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四卷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頁。

  「解釋標題」有「別釋」跟「合釋」,在「合釋」當中又分二科。第一個「明心」,先明白我們內在的種姓,這個種姓就會産生不同的業力、不同的果報。在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去扭轉這個種姓呢?就講到修學的方法,這「淨」化內「心」的一個次第。蕅益大師把凡夫的種姓到成佛的次第分成六位,所謂的六即佛。以這個信心來安立六個次第,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理即起信─雖複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業,而信心之性,未曾稍減,如水成冰,濕性不改。

  這個「理即起信」是講我們一般凡夫的相貌。我們凡夫的內心,他「不」相「信自心」具足「大乘」的功德,不相信我們的內心當中有所謂的體相用叁大,他的內心活在自我意識當中。他是一個女人,就以女人的思想爲自我;他轉成男人,就以男人爲自我;他變成一只螞蟻,就以螞蟻爲自我:內心當中就是心隨妄轉,在整個個體的生命當中,內心就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感覺走,不跟著真理而走,他會有什麼問題?「起惑造業」,內心當中就很容易生起煩惱,這個煩惱增長廣大,控製不了就造作罪業。凡夫在整個個體生命當中,曆史不斷的重演──起惑、造業、得果報,得果報以後又起惑、造業。在這樣的一個生滅門當中,唯一值得我們安慰的地方就是「信心之性,未曾稍減」,我們雖然不肯定我們內心是本自清淨,但是這個清淨的本性,並不因爲我們不肯定而減少。講一個譬喻:「如水成冰,濕性不改。」水因爲寒冷的因緣而結成冰,所以水一些柔軟的功能、洗滌的功能都消失了;但是值得我們安慰的是,這個冰它的濕性沒有改變,只要遇到了太陽溫度的因緣,它隨時可以變成水──凡夫隨時有改變的因緣,所以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當然是因爲他的佛性沒有改變。不管你起再大的煩惱,不管你曾經造作多大的罪業,我們清淨的本性永遠沒有被染汙。就像你用黑色墨汁潑灑虛空,虛空還是清淨本然,這就是「理即起信」。凡夫的顛倒並沒有改變我們的本性,只是改變我們的因緣。第一段是沒有所謂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從第二個開始。

  二、名字起信─若聞此論,能知現前介爾心性即是大乘,直下承當,不複疑惑,如知冰即水。

  修行的第一個就是靠語言文字的佛法産生觀照,所以叫做「名字」,依止聖言量的這些「名字」。「名字」在娑婆世界主要是靠聽聞,聽「聞」大乘的正「論」以後,我們能夠依教觀「心」,開始回光返照。我這一念心,有時候起善念,當我去佛堂看到佛像,對佛像生起信心、生起慚愧心、生起無貪無瞋的心;但是當遇到染汙的境緣,內心也會起一些貪欲、瞋恚的欲望。所以如果經常觀照我們的心,會發覺我們的心是不斷的變化,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我們學過本論以後就會知道:所謂的善、所謂的惡都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只是一個因緣所生法,就是過去業力所熏習的一種虛妄的功能。當我們觀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把這些善惡如夢如幻的功能撥開來,就看到內心深處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來面目,一個清淨的本性「現前」,你對這個本性能夠「直下承當,不複疑惑」,你當下就能夠「直下承當」,你相信這個就是你本來面目,所謂的煩惱是後來才有的,是你造業才有的,你沒有造業之前,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你就「知」道這個「冰」不是你本來的面目,你本來面目應該是個「水」,因爲寒冷才變成冰。既然它是因緣生,那就表示它可以改變,也能夠假藉因緣而滅。這意思是說,假設我們的本性是邪惡,那就不須要修行了,因爲你修行沒有用,它本性是邪惡,你頂多只能把它壓抑住,減少它的邪惡功能,因爲你的本性是邪惡,你怎麼能夠改變呢?本性是清淨,這個邪惡的功能是因緣所生法,它緣生也就能夠假藉因緣而消失,這是一個根本佛法的理論。

  禅師在所有的禅師大德當中是非常精進的──「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趙州禅師出家以後,到處參訪善知識,一直到八十歲都還不能夠安定下來,「趙州八十猶行腳」。當然他不是攀緣,他是對內心「什麼是清淨本性?我的本性是善、是惡,還是清淨呢?」這件事情還不能決定,所以「只爲心頭未悄然」。後來有一天,大概是在夏末秋初的時候,他在寮房打坐,他寮房前面是一片竹林,有人丟石頭,剛好打到竹子産生「啪」的聲響,他聽到這個聲響,突然間「截斷妄流」,所有因緣所生法的妄想突然間消滅掉。他就講一個偈頌:「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我花了幾十年,踏破鐵鞋去參訪善知識,都不能很確定的明白我內心的相貌是什麼,現在突然間覺悟以後,原來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在你這個當下,莫向外求。這個地方,所謂的「名字起信」,是整個修學的一個基礎,所謂的「直下承當,不複疑惑」。

  如果我們今天以比較高的標准來要求所謂的修行,禅宗說:「不破本參,不住山。」意思是說,你這個人還活在妄想當中,你內心還是跟著感覺走,你沒有資格閉關。你能夠拜佛、持戒,也能夠誦經、持咒,每天做多少定課,這樣子在生命當中不能講修行;你在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只是在積集你的善業,不能說修行。修行要能夠返妄歸真,對你心中的顛倒要有消滅的功能。就是說什麼人有資格閉關呢?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說:要能夠「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說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起很多的妄想,你念佛的時候打妄想,拜佛的時候也打妄想;但是你知道這個妄想是不真實的,它不能夠影響你,只要你不隨順它,它會自動消滅掉,它不是你的本性,因爲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你依止你的清淨心來念佛,依止你清淨的本性來持戒、持咒,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個真實本性是你本來具足的,不必向外追求,你這個人就有資格修行了,遇到任何的煩惱罪業,你都有辦法處理。在「名字起信」當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禅宗說明心見性,在教下說大開圓解,這個時候整個返妄歸真的修行,從現在開始正式的起動,你以前只是在積集資糧,就是你能夠真正的、很明確的知道「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對這個真理沒有任何的疑惑,這個時候你整個大乘功德從現在開始正式起動。

  叁、觀行起信─若能念念觀此心性,知其念即無念,不起無明諸顛倒惑。

  前面只是一個理論的信解,以下就正式的調伏改變。你在修行當中,你能夠「念念」之間有一個觀照力,這個觀照不是向外,是向內「觀」照你這一念「心性」,能夠如實的了知:它雖然起「念」,但是它的本性是空的,它的本性是「無念」。

  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修空觀的人不起斷滅見,我們知道從因緣上我們有如夢如幻的念頭,就是有這個業力所熏習的等流性。有些人的煩惱是貪欲比較重,他這個人沒什麼脾氣,你刺激他,他也不起瞋心的,但是欲望重。有些人,特別是個性清高的人,他欲望淡薄,但是瞋心重,你稍微刺激,他就發脾氣。所以每一衆生的心念無量劫來業力的熏習不同,所以念頭也各式各樣。雖然各式各樣,但是沒關系,你內心在觀察這個念頭的時候,你就告訴你自己:這個念頭不是你的本來面目,它只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法,我不必隨你而轉,你不是我的本來面目。他雖然起念(我們也同意在因緣上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在本性上是空寂的,空寂的意思就是它可以改變,它可以改變所以叫做空。你的觀照有這樣的正知以後,就會産生一個實際的行動力,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種種的方便法門,來調伏你的惡念、增長你的善念,這就是「觀行起信」,這佛法說是乘性起修。

  我前一段時間讀西藏法王在西方的大學一段很重要的開示,他說:西方的文化,有一個地方是值得突破的。西方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強調博愛,神愛世人,所以世人也應該去愛其他人。但是基督教整個西方的文化有一個地方不能突破,就使令它滅惡生善的功能大打折扣。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它相信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是這個自我意識是正常的。一個人在遇到傷害的時候,他有權力保護自己去傷害別人,因爲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個私欲是不能改變的;不能改變,所以只能加以克製,因爲自私是人的本性。所以在西方的法律當中,爲了自衛保護自己去殺人是不犯罪的,因爲你的本性如此,本性是不能挑戰的。這樣的思考,就使令西方人很難突破這些障礙,你相信你的本性是邪惡的,你怎麼改變自己呢?你頂多把邪惡的功能加以克製,透過禱告、行善克製,但是邪惡的本性還是存在的。所以法王說:這個思考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你應該相信我們的本性是清淨善良。清淨善良怎麼會有邪惡呢?那是因緣所生法,那是後來的業力熏習才有的。這個房間的主人是清淨的,邪惡是客人,客人是隨時要走的。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觀察我們所有煩惱的惡念,它的本性都是空寂的,這個地方很重要。有這樣的觀照,你有信心才能夠産生一些布施、持戒、禅定的方便來調伏它,這個時候就是「觀行起信」,你正式開始去修正你的惡念。

  四、相似起信─若任運消除粗染,淨于六根。

  透過我們的觀照力、調伏力,一次一次不斷的去調伏它。我們說既然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它就是會變化。你隨順它,它就增長;你調伏它,它就減少,乃至于消滅。等到有一天你的禅定現前,一念的相應就把粗顯的叁界煩惱消滅了,「六根」清淨就到了「相似」位。

  五、分證起信─若入正位,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

  這個「分證」就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從初地到等覺菩薩,叫做「分證」。

  六、究竟起信─若超過菩薩地,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心性根本,常住現前。

  我們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內心觀照,及外在種種斷惡修善的方便,把這個俱生的、「微細」的我法二執消滅,內「心」當…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