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的「根本」功德,所謂的體大、相大、用大的功德顯「現」出來,所謂的「萬裏晴空,一輪明月」,這個時候就成佛了。所以這個地方「一佛乘」,就是他剛開始所相信的跟他最後所成就的,是完全一樣,只是淺深的不同,所以叫「一佛乘」,這個地方是講依止我們清淨本性來修行的重要性。
天臺宗講到止觀有二種差別:第一個叫做次第止觀,第二個叫做圓頓止觀。次第止觀是對治,就是在我們個體生命當中,我們修四念處──不淨、苦、無常、無我,用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來對治常、樂、我、淨四種顛倒,這叫做對治止觀。它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治,以「善」對治「惡」,所以善惡不兩立。天臺智者大師說:如果你的修行只停留在對治止觀,壓力會很大,修行久了,你的內心會沈悶,有時候會退心。因爲你會覺得煩惱實在太多,對治一個又出現一個;所以這個對治止觀雖然用藥很猛烈,但是如果沒有善巧的調和,你內心會産生偏激的思想,因爲太對立了。所以智者大師說:對治止觀最後要提升到圓頓止觀,就是正念真如。就是在對治欲望的時候,你要思惟:雖念,但本性是無念,你的本性是清淨的,煩惱只是虛妄,用虛妄的法門來消滅虛妄的煩惱,就是站在一個清淨本性的基礎之下來修行。
在座的諸位,很多人都受過菩薩戒。菩薩戒能夠得到戒體,主要是在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你對生命許下叁種誓願,過去的種種譬如昨日死,過去的顛倒我們今天不要再說了,從現在開始我的生命要做叁件事情: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第叁個誓度一切衆生,我們把這個心態作一個說明。「誓斷一切惡」,我們內心的惡,那煩惱是非常強烈的。我們憑什麼能夠誓斷一切惡,憑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不能憑你的行力。你行力有多大呢?就像蕅益大師說:「我們在熏習煩惱的時候,是無量無邊劫的熏習,而修行卻是短暫的。」我們過去顛倒的時間很長,覺悟的時間很短,就像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怎麼打得過煩惱呢?我們的欲望是生生世世的造業,生生世世累積到今生,無量無邊劫;修行只有幾十年,那你憑什麼說「煩惱無盡誓願斷」?憑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憑著依止這樣的理解,憑的就是煩惱是虛妄的,所以我們能夠很堅定的在叁寶面前宣布:「我可以誓斷一切惡」,而産生菩薩的戒體。如果你內心當中只是嘴巴講: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你的菩薩戒體是非常的羸弱,因爲你面對那麼大的煩惱勢力壓迫,你根本講不出所謂的誓斷一切惡。你能夠産生對大乘佛法的真實信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夠沒有任何的疑惑,在叁寶面前保證你可以「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可以成佛,因爲煩惱是虛妄相,所有的惡法都可以消滅,所有的善法都可以安立,就是你必須從這個關鍵點去學習。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淨心」,就是淨化內心一定要注意你的依止處、你的根源。以上我們把「論主略史」跟「解釋標題」,把馬鳴菩薩的略史跟本經的一些修學宗要作一個大綱的說明。接下來第叁科「隨文釋義」,看《講義》第八頁。以下就正式的解釋馬鳴菩薩的論文。
參、隨文釋義
┌─一、歸敬述意│○入文分叁┼─二、正說五分│└─叁、結施回向今初。
以下的解釋我作一個說明:在科判方面我們是根據上會下性老法師的科判。會性法師的科判多分來說還是根據蕅益大師的《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不過老法師的智慧,把有些比較複雜的科判簡化了,我覺得特別的契機,所以我們這次的學習,就根據會性法師的科判。在義理的解釋上,這次本論的解釋,有二個依據。第一個在消文方面,我們根據唐朝賢首法藏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疏》。在義理上的發揮,有些地方參考蕅益大師的義理,蕅益大師比較不重視消文,但是有些經文他的心得有他的見地,所以在義理的發揮上,有些東西會參考蕅益大師的。所以本論的學習,我們主要是依止法藏大師、蕅益大師二位大德,這是我們在解釋論文的一個依據。好,我們看科判:「入文分叁:一、歸敬述意;二、正說五分;叁、結施回向。」我們也可以說分成所謂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剛開始先「歸敬述意」,再正式說明本論的五科,最後再結施回向:
甲一、歸敬述意乙一、歸敬叁寶
在解釋論文之前,第一科先「歸敬述意」,分二:第一個「歸敬叁寶」;第二個「述造論意」,敘述造論的因緣。先看「歸敬叁寶」,我們看論文,大家請合掌: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我們在學習本論之前,馬鳴菩薩先說歸依叁寶文。能歸依的是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叫「歸命」,表示我們對叁寶沒有任何的保留,盡我們生命當中的身業、口業、意業全體的歸依;所歸依的就是叁寶的功德。叁寶的功德當中,它是所謂的「盡十方」,這個「盡十方」是簡別不是小乘的叁寶。小乘學者所認爲的叁寶,是有一定的時空;大乘的叁寶是常住「十方」叁寶,是遍滿十法界的常住叁寶,這個「盡十方」是簡別它不是小乘的叁寶。
在歸命十方叁寶當中,我們先說明所歸依的是佛寶:「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這是說明佛的身口意叁業。第一個我們所歸依的是「最勝業遍知」,這個地方是歸依佛的意業。佛的意業是正遍知,他能夠如實了知真谛跟俗谛的道理: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清淨本然,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也知道衆生無始劫業力的熏習,産生很多生滅的個體因緣。所以他能夠觀機逗教,這個叫做記心輪(記是記載的記,心是心地法門的心),是佛陀在叁輪當中的意業。這個是佛的正遍知,是我們的歸依境。第二個「色無礙自在」,這是佛的身業,身業是講神通輪。法藏大師講到佛身業的功德,他根據《華嚴經》提出了四種:第一是大小無礙,佛的功德沒有大小的差別。譬如在淨土法門當中,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一再強調說:淨土法門的重點,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爲它是一個他力法門。他力法門就是你一定要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所以這個歸依是一個重點。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到底阿彌陀佛的歸依處、歸依境在哪裏?蕅益大師說:「若廣泛而論,極樂世界正報、依報的莊嚴,都是我們的歸依境。」正報莊嚴有佛的莊嚴、菩薩的莊嚴,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佛菩薩這些清淨莊嚴的僧團都是歸依處。依報的莊嚴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樓閣,這也是我們的歸依處。但是這樣的歸依處太廣泛,心思容易散亂。在整個依正莊嚴當中,簡而略之:阿彌陀佛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它就總持一切的功德,所以名以召德。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可以表現在廣大的依正莊嚴,也可以把功德濃縮在一句佛號上。就是你這一念心去憶念彌陀聖號,「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在你心中,「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聽回去,這個時候你跟彌陀相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這個聲音,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能夠在大中,也可以變成小,大小能夠互相的含攝,所以叫做大小無礙。第二個是互用無礙,互用等于是自他,就是阿彌陀佛可以現出藥師佛,也可以現出本師釋迦牟尼佛,佛佛之間能夠互相的通用沒有障礙。第叁個是理事無礙,這個「理」是理體,就是法身的理體跟應化身的作用是沒有障礙的。應化身當中有法身,法身當中也有應化身,是互相沒有障礙的。第四個是應機無礙。應機無礙就是普門示現,說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樣一個月亮在不同的水面上,你拿一個臉盆,他也拿一個臉盆,臉盆的大小不同、水質不同,月亮印在臉盆上的影像也就有所差別。說我們現在一百個人同樣看到佛陀,但是每一個人看到的佛陀都不同,都剛好是你喜歡的造型。有些人喜歡看到胖的佛陀,有些人喜歡看到瘦的佛陀;佛陀能夠應你的機,剛好是你最喜歡看的造型,這是應機無礙。這四種無礙,所謂大小無礙、互用無礙、理事無礙、應機無礙,這個就是我們所歸依的身業,所謂的神通輪。神通主要是給衆生産生歡喜跟信心。第叁個歸依境是「救世大悲者」,就是佛的語業,佛的說*輪。在法藏大師的意思:這叁業當中,真正我們所歸依、最受益的應該是語業,就是說法。這個說法爲什麼講「大悲」呢?就是一般的凡夫也有慈悲心,譬如說有些人去蓋醫院,做一些慈善事業;但是這樣子對衆生只是暫時的救拔。只有佛陀的演說真理,使令衆生解脫,才能夠産生一個究竟的真實救拔,所以叫做「大悲」。這個法義:你今天吃完一碗飯,這個飯消化以後,飯的功能在你生命當中消失了;但是你聽聞到一句佛法,這個佛法在你的內心當中,那個光明的種子,生生世世跟著你,等待因緣去啓發它。這個金剛種子永遠跟著你流轉、陪著你流轉,直到你成佛爲止。所以佛陀的說法,是給衆生一個比較長遠的利益,所以叫「大悲」。當然佛陀說法也必須要靠身體的支持,也必須要有內心的觀照根機,所以我們應該身口意都要歸依,這個就是我們歸依佛陀。
第二個歸依法寶,「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這個是對我們的法,這個法主要是大乘的法寶。大乘的法寶,法藏大師分成:教法、理法、行法來作次第的歸依。第一個是教法,這個教法當然有一個「身體相」,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是佛陀在世的時候到處的演說,由弟子們記載下來的語言文字的佛法,譬如說《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涅槃經》等等,都是法寶的「身體相」──教法。第二個「法性真如海」,語言文字它是诠釋一個真理,譬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裏面有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必須要…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