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的「根本」功德,所谓的体大、相大、用大的功德显「现」出来,所谓的「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个时候就成佛了。所以这个地方「一佛乘」,就是他刚开始所相信的跟他最后所成就的,是完全一样,只是浅深的不同,所以叫「一佛乘」,这个地方是讲依止我们清净本性来修行的重要性。
天台宗讲到止观有二种差别:第一个叫做次第止观,第二个叫做圆顿止观。次第止观是对治,就是在我们个体生命当中,我们修四念处──不净、苦、无常、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这叫做对治止观。它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治,以「善」对治「恶」,所以善恶不两立。天台智者大师说:如果你的修行只停留在对治止观,压力会很大,修行久了,你的内心会沉闷,有时候会退心。因为你会觉得烦恼实在太多,对治一个又出现一个;所以这个对治止观虽然用药很猛烈,但是如果没有善巧的调和,你内心会产生偏激的思想,因为太对立了。所以智者大师说:对治止观最后要提升到圆顿止观,就是正念真如。就是在对治欲望的时候,你要思惟:虽念,但本性是无念,你的本性是清净的,烦恼只是虚妄,用虚妄的法门来消灭虚妄的烦恼,就是站在一个清净本性的基础之下来修行。
在座的诸位,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菩萨戒能够得到戒体,主要是在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你对生命许下三种誓愿,过去的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的颠倒我们今天不要再说了,从现在开始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我们把这个心态作一个说明。「誓断一切恶」,我们内心的恶,那烦恼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凭什么能够誓断一切恶,凭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不能凭你的行力。你行力有多大呢?就像蕅益大师说:「我们在熏习烦恼的时候,是无量无边劫的熏习,而修行却是短暂的。」我们过去颠倒的时间很长,觉悟的时间很短,就像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怎么打得过烦恼呢?我们的欲望是生生世世的造业,生生世世累积到今生,无量无边劫;修行只有几十年,那你凭什么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凭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凭着依止这样的理解,凭的就是烦恼是虚妄的,所以我们能够很坚定的在三宝面前宣布:「我可以誓断一切恶」,而产生菩萨的戒体。如果你内心当中只是嘴巴讲: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的菩萨戒体是非常的羸弱,因为你面对那么大的烦恼势力压迫,你根本讲不出所谓的誓断一切恶。你能够产生对大乘佛法的真实信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够没有任何的疑惑,在三宝面前保证你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可以成佛,因为烦恼是虚妄相,所有的恶法都可以消灭,所有的善法都可以安立,就是你必须从这个关键点去学习。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净心」,就是净化内心一定要注意你的依止处、你的根源。以上我们把「论主略史」跟「解释标题」,把马鸣菩萨的略史跟本经的一些修学宗要作一个大纲的说明。接下来第三科「随文释义」,看《讲义》第八页。以下就正式的解释马鸣菩萨的论文。
参、随文释义
┌─一、归敬述意│○入文分三┼─二、正说五分│└─三、结施回向今初。
以下的解释我作一个说明:在科判方面我们是根据上会下性老法师的科判。会性法师的科判多分来说还是根据蕅益大师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不过老法师的智慧,把有些比较复杂的科判简化了,我觉得特别的契机,所以我们这次的学习,就根据会性法师的科判。在义理的解释上,这次本论的解释,有二个依据。第一个在消文方面,我们根据唐朝贤首法藏大师的《大乘起信论疏》。在义理上的发挥,有些地方参考蕅益大师的义理,蕅益大师比较不重视消文,但是有些经文他的心得有他的见地,所以在义理的发挥上,有些东西会参考蕅益大师的。所以本论的学习,我们主要是依止法藏大师、蕅益大师二位大德,这是我们在解释论文的一个依据。好,我们看科判:「入文分三:一、归敬述意;二、正说五分;三、结施回向。」我们也可以说分成所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刚开始先「归敬述意」,再正式说明本论的五科,最后再结施回向:
甲一、归敬述意乙一、归敬三宝
在解释论文之前,第一科先「归敬述意」,分二:第一个「归敬三宝」;第二个「述造论意」,叙述造论的因缘。先看「归敬三宝」,我们看论文,大家请合掌:
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我们在学习本论之前,马鸣菩萨先说归依三宝文。能归依的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叫「归命」,表示我们对三宝没有任何的保留,尽我们生命当中的身业、口业、意业全体的归依;所归依的就是三宝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当中,它是所谓的「尽十方」,这个「尽十方」是简别不是小乘的三宝。小乘学者所认为的三宝,是有一定的时空;大乘的三宝是常住「十方」三宝,是遍满十法界的常住三宝,这个「尽十方」是简别它不是小乘的三宝。
在归命十方三宝当中,我们先说明所归依的是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这是说明佛的身口意三业。第一个我们所归依的是「最胜业遍知」,这个地方是归依佛的意业。佛的意业是正遍知,他能够如实了知真谛跟俗谛的道理: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净本然,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也知道众生无始劫业力的熏习,产生很多生灭的个体因缘。所以他能够观机逗教,这个叫做记心轮(记是记载的记,心是心地法门的心),是佛陀在三轮当中的意业。这个是佛的正遍知,是我们的归依境。第二个「色无碍自在」,这是佛的身业,身业是讲神通轮。法藏大师讲到佛身业的功德,他根据《华严经》提出了四种:第一是大小无碍,佛的功德没有大小的差别。譬如在净土法门当中,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一再强调说:净土法门的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因为它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就是你一定要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归依是一个重点。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到底阿弥陀佛的归依处、归依境在哪里?蕅益大师说:「若广泛而论,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的庄严,都是我们的归依境。」正报庄严有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菩萨这些清净庄严的僧团都是归依处。依报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楼阁,这也是我们的归依处。但是这样的归依处太广泛,心思容易散乱。在整个依正庄严当中,简而略之:阿弥陀佛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它就总持一切的功德,所以名以召德。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可以表现在广大的依正庄严,也可以把功德浓缩在一句佛号上。就是你这一念心去忆念弥陀圣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在你心中,「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听回去,这个时候你跟弥陀相应。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这个声音,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能够在大中,也可以变成小,大小能够互相的含摄,所以叫做大小无碍。第二个是互用无碍,互用等于是自他,就是阿弥陀佛可以现出药师佛,也可以现出本师释迦牟尼佛,佛佛之间能够互相的通用没有障碍。第三个是理事无碍,这个「理」是理体,就是法身的理体跟应化身的作用是没有障碍的。应化身当中有法身,法身当中也有应化身,是互相没有障碍的。第四个是应机无碍。应机无碍就是普门示现,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样一个月亮在不同的水面上,你拿一个脸盆,他也拿一个脸盆,脸盆的大小不同、水质不同,月亮印在脸盆上的影像也就有所差别。说我们现在一百个人同样看到佛陀,但是每一个人看到的佛陀都不同,都刚好是你喜欢的造型。有些人喜欢看到胖的佛陀,有些人喜欢看到瘦的佛陀;佛陀能够应你的机,刚好是你最喜欢看的造型,这是应机无碍。这四种无碍,所谓大小无碍、互用无碍、理事无碍、应机无碍,这个就是我们所归依的身业,所谓的神通轮。神通主要是给众生产生欢喜跟信心。第三个归依境是「救世大悲者」,就是佛的语业,佛的说*轮。在法藏大师的意思:这三业当中,真正我们所归依、最受益的应该是语业,就是说法。这个说法为什么讲「大悲」呢?就是一般的凡夫也有慈悲心,譬如说有些人去盖医院,做一些慈善事业;但是这样子对众生只是暂时的救拔。只有佛陀的演说真理,使令众生解脱,才能够产生一个究竟的真实救拔,所以叫做「大悲」。这个法义:你今天吃完一碗饭,这个饭消化以后,饭的功能在你生命当中消失了;但是你听闻到一句佛法,这个佛法在你的内心当中,那个光明的种子,生生世世跟着你,等待因缘去启发它。这个金刚种子永远跟着你流转、陪着你流转,直到你成佛为止。所以佛陀的说法,是给众生一个比较长远的利益,所以叫「大悲」。当然佛陀说法也必须要靠身体的支持,也必须要有内心的观照根机,所以我们应该身口意都要归依,这个就是我们归依佛陀。
第二个归依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这个是对我们的法,这个法主要是大乘的法宝。大乘的法宝,法藏大师分成:教法、理法、行法来作次第的归依。第一个是教法,这个教法当然有一个「身体相」,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到处的演说,由弟子们记载下来的语言文字的佛法,譬如说《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等,都是法宝的「身体相」──教法。第二个「法性真如海」,语言文字它是诠释一个真理,譬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里面有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必须要…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