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七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妙,但是畢竟是無常敗壞,他的安樂只是暫時;從這當中,二乘的聖人更清楚的知道在流轉當中沒有真實不變的我,所以修無常觀、無我觀,把自我的執取消滅,把所依止的道理,從因果的道理提升到空性的道理,以空性爲自體,這個時候趨向于涅槃,這是二乘果報,以空性爲自體。大乘的佛法是以現前一念心性,所謂的以菩提心爲自體,他依止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他所依止的是一個大白牛車,而趨向于諸佛的萬德莊嚴。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心,因爲所依止的體有所不同,他生命當中的造業、感果就有所差別。凡夫在生滅門跟真如門,當然主要的造作是生滅門,所依止的是真如門,這個真如也有一些所謂的方便。你說因果,也是真如的一部分,爲實施權;空性也是一部分;最圓滿的,當然是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我們對真如歸依的淺深不同,所産生的功德就有所差別,有人天的果報、二乘的果報跟大乘的究竟果報。所以蕅祖的意思就是說,生滅門是我們目前所顯現的相貌,真如門是我們的歸依處。

  庚二、各釋二門辛一、釋心真如門壬一、釋心真如相癸一、正诠顯法體子一、借言诠法

  前面是一個總說,這以下「各」別把真如跟生滅「二門」的相貌作一個解釋,這當中先講「心真如門」,「真如門」先講它的「相」貌,相貌當中分二科,第一科「正诠顯法體」,先把真如的法體表達出來。表達法體有二部分:第一個是「借言诠法」,這個「借言诠法」就是依言真如,依止名字言說所安立的真如。第二個是「顯法離言」,講離言真如,就是聖人所證入的真如;前面是靠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如。我們先看依言真如: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這個地方是把所有的大乘經論,有關真如的表達方式作一個總說。「真如」是我們的歸依處,也等于是所有大乘學者所歸依的一個家。這個家是一個什麼相貌呢?先作一個總說,「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真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包括整個十法界染淨的因果,在整個十法界染淨因果當中,它是一個「總相」的「法門體」。說這個十法界的出現,是因爲衆生各式各樣不同的業力,有些人現出叁惡道的果報,有些人現出人天的果報,有些人現出二乘的涅槃,有些人現出萬德莊嚴;而這些差別的果報,都是依止一個基本的總相,那就是真如。就像大海當中有很多的波浪,但是波浪的本性都是濕性;所以這個真如是整個十法界所依止的一個共同的總相,一個無差別的體性。這是從空間上來說明。從時間上來說,「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從時間上來說它是不生。蕅益大師說:什麼叫不生?「過去無始,謂之不生」,沒有開始;什麼叫不滅?「未來無終」,它也沒有一個結束,所以叫不滅。這是從時間上來說明。這個地方,是簡別我們凡夫的心念是有生滅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明了的心,到了佛堂生起一個「我要拜佛」的念頭;生起以後,可能我們拜佛拜了五分鍾,生住相續;慢慢慢慢,拜佛的因緣結束了,就産生變化,生住異滅;然後拜佛念頭消失了,你又去做其他的事,到了書桌上看書。這個拜佛的念頭生起以後,它消滅了;消滅以後,又生起一個看書的念頭,開始觀照。從經典當中的啓發,觀照生命有一些差別的因緣,有流轉的因緣。凡夫爲什麼流轉,聖人爲什麼還滅,這個問題在哪裏?徹底的去觀察生命的真相。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念它是生起消滅,生起另外一個念頭又消滅,又生起一個念頭又消滅;就像那個大海一樣,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但是這個波浪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起惡念,有時候起惡念又起善念,就是有各式各樣無量無邊的心念的累積,構成我們一個生滅門。但是這個真如門它不是,真如門它是不生也不滅。你起善念它的本性是如,你起惡念它的本性也是如,一如無二如,所以它在時間上是不生也不滅,空間上是整個十法界共同的依止處,在時間上它是沒有生滅相。這個時空,我們從這二個角度就知道:這真如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也知道一個消息。這是一個總說,以下是別釋。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忘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句話將整個《大乘起信論》「解釋分」後面的重點──雜染的生起因緣,還有清淨法的生起因緣,等于是作一個總標。那這一段的論文,我們分二段:先說迷真起妄,「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這叫迷真起妄,流轉門;第二個是講返妄歸真,「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叫返妄歸真,還滅門。

  這一段我們解釋一下。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把心帶回家。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修所謂的空觀,觀察我們這一念心,當你一觀察這一念心,你一照以後,你發覺你這一念心錯綜複雜,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起惡念;但是這些善惡的念頭都是因緣所生法,你把這個因緣所生法的相貌撥開來以後,你看到你內心清淨光明的本性,是不生也不滅,它沒有流動的變化相。沒有流動的變化相,那我們這些生命的變化是從哪裏來的?這些個別的因緣是怎麼來的?說一切的諸法有很多的差別,你的相貌跟我的相貌不同,我的思想根你的思想也不同:這些差別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産生的;它是由因緣而生的。什麼因緣呢?就是「妄念」。這個「妄」,本論的意思就是迷真取妄,就是不稱合真如本性的所有念頭都是妄念。只要這個心念不是從我空、法空的真理發動的,以自我意識發動的,都叫做「妄念」。不管你今天起了多大的善念,只要以自我意識爲根本的都是妄念,這個妄念當然是生滅相。妄念爲什麼會産生「差別」的果報、差別的境界?這當中有二個差別的因緣:第一個是妄念産生的業力,第二個是妄念産生的分別。我們作一個解釋。就是我們這個妄念:有時候是起善念,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這個妄念就會推動身口去積集善業,就出現安樂尊貴的人天果報;有時候是起惡念,惡念就會去創造殺盜淫妄的罪業,招感卑賤痛苦的叁塗果報。就是妄念會産生善惡的業力,所以果報就有差別了,這是第一層的差別,由業力的差別所顯現的這些痛苦、快樂的相貌。第二個是妄念産生的分別,就是我們的分別心。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這些果報的時候,我們心中有各式各樣的情緒跟思想,對這個境界就安立了很多的名言,這個時候這個境界就産生變化。譬如說:我們是一個僧團,我們今天每一個人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睡同樣的寮房,表示我們過去有共業。就是我們過去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我們同時都起了某一個妄念;雖然這個妄念不是依止我空、法空,但可也是善業,所以才能夠出家。這個妄念,我打的妄想跟你的妄想都很接近,都是歸依叁寶,在叁寶當中積集善業;所以這個妄念成熟了,表現出來,我們今天受用僧團的種種依正莊嚴。這些境界就是這樣出現的,就是由這個妄念創造一個業力,由這個業力招感這個果報。這個果報大家很接近,表示我們過去最初那個妄念很相似。雖然我們吃同樣的飯菜、穿同樣的衣服,但是每一個人的痛苦、快樂感受還是有所不同,就是因爲每一個人的名言不同。有些人少欲知足,他遇到環境安立比較好的名言,這個人容易得到快樂,他只要有一點小小的環境,他就能夠産生樂受,他心中的名言,都是安立好的名言,比較厚道。有些人欲望比較重,他跟境界相接觸的時候,都是安立比較尖酸刻薄的名言,所以這個人很難得到快樂,他快樂的範圍非常窄。要很特殊很特殊的因緣出現,他偶爾才有個樂受,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痛苦,因爲他心中的分別有問題,就是安立的名言太過刻薄。這就是爲什麼大家受用同樣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就跟你當下的情緒、思想、分別的名言有關系。所以說世間上的果報、爲什麼會有不同呢?簡單的說就是「妄念」,由妄念産生不同的業力,也由妄念去受用這個果報,而産生不同的分別,所以這個世間就是這樣的出現。

  什麼時候這個境界會消失呢?「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當你這個妄念的力量、勢力消失掉了,當然消失,有可能是自然的消失,這個業力釋放完畢了自然消失,或者是對治而消失。這個妄念消失了以後,這些差別的果報就消失掉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釋提桓因,其中有一個釋提桓因,他天界的果報即將要結束,身爲一個天當然他有神通,他知道他來生的果報要做一只豬,生長在一個農夫家裏面的一只豬,他非常恐怖。這個果報即將出現,他爲了尋求一個解脫之道,就升到大梵天,向叁界的大梵天作一個祈求說:大梵天!你有大威德,我天的果報即將結束,你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解脫這樣的痛苦,從豬的果報解脫出來?大梵天說:我沒有辦法,我沒有這樣的法門來扭轉你的業力。大梵天說:人世間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他演說真理,引導衆生離苦得樂,你應該向佛陀去祈求。這個時候釋提桓因聽到這句話很歡喜,就變現一個年輕人的果報,來到佛陀的精舍。來到佛陀精舍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業力即將結束了,他看到佛陀以後,很真誠的歸依佛陀,就至誠的拜下去。拜下去的時候,還沒起來就就死掉了。唯識學上說:這個果報有內因力跟外緣力。他死掉以後,因爲歸依的心很強,他能歸依的心強,一個人遇到痛苦現前的時候,他對叁寶歸依的心非常的堅定、強烈,所以業強;第二個他的外緣力也殊勝,他所歸依的是真實的佛陀。像我們只能夠拜佛像,他真實的拜到佛的真身,所以他拜下去以後,産生很大的善業。這個時候他投胎到豬的胎中,這只母豬本來是懷六個小胎兒,在釋提桓因拜下去的時候,突然間這只豬就像發瘋一樣,在豬舍裏面到處亂竄、發狂,就把女主人一個很漂亮的瓦器打破了。這個女主人一生氣,拿起棒子就打這只母豬,就把釋提桓因那個胎兒打流産了。釋提桓因投胎沒有多久,他又死掉以後,又變成一個當下的釋提桓因,又回到釋提桓因的本位去了。

  這個生命的因緣,佛法怎麼解釋?我們作一個說明。說是「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釋提桓因他過去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善念。他把這個善念付諸行動以後,造了善業,變成釋提桓因,釋提桓因的果報是由這個妄念的善業力量資持,他就一直受用這個安樂的果報。但是這個妄念,它是生滅的,生滅門有生有滅。有一天,他這個妄念的善業力量釋放完畢的時候,他要墮落到豬;這個時候他因爲歸依佛陀,又創造一個善的妄念,就又做一個釋提桓因。肯定來說,他第二次的釋提桓因跟第一次釋提桓因的正報、依報應該有一些不同;沒有二個妄念,是完全相同。當然大方向相同,但是差別會不同。也就是說,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它是由很多很多無窮盡的波浪而累積起來;所以我們的生命不是一條直線,是由無量無邊的點所構成。就是你一個妄念得一個果報;這個果報結束以後,又另外一個強大的妄念,又得一個果報;這個妄念又結束的時候,又産生一個果報:這就爲什麼我們在整個生滅當中,這個個體生命不斷的變化。因爲我們打各式各樣的妄想,所以我們生命的相貌也就各式各樣。「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當我們這個妄念消失以後,這個境界就消失了,期待下一個妄念的出現。這個就是講到凡夫的生滅門,剛開始所謂的迷真起妄,最後從妄裏面又消失掉。這個地方在後面的修大乘止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馬鳴菩薩在發揮流轉門跟還滅門,他的根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這句話──「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那怎麼辦呢?「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對某一個環境感到不滿、對某一個人感到不滿,重點不是你去改變外在的環境或人事;因爲這個環境跟人事是由妄念而變現,它的根源是你內心的妄念而出現。所以你的重點在「若離妄念」,你要透過你的忏悔、修觀的對治,這個妄念消失了以後,這個境界就自然消失掉,它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古德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罪是由你最初一念妄念的活動才産生的,這個身體是不能造罪的,嘴巴也不能造罪,它只是個工具,真正造罪的老板是心。所以這個牛車的車子不能主動跑,是透過牛在跑。「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滅罪之道,就是消滅這個惡念的相續。蕅益大師說:我們經過一段的修學以後,要怎麼樣判斷我們修行是不是有進步?你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拜忏、修止觀、持戒,就是說我們的心念改變,我們過去欲望的心念淡薄了。所謂的淡薄不是說我不敢去做,因爲有這個罪業靠持戒的強壓,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很真實的觀察到妄念的過失而放下。當你的心念對于五欲的執取減少了,對叁寶的歸依加強了,表示你這個人修行進步了,也表示你的生命有一個決定性的變化。所以這個地方的生滅門是這個意思。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七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