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人」。閻羅王聽了以後非常驚訝的說:「仁者,你修何聖業啊,望此高位?」你是修什麼福德,怎麼內心當中望此高位,能夠做這種奢望啊?閻羅王就把他的功過簿子拿出來看,說:「你修福五十年,這是一個很大的福報,但是你頂多能夠做千戶之長;你要做出家人,這個福報是不夠的。」他說:「那這樣子好了,我不要說是做一個能夠去禅堂參禅聽經的出家人,我做一個燒火僧,做一個卑下的出家衆,整天爲大衆師燒柴火,可以吧!」閻羅王再算一算,說:「沒辦法,抱歉!」這個老居士堅持來生一定要做出家人,閻羅王被他的誠心感動,就說:「那這樣子好了,再給你陽壽幾年,你再繼續修學,看看是不是能夠完成你成就出家人的福德。」後來他就從死亡當中醒過來。所以說是「甯國有一老者,修福五十余年,求來世作燒火僧而不可得。」還另外一個公案,蕅益大師說:「白鴿聞經,轉身爲戒環禅師。」他說:有一個法師在講經的時候,有一只白鴿經常來聽法,講經因緣結束的時候,這白鴿死掉以後,就轉身做戒環禅師。所以蕅益大師說:「聞法功德超勝如此!」也就是說修福五十年,竟然比不上一個聞法的功德。

  這個我們作一個說明。我們剛開始講經的時候也說過,佛法的修學有二個重點:一個是善業力,一個是正念力。你不聽聞佛法,你只是布施、持戒、忍辱修學善業;這樣的善業,在你的生命當中所代表的意義,就只是在你阿賴耶識當中多一些善業,如此而已。你內心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障、業障,那些顛倒雜染的功能,完全沒有任何改變,就只是在雜染的因緣當中多一個善法而已。但是我們聽經聞法不同,你聽聞佛法以後,內心當中産生一個光明的智慧,你心中的顛倒産生一種扭轉的力量,這個時候你生命是一個大方向的、決定性的扭轉。你以前認爲你很喜歡做的事,你現在不想做了;你以前覺得不值得做的事,現在覺得值得你去追求。你這個思想的改變,你這生命的水流,是産生一個方向性的改變──聞法有這種力量。不聽聞佛法,你生命的水流,以前是什麼樣的思想,你照樣是這種思想,頂多是積集一個善業。所以這個地方說:「法有大利益」,它有扭轉錯誤思想的力量,也就是它有扭轉你生命水流的力量,所以我們對法應該産生好「樂」、隨順、歸依。第四個「信僧」,佛有說法之恩,法有開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

  四、信僧─謂常樂供養諸菩薩衆,正修自利利他故。

  佛、法二寶,賴僧弘傳。佛寶的功德、法寶的功德,在佛滅度以後,靠如法和合的僧團來住持。所以我們能夠依衆靠衆,親近善知識,一定要依止僧寶才能夠産生佛寶、法寶的功德。因爲法寶的住世是靠僧衆的住世,這是歸依「僧」。就是說這個大乘的功德:有內在的歸依,歸依我們的清淨心;有外在的歸依,歸依我們的住持叁寶,佛法僧叁寶。這個地方順便一提,後面的論文也會提到,有人問馬鳴菩薩說:「既然我們這念心本自清淨,那我們不斷的憶念我們的清淨心就好了,爲什麼還要去歸依叁寶呢?」馬鳴菩薩說:「譬如明珠,然有汙垢,須假方便,方得清淨。」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但從因緣法上說,我們過去有很多雜染的造作,使令這個明珠産生染汙,所以要假藉佛法僧的方便,一方面禮拜諸佛、聽聞佛法,一方面依衆靠衆,種種的方便,才能夠消滅這些汙垢。所以一定要有內因力跟外緣力的和合,才能夠真實的生起大乘的功德。這個就是所謂的信。能信的心,是一種隨順好樂;所「信」的是根本、佛、法、僧,有四個法是所信。接下來我們解釋「論」:

  釋「論」─問辯征析,剖斷開示,令得決定謂之論。

  所謂的「論」:是以「問答的方式來作詳細的分「析」,讓我們對義理産生信解;第二點就是「剖斷開示」,由不同的角度來開示,使令我們破除疑惑,它有斷疑生信的功能,産生堅定的信解,叫做「論」。佛陀是說經;菩薩把佛陀的經文加以發揮,安立宗旨,使令這個宗旨能夠産生斷疑生信的功能,這叫做「論」:就是佛陀說經,菩薩造論。蕅益大師在「解釋經題」的時候,講到這個信心,他在《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上說:大乘的功德若詳細論之,有信、解、行、證四種功德。大乘的信解行證,每一個法都非常重要,馬鳴菩薩在大乘法的修學爲什麼強調信心呢?「大乘起信」爲什麼不說「大乘解行」呢?蕅益大師說:因爲所有的功德都必需有根源──「但得本,不愁末。」就是說你能夠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你自然能夠産生正確的理解,也就能夠正確的修行而成就大乘的功德。所有大乘的功德是從信心生起,就像你種樹,你爲什麼有蘋果吃呢?因爲有蘋果樹。爲什麼有蘋果樹呢?因爲它有根,因爲這棵蘋果樹有根,這個樹根能夠照顧它、堅固它,一定會産生枝葉花果。所以探本求源,你只要有信心,你後面的問題就不難解決。所以在本論當中,以這個信先作一些紮根的工作,把大乘的功德先做紮根的工作。

  甲二、合釋

  「合釋」是把這個經題,作一個綜合性的解釋。

  ┌─若信邪倒知見,起惑造業─則成叁塗苦果。

  │

  │┌若于世間因果起信───則成人天、色、無色界樂果。

  ││

  ┌一明心┼┼若于四谛、十二因緣起信─則成二乘出世法門。

  │   ││

  │   │└若于六度、四攝起信───則成菩薩自利利他法門。

  │   │

  │   └─若于介爾心性,不可思議,絕待大乘起信─則成無上圓頓法門。

  │

  │   ┌一、理即起信─雖複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業;而信

  │   │

  │   │ 心之性,未曾稍減,如水成冰,濕性不改。

  │   │

  │   ├二、名字起信─若聞此論,能知現前介爾心性即是大乘,

  │   │

  │   │ 直下承當,不複疑惑,如知冰即水。

  │   │

  └二淨心┼叁、觀行起信─若能念念觀此心性,知其念即無念,不起無明諸顛倒惑。

  │

  ├四、相似起信─若任運消除粗染,淨于六根。

  │

  ├五、分證起信─若入正位,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

  │

  └六、究竟起信─若超過菩薩地,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心性根本,常住現前。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合釋」是把這個經題,作一個綜合性的解釋。

  綜合解釋有二段:第一個是理論上先「明心」,明白我們內心的差別相;第二個是「淨心」,産生一個正式的修行,從雜染的心轉變成清淨的心。蕅益大師在「明心」當中,把有情衆生分成五種種姓,這個種姓是約生滅門安立的。就說以真如門來說,每一個人剛開始的生命原點,起跑點是平等的,都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是在這個叁界流轉當中,因爲有情衆生所造的業不同,就産生了不同的種姓差別。先看第一個:

  若信邪倒知見,起惑造業,則成叁塗苦果。

  這種人叫做叁塗種姓。這種人他對什麼有信心呢?他「信邪倒知見」,顛倒的知見。什麼叫顛倒的知見?就是他認爲生命有快樂的果報,富貴、長壽這些都是讓我們快樂的;生命也有一些痛苦的果報,貧窮、多病,他認爲這些果報完全沒有任何因緣。你爲什麼會這麼健康、莊嚴?因爲你運氣比較好;你爲什麼那麼醜陋、痛苦?因爲你運氣比較差。所以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就像樹的葉子,這個風一吹飄下來,有的樹葉往東邊飄,有的樹葉往西邊飄,這是沒有任何理由的,生命只是一個偶然。換句話說,你造善業也不能招感安樂的果報,造罪業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報。一個人死亡以後,人死如燈滅,生命沒有所謂的來生;沒有來生,你斷惡修善是完全沒有任何的意義。這樣子的思考就會使令一個人及時行樂,既然生命只有一次,你就去追求你的快樂吧!不必考慮所謂的斷惡修善。這種錯誤的知見,很容易帶動錯誤的行爲,這種人叫做「叁塗」種姓。他的心識呢,蕅益大師說是産生增上的惡心,他偶爾也會生起善心,但是他的惡心強烈,私欲比較重,什麼事情都先保護自己,他內心當中不觀照真理,先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順位。這個地方就是說,他對這個邪見産生信心,這種人「起惑造業」對他來說是非常的容易,這種所謂的「叁塗」種姓,他在流轉當中,他的生滅門大部分都是在叁惡道,他不是做畜生、就是做餓鬼、就是在地獄;偶爾得到人天,沒有多久又到叁惡道去了,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叁惡道。爲什麼是這樣?這不是上帝的意思啊!因爲你的思想有問題,因爲你內心當中對邪見生起了信心,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憐憫的一個衆生啊,所謂叁塗種姓。第二個:

  若于世間因果起信,則成人天、色、無色界樂果。

  這是所謂的人天種姓,他對「世間」的「因果」生「起信」心,他相信世間的快樂跟痛苦是有因緣生起。什麼因緣呢?就是你造善業、你布施、持戒,一定可以招感安樂的果報;你造殺盜淫妄,一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樣子他就對善法生起信心,對惡法産生排斥,這種人他的果報體在叁界當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在「人天」,乃至于「色、無色界」,産生安「樂」的「果」報。因爲他對世間的因果有信心,他爲了追求來生的安樂,他會産生一個克製力──克己複禮。我內心當中有欲望要去造罪,但是不可以,因爲這個罪業會産生來生極大的痛苦,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吃這個刀上的蜂蜜,雖有短暫的快樂,但是這個舌頭會被刀割傷了。所以我們爲了追求來生的安樂,就必須要克製一下自己的欲望。他爲什麼願意産生克製?因爲他對世間的因果生起信心。這種人叫做人天種姓。第叁:

  若于四谛、十二因緣起信,則成二乘出世法門。

  這個叫做二乘種姓。二乘種姓,他在無量生滅門的個體生命當中,所聞思的法基本上都是「四谛」跟「十二因緣」。四谛、十二因緣,簡單的說就是發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我空道理。在四谛、十二因緣當中,說明我們有情衆生的生命,所謂五蘊的個體,有外表的色、有內在受想行識的內心活動,這些都是無常,它不斷的生滅變化,在這個生滅變化當中,我們作不了主的。我不希望變老、我不希望變醜,但是不能作主,你還是會老、會醜。那是誰作主呢?是業力作主。「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我們今天産生這個個體生命,我們是作不了主的,所謂的無我,沒有主宰性。二乘人對我空生起堅定的信解,這種信解就會帶動出一個出離心,就會産生一個「二乘」的果報。在《法華經》上講到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是一個大阿羅漢,他有一次在法華會上其中的〈信解品〉上,他就很坦白的跟釋迦牟尼佛說:我是一個阿羅漢,我的心情,有時候到外面去托缽,看到形形衆生的雜染境界;有時候來到佛陀說法的地方,看到佛陀、菩薩的功德,能夠演說妙法。我內心當中對衆生的雜染法跟佛菩薩的功德,我怎麼觀察?我觀察這些法都是「無生無滅,無大無小,不生喜樂」,我好樂安住在寂靜的空性當中去自受用。什麼叫做二乘種姓呢?就是說他內心當中歡喜空性,你說看看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他不生好樂──他對雜染法不生好樂,對清淨的法也不生好樂,他只歡喜觀察一切法是空、無相、無作,這種人就是所謂的二乘種姓,對空性特別的好樂。這種人如果在他入涅槃之前沒有改變的話,他一定要先證得小乘果,然後再回小向大,這就是所謂的二乘種姓。

  若于六度、四攝起信─則成菩薩自利利他法門。

  「六度」跟「四攝」,都是菩薩的功德。前面二乘種姓的衆生,他的心情是對空性生信心;這個地方是對菩薩的功德生「起信」心,他對菩薩的功德生起信心,他就能夠一方面「自利」,一方面「利他」,這就是所謂的菩薩種姓。而在本論當中所要強調、所要建立的種姓是最後一個──圓頓種姓:

  若于介爾心性,不可思議,絕待大乘起信─則成無上圓頓法門。

  我們在因地是一個生死凡夫,我們有時候靜坐回光返照,就會觀察到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欲望,雖然我們靠持戒的力量把它暫時壓住,但是我們還是發覺到內心有很多的欲望、煩惱跟業力。有時候我們會很沮喪,雖然修行那麼久,煩惱業力依然存在。但是我們聽聞大乘佛法以後,會給自己一個信心:雖然有煩惱跟業力,但是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煩惱、業力只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因緣所生法,它並沒有真實染汙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你能夠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産生這樣的信解,這個時候你就是「圓頓」種姓。在本論後面會不斷的教育,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從前面的種姓轉成所謂的圓頓種姓。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所要強調的觀念:生命的差別不在業力,你造善業只是産生暫時的安樂,不一定能夠産生決定的安樂。要産生一個決定性的安樂,要能夠建立一個清淨良好的種姓,而這個種姓就是你的知見。你對生命有不同的看法,就會産生不同的追求、好樂,而産生不同的行動。我們可以這樣講,在整個流轉的生命當中,生命就像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從現在流到未來。這個水流的方向,有時候流到叁惡道,有時候流到人天,有時候流到二乘的涅槃,有時候流到諸佛的萬德莊嚴,而這個關鍵點就是你自己的抉擇。你願意相信什麼法門,它就會帶動你整個生命的方向。我們由于過去的抉擇,創造了你現在的相貌,你現在所謂的色、受、想、行、識,是你過去的抉擇。你認爲這樣做比較好,你就去做,所以招感你的果報。你過去的抉擇,就創造你現在生命的相貌;你現在的抉擇,又會影響到你來生的相貌,就是這麼一回事。就是你願意相信什麼事情,這件事情就會對你産生力量。比如我們從現實人生也可以知道菩薩種姓,菩薩種姓有二種:有些人喜歡修福德,有些人喜歡修智慧。你看有些人福報很大,但是你跟他講佛法的真理,他完全不懂。他爲什麼福報這麼大卻沒有智慧呢?這也是他的抉擇。他以前認爲福報是他最重要的法,對福報生信心。有些人今生智慧很高,但是福報很薄,這也是他過去的抉擇,他以前就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聽聞佛法。所以你對什麼法生起信心,你就會産生不同的相貌。當然過去已經過去,我們現在的重點就是──我們未來的生命應該怎麼走?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既然有來生,我們就必須對來生作好生命的規劃。當然你應該在因地當中,確定你對哪一個法生起信心,而它就會引導你不同的方向。這個地方就是說,先明白你內心是什麼種姓,哪些是應該調整的,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