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障碍我们根本智的生起。再讲到这个「无明」,「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一切法的本性本来是寂「静」的,这个寂静就是平等不二:「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本来是没有所谓的佛陀、众生这些染净的差别,没有这种生灭的起动相,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以后,「妄与法违」,就虚妄的跟真如寂静的法相违背,就「不能随顺」平等的道理,所以对于这「世间」的差别相貌,就不能随顺「一切境界」的差别,而生起了「种种」的了「知」,对于差别相就有障碍,障碍后得智。这个后得智的障碍,看本论的意思,主要是一种对立的心情产生。

  我们如果研究《易经》,中国文化里面讲到《易经》这个文王八卦,就是你想要知道某一件事情会不会出现,你在卜卦的时后,有些人卜卦会成功,有些人会失败。关键点在哪里呢?如果你卜卦的时候,你的心不平等,起心动念,这个时候你的卦象就不准了,就是你那个心念去干扰这个卦象;如果你在卜卦的时候,能够保持平等心,远离我相、人相的对立,以平常心来卜卦,这个卦象就非常准。也就是说这一切法的存在,它有一个自然的轨则在运作。这个自然轨则,它就会去引导这个卦出现什么相貌,你从这个相貌当中,就知道一些消息。但是如果你内心当中不平等,这个时候这个卦象就受到你的心的干扰,它就有问题,产生障碍了。当然这个卜卦是世间法,很多佛法的道理都是这样。你看这个密宗的本尊相应法,本尊相应法有二种修法:第一个是事相的归依,说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当然这是种对立的观念,是一种事持,但是没关系!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我对你通身靠倒,我祈求你的救拔。当然刚开始能这样子就很不错了,依止信心来念佛。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强调:你应该再提升,你要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念佛也好、持大悲咒、修观世音菩萨本尊相应、或者你是修文殊菩萨本尊相应,你在持本尊咒或者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内心当中要一念不生。就是你的心进入到本尊的心性,本尊的心也进入到你的心性,这个时候平等不二。你以平等不二的心来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那这个时候套一句印光大师的话:「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个时候你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从理论上来说,十方诸佛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悲悯心,很想要加持我们;但是这当中有障碍,就是我们的心不平等,他的力量加持不下来。所以「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但是「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我们自己在平等法界当中,我们一定要去创造一个对立相:你是佛、我是众生,你怎么样、我怎么样,所以就不能够「随顺世间一切」的「境界」差别,而生起「种种」的了「知」,乃至于得到诸佛的加持,这个就是所谓的「智碍」,障碍我们后得智的生起。这个地方是把染心跟无明所引生的一个障碍作一个总结。

  子三、辨生灭之相丑一、正辨

  这个地方的「生灭」心,是偏重在六种染心的「相」貌作一个「辨」别,这当中分成二科,先看「丑一」的「正辨」,正式的辨别。

  复次,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这个「生灭」心广泛来说,包括了根本无明,包括了六种染心,这个地方论文「二」个都提到了。看这个「粗,与心相应故。」与心相应当然就是跟外在的环境相应,这个地方是第六意识相应的;「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就是外在的环境跟心所法不相应,这是阿赖耶识,第八识相应的。先作粗跟细的大判,再把它细分成四种:

  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把染心的差别分成四种:「粗中之粗」是指这六种染心的第一个染心,叫执相应染,执相应染是分别我执引生的,对于五取蕴相的执取,这个是「凡夫」能够对治、够觉悟的「境界」。「粗中之细」是指的第二跟第三,就是不断相应染跟分别智相应染,叫「粗中之细」。「细中之粗」是指的第四跟第五个染心,现色不相应染跟能见心不相应染。这四种染心都是「菩萨」所觉悟的「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这个「细中之细」是指最后的染心,最微细的根本业不相应染,这个是等觉菩萨入金刚喻定的时候所对治的,是佛的境界。下面作一个总结: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这「二种生灭」相,包括粗的生灭相跟细的生灭相, 它是怎么产生呢?是「依」止「无明」的「熏习而有」的 ,所谓的「依因依缘」,这个因是指内因力,一个是外缘 力。「依因者」,什么叫「依因」呢?是「不觉义故」, 是由不觉引生的。「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这个「作 」就是执取,由对境界的执取而产生的。所以这个「因」 产生三细的烦恼,依止「缘」就产生六粗的烦恼。「若因 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假设我们今天是直接从一种不觉,从人我的对立心消失, 外在的因缘就消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就是说你 这个不觉的功能被破坏以后,后三种微细的染心就消失了 ,阿赖耶识的染心就消失了。如果是「缘灭故,相应心灭 」,前面的三种染心也就消失了。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若因灭则缘灭」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会产生疑惑。 这个「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当然一念不 觉是一个因,这个境界是一个缘。这染心的生起有二个: 一个是内因力,一个是外缘力。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先 破坏这个缘,因为这个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是比较粗的 。所以法藏大师说:「因灭则缘灭」,这个地方是约道理 上来说的,从道理上说因灭则缘灭。从实际的修证上来说 ,应该是要先缘灭则因灭。譬如说:十二因缘的流转跟还 灭。我们经常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 六入,乃至于生老病死,流转门是这样子。还灭门我们会 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生老病死灭。但 正式理论上来说,没有一个人修行是直接破无明的,没有 这回事情。就是说流转门的修学次第,一定是先断爱取, 取灭则爱灭,爱灭然后再破名色灭。就是说烦恼的生起是 从细到粗,但是对治烦恼是从粗到细。但是我们在理论上 经常会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但是你修行不是 这样修的。法藏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你有一件衣服弄脏了 ,这个灰尘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层一层卡上去的。第一 层灰尘,第二层灰尘,到第九层灰尘,三细六粗。但是你 洗的时候,一定是先洗外面的灰尘,第九层,再洗第八层 ,再洗第七层,你不可能直接洗第一层,不可能。所以你洗衣服的时候是从外面洗进去,但是你生起灰尘是从内而到外。所以这个地方因灭则缘灭是约理论上说,但是实际修证是缘灭则因灭。所以你要先断外境引生的烦恼,再对治你内心根本不觉的烦恼。从马鸣菩萨的这个观念,我们学大乘止观会有一个心得,说是「境界为缘长六粗」,看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有志于成就解脱(当然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三宝的境界,成就种种的功德,三宝如大海。但是如果你要得到的宝是比较大的宝,是解脱,而不是成就人天福报,你要能够出家,这件事情你占了便宜。),这个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你在出家的因缘当中,整天跟三宝相应,你要调伏粗重的我法二执比较容易。因为在家居士一天到晚被这个环境刺激,你没办法生起对治力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缘灭则因灭,这个地方的次第不能弄错。

  丑二、释疑

  有关因缘的消灭,这个地方提出一个疑问: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这个地方对对「灭」这句话有疑惑,说是「心灭」,假设我们的心在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消失了,这个生命就不能「相续」,大乘佛法所谓无量生命的观念就不能建立了。如果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生命的「相续」,说成佛以后还有生命,那你怎么说是有所谓的「灭」这个字?这个「灭」跟「相续」好象产生冲突了,提出这个疑问。我们看马鸣菩萨怎么回答: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先作一个总答。我们修大乘止观的时候要注意,你所消「灭」的是内「心」的杂染「相」,就是这个依止五取蕴相的执取。譬如说:有些人对自己色身的贪爱特别厉害,跟贪爱有关、跟他色身有关系的,乃至于去造业都无所谓,就是他用色身来主导他的生命;有些人依止感受;有些人依止思想。那这种对五取蕴的执取要完全消灭。但是能执取那个明了的心性,这个「心体」不能消「灭」,是这个意思。先作一个总答。好,我们看第二段的详答。详答当中,马鸣菩萨先讲出一个譬喻: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

  这个譬喻当中有三个法:第一个是「风」;第二个是「水」;第三个是「动相」,这个动相就是波浪。说我们刚开始的心就像「水」,就是一个湿性,一个真如的湿性,它是非动非静。这个湿性的「水」,莫名其妙的吹了一阵的无明「风」,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这风一吹以后就产生波浪了,就变成染心。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怎么把水这个波浪恢复本来面目呢?「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修证的过程当中,二乘人的态度。二乘人看到这个波浪是非常不好,结果他在消灭波浪的时候,连这个「水」的湿性也消灭,这个时候不管是「风」,还有风所起的波浪,乃至于这湿性的水都消

  灭了,这个时候生命就变成「无所依止」了。说这个人他的确不能造恶业,但是他可也不能造善业,所以这个人的心从有情转成无情,灰身泯智,这个是二乘人对治的方法。第二个讲到凡夫,「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当然凡夫更糟糕了,凡夫就是完全的放纵,跟着感觉走,跟着思想走,虽然湿性没有消灭,但是他的风相,他的无明风也没有消灭,他没有错损菩提,但是可也没办法对治烦恼,当然是不断的流转下去,凡夫的相貌是这样。菩萨的相貌,「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菩萨有善巧,他在修止观之前能够通达整个内心的正见,所以他知道他所对治的是风,把这个「风」的无明消「灭」,那么波浪也消灭,但是这个湿性是保存下来,他依止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等善法的这个明了心性保存下。这个地方是譬喻,以下合法。

  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无明」的生灭道理也是这样,就是它有清净的「心体」,而一念的妄「动」;如果你今天把「心体」消「灭」,你这个「众生」的生命就「断绝,无所依止」了。所以我们正确的方法是:「心体」,这个清净明了心性的心体「不」能消「灭」,这样子使令我们的「心」能够「相续」,我们能够成佛以后尽未来际的广度众生;所消「灭的是内心的愚「痴」,我执、法执的障碍。这种扰乱我们清净心的这些我执、法执的「心相」消「灭」,但是内「有能力救拔我,我对心」清净的「智」慧是不消「灭」的,它是有所破坏、有所承当的一个中庸之道。这个地方讲到整个大乘的止观的一个修习次第。所以我们讲说:大乘佛法,你刚开始依止信心(当然我们的信心刚开始就是对三宝的信心),相信我们是业障凡夫,十方诸佛是万德庄严,他们一定能够救拔我们,这样子一个对立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关系,我是业障凡夫没关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通身靠倒,刚开始的心态都是心外求法,刚开始是这样子的。信佛、信法、信僧,祈求三宝的救拔。但是我们慢慢慢慢开始会发觉:原来我这个业障凡夫的这一念心,他的本性也不可思议,他的心跟诸佛是平等的,他这一念心「如来藏具足无漏性空德故,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他也能够生起功德的,跟十方诸佛没有差别。这个时候我们从对三宝的归依,开始也对自己根本清净的本性产生了信心,产生了归依。这个时候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心态,套一句幽溪大师的话是:「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托彼依正」,假藉外在三宝庄严的因缘,来启发我们的自性;但是也不能没有三宝,「托彼依正,显我自性」,这个时候就是进入到信四种法──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这个论文大义如此。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六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