覺爲因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 」:就是這念心有二個力量引導我們流轉。我們剛開始從 一個對治煩惱的角度,你選擇一個好的環境很重要。你看 我們中國的孟母叁遷。孟子他過去的善根應該是很強大, 能夠成爲一個亞聖。但是他小的時候住在一個菜市場旁邊 ,整天就是學人家怎麼樣賣菜。他母親看這樣子下去不行 ,這小孩子以後是個賣菜的,就搬家搬到墳墓旁邊。他在 環境當中,這墳墓也釋放一種力量,他就學怎樣去拜拜祭 祀。他母親還是覺得不滿意,下定決心,就搬到學校旁邊 。學校的色聲香味觸,它也釋放一種力量,就是讀書。孟 子以後就好樂讀書。當然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就是明白道 理。明白道理以後,就能夠改造我們的身口意,果然成爲 一代的亞聖。就是說,孟母要是不改變環境,孟子可能只 是個賣菜的,能把菜賣得很好,如此而己。所以我們不能忽略環境的因素。
在《成唯識論》上說:假設我們不求生淨土,你起碼要發願做人。《成唯識論》中警告所有菩薩說:成佛之道不是一生一世,你一定會有來生,但是你怎麼規劃你的來生?這你要發願。你看天人釋提桓因,他以前做人的時候是好樂修學佛法。有一段時間,佛陀說法的時候他都不來參加。這個時候目揵連尊者看不過去,以神通力飛到天上去呵責釋提桓因說:你以前做人的時候,佛陀說法你都來聽;現在做了釋提桓因,怎麼都不來聽法?釋提桓因說:我是很想來聽法,但是沒有時間。目揵連尊者說:你們諸天衣食自然,怎麼會沒有時間?他說:我是不用爲衣食而忙碌沒有錯,但是我有很多事情,我有很多的宮殿要打點,很多的宮女要照顧。目揵連尊者是個出家人,他也不知道諸天的情況,當然不相信。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就說:這樣子好了,我有很多兒子,我的兒子也有很多宮殿、很多宮女,我就找我一個福報最差的兒子過來問好了,他只有一個宮殿、幾個宮女而已。他就下命令去請他的最小的兒子來。請第一次,這個兒子回答說沒有時間來。釋提桓因說:再去請,父親請他來。第二次還不來。這個時候釋提桓因火大,就跟侍者說:這次再不來,就要殺頭了!這個小兒子就心不甘情不願來了。他說:父親什麼事?你有話趕快講。釋提桓因就跟目揵連尊者說:師父你看,這是我最小的兒子。他的生活是最單純的,都沒有時間來;其他的大兒子更不要講了,我更不要講了!我哪有時間去聽佛陀說法?就是說你今生積集了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你不可以生到天上去,障道!境界爲緣長六粗,就是說你的善根,因爲諸天的果報現前以後,産生了遮障,沒有辦法修習佛法,太忙碌了!當然你也不能到叁惡道去,叁惡道的地獄、餓鬼、畜生雖然苦,有出離心,但是這個苦的刺激太厲害了,你也很難靜下心來聽聞佛法,增長善根。所以你要是不求生淨土,一定要發願做人。境界爲緣長六粗,這個環境很重要,就是一定要善得人身,這第一點。
第二個,你一定要發願生長在有叁寶住世的地方。所以在「普賢十大願王」當中,我們一個菩薩剛開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這個就是修歸依。就是說叁寶爲什麼要去禮拜?叁寶是一個大功德的境界,你禮不禮拜,他還是安樂的。重點是,我們對叁寶的禮拜憶念,我們就能夠跟叁寶結緣,生生世世生長在有叁寶住世的地方。所以你看「十大願王」剛開始先修歸依──先禮拜、口業的稱念贊歎、意業的歸依,然後再所謂的聽聞佛法,再開始廣修善法、起大悲心,後面的普賢十大願王才開始增長智慧,生起大悲。
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要爲你未來的生命創造一個學佛的好環境,這第一個。當然環境是一個助緣,第二個重點當然是不覺爲因,就是這個不覺迷惑顛倒的對治,這也是重點。在南北朝,道安大師宏揚般若法門。他在宏揚般若法門的時候,很多出家衆的弟子都來聽,也有很多在家弟子來聽課。在家居士當中有很多都是當時的王公大臣,都是大福報者,掌握著整個國家大權,也來聽道安大師講般若法門。《般若經》講完以後,道安大師有一個弟子就問師父說:師父啊!像我們出家衆聽您講《般若…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