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一页。
我们这一科讲到「明离染心次第」。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心地法门,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就是说我们在修止观之前,你要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有三个相貌:所谓的真如、无明跟染心。我们所对治的是染心跟无明,所要肯定的是我们的真如。这一段讲到我们刚开始的修学止观,是先对治这个染心。染心有六种染心,前面的三种是第六意识相应的染心,所谓的分别我法二执。这以下我们讲第八识相应的染心,这个是俱生的烦恼,俱生的我法二执。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这个「色自在地」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他能够以色法得大自在,他内心止观的力量,能够把外在的瓦片变做黄金等等,他能够在色法中得大自在。一个人会得自在,就是他心中障碍有破除;他障碍不破除就不能得自在,他一定是被烦恼所障住了。这八地菩萨他就是解脱了「现色不相应染」。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心自在地」就是九地的善慧地。善慧地他能够成就四无碍智: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所以这个九地菩萨,他一方面能够深入法义通达善巧,对于大小乘法门的义理跟他修学的方便法门都能够通达;第二个对
于众生他能够恒顺众生、广设方便:所以他的心得大自在,他能够摄受众生得大自在。这个「自在」是约着智慧,这个四无碍智主要是约智慧,智慧得大自在。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菩萨尽地」是指十地的法云地(法云地,就是他这一念心是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他这一念心,摄受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乃至进一步到成佛以后。成佛以后,那一念清净光明的心现前的时后,所谓的「金刚道后异熟空」,这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全部消灭掉。佛陀没有所谓的业力这件事情,佛陀来到三界都是依止清净的愿力,所以这「根本业不相应染」,要到佛的时候才穷尽、才真实的业尽情空。
这六种染心,法藏大师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四五六这三种不相应染,它生起的因缘是由不觉,就是一种人我对立的心情,这都非常的微细的。一二三生起的因缘,是由境界的刺激而引生的。所以这意思说,我们刚开始在修大乘止观,是要以持戒作基础。也就是说我们遵循佛陀的制教,我们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能够划分一道的界限,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刚开始先远离杂染的环境,就是在你的这一念心当中先建立一道的保护墙。在保护墙当中,你不能只是停留在持戒,你在身口的持戒作基础之下,你内心当中还有很多的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在那个地方不断的活动,只是说它没有环境的刺激而已。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进一步修无住,修我空、法空的法门。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假设没有经过大乘止观的训练,要按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性,我们这一念心是有所住。有些人是住在色法,有些人是住在感受,稍为高明一点的住在思想,就是这样子,或者是跟着你外表的色身来活动,或者跟着感觉走,或者跟着思想走。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每一个人所住的因缘各式各样,带动各式各样的业力。所以我们刚开始就是用我空观、法空观,把心中所执取的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这些自性执,慢慢慢慢的把它消灭掉。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今人辄论六度万行,而以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就是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发菩提心以后,刚开始就去修善法,「辄论六度万行」;对于心中的「破执」,从来不下工夫,这样子「求出轮回,不亦难乎!」就是说我们如果刚开始只是停留在持戒,靠着信心来持戒,内心当中对于所谓的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那个我执法执的内心、有所住的心没有消灭,那这个持戒只是一个善法。这个持戒会让你来生依止这个善业的力量,变现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是存在的,跟安乐果报接触的时候就开始造业了。所以我们在持戒的基础之下要修无住,这个无住的法门在临命终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如果平常对于自己的五蕴有很坚固的执取,你临命终的时候虽然念佛也会构成障碍。所以憨山大师说:你这个五蕴的执取是熟境界,你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忆念是生疏的境界,结果是强者先牵。所以我们平常修净土不是到临命终才修习,就是你平常静坐的时候要经常修我空观、法空观,把我们内心当中对五蕴感受思想的执取,每天松脱一点、松脱一点,慢慢慢慢你就能够不随妄转,等到临命终你念佛的时候,你对佛号的归依的力量就很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刚开始先破执,破执这是第一点。
巳二、明离不觉次第
前面是对治染心;这个地方是对治根本无明,比较微细的。我们看论文: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这个无明的相貌就是「不了一法界义者」,就是我们在整个平等的生命当中,虚妄的生起人我的对立,这个就是无明。这个无明什么时候断呢?「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这个地方要注意了!虽然无明是微细的,但是你从刚开始发心而成就信的时候,你就要去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体相用三大,而慢慢地去对治,断除人我的对立,它不是在后面,我们待会再说明。到初欢喜地(初地)以后慢慢真实的远离,然后慢慢的破一分的无明,证一分的法身,到成佛的「如来地」才「究竟」的远「离」。前面的破执法门是偏重在达妄本空,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知真本有。就是说破执法门,我们所破的是妄想,以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由无明所带动的我执跟法执;这个地方远离根本无明,他是忆念真如、正念真如,不断的忆念平等不二的真如,来消灭我们对立的根本无明,是这个意思。这二个法藏大师说:我们刚开始在达妄本空的时候是对治染心,远离不觉的时候是正念真如。这二个法藏大师说是「说有前后,治断同时。」就是说我们在言说的时候,喔!前面是对治染心,后面远离根本不觉;但是在治断的时候是同时的。这地方怎么说呢?就是说大乘止观跟小乘止观,刚开始下手都是在破除我执、法执,这个地方的方便法门是没有差别的。没有差别,那大乘不共于小乘的地方在哪里呢?大乘的止观的特色在于不二法门,悟入不二法门。就是说我们在破除我执、法执而悟入到无住的时候,我们同时会生心,无住而生心。譬如说小乘的学者证得我空法空以后,他松脱了对五蕴的执取以后,他就不再造作了,就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了;大乘佛法也是假藉小乘的我空观、法空观,来松脱对五蕴的执取。但是五蕴的执取松脱以后,干什么呢?说我这个五蕴里面没有一个主宰者、没有一个自我意识,我们后面的生命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走下去?就是依止愿力。这个时候我们从一种对感受的执取、对思想的执取松脱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内心当中生起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造作,就用三种目标来引导我们,以断恶、修善、度众生来当做整个菩萨的三大修学目标。所以大乘佛法的重点在于一个中庸之道,它破坏执取以后,它要建立依止真如而显现出来的誓愿力,在这个地方有所不同。这个地方,应该说远离不觉的次第是大乘的不共法门,前面的对治染心应该是共小乘的修学。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修习悟净的因缘,就是一方面达妄本空,有所破坏;一方面知真本有,有所肯定。
辰二、转释相应不相应义
把我们对治这个烦恼有相应跟不相应作一个说明。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先解释「相应」。有的烦恼叫相应染,有的叫不相应染,所谓的「相应」就是「心念」,这个心念是能缘的心,这个「法」是所缘的境。说我们能缘的心跟所缘的境,这二个法是有差别的,叫做「异」。但是约着「染净」的因缘来说,这个「知相」,这个能缘能心跟所缘的境的「缘相」,这二个是相随顺的,这叫做「相应」。也就是说前面的三种染心,它会随环境而「相应」:你接触到杂染的环境,这三种染心就会增长;你接触清净的环境,这三种染心就会减少,这叫做「相应」,「知相」跟「缘相」是相随顺的这叫「相应」。反过来,「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不相应义」就是依止着「即心不觉」,这个「即心不觉」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虽然是「不觉」,但是它是不离开真如的「不觉」,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所引生的烦恼,它的体性没有所谓的差别相,它不管遇到什么环境,它的心都是无记的,环境对它的烦恼不会增长,也不会减少,这叫做「不相应」。
卯三、结示二障
我们把前面所对治的不觉跟染心作一个总结: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这个「染心」是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引生的我执、法执,它是一种「烦恼」障,产生烦恼「障」碍「真如」的二空之理,这「根本智」就是我空、法空的根本智。这个「无明」,这个一念的妄动产生人我的对立,这个叫做「智碍」,障碍我们的后得智,「障碍世间」的「自然业智故」。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说,以下把这道理开展出来。
此义云何?
为什么这样讲呢?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先说明这个染心对我们的障碍。我们「依」止这六种「染心」所谓的「能见能现」,刚开始有人我的对立而产生我相、人相的对立,这个「能见能现」是后三种微细的不相应烦恼;「妄取境界」是前面三种相应的烦恼:这些都是「违」背我空、法空的「平等性」…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