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页,「甲二、正说五分」。
在本文当中,我们根据会性老法师的科判,会性法师的科判等于是蕅益大师的科判,分成三大科。第一科是「归敬述意」,第二科是「正说五分」,第三科是「结施回向」。现在我们讲到第二科「正说五分」。前面一科我们讲到马鸣菩萨造论的因缘,他说: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这段的文章是说明本论主要是成就我们:第一个是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二个是成就大乘的果相,等于是引导我们成就大乘的因果。大乘的因相,本论所要成就的是「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除疑舍邪执」在蕅祖的注解当中说:「除疑舍邪执」就是要我们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除疑」就是要了解「知真本有」,就是我们这念妄想的心当中有清净的真如本性。这一点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就必须要肯定的,「知真本有」是本来具足的、法尔具足的。直下承担真如本性以后,第二个要「舍邪执」,所谓的「达妄本空」。我们从无始劫来,颠倒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虚妄我执、法执的这些邪执,也要加以对治,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成就大乘的正信,就是成就大乘的因相;依止这样的一个大乘因相,修习六波罗蜜的法门,使令整个大乘的功德能够成就不退转,所谓的「佛种不断故」。这就是我们学习本论的二个重点:第一个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二个成就大乘的果相。
甲二、正说五分乙一、释科丙一、标宗
菩萨在正式解释本论之前,先把本论修学的二个宗要标出来。现在我们正式看「甲二、正说五分」。为了能够达到成就大乘的因果二种功德,马鸣菩萨分成「五分」来加以说明的,「五分」当中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标科」,先把科标出来,「标科」当中又分二科:「丙一」是「标宗」,「丙二」是「列科」。我们先说明本经的宗要,我们看论文: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菩萨说:以下的法是根据什么因缘而安立的?当然佛菩萨的说法,一定是对众生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而安立这个「法」。这个「法」的安立,是要生起众生的大乘「信根」,「摩诃衍」就是大乘,所以安立这个法。这个「信根」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善根。佛法的修学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业力的修学,说你是布施、或者持戒、修忍辱,在内心当中会产生一个善业力,这个善业力会使令我们成就人天尊贵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善业力不能讲善根,善根是一种对大乘法的信解行证,它有一种解脱的功德,才能够叫做善根。为什么叫做「根」呢?就是它有执持不失跟增长广大二层意思。就是说,假设你过去在大乘佛法的善根薄弱,你从这个法当中能够成就执持不失,能够建立大乘的善根;假设你已经是多生多劫听闻大乘佛法,本论的学习可以使令你大乘善根增长广大:就是没有生起的使令生起,已经生起的使令我们大乘善根能够增长广大。因为这二种因缘,所以必须要演说《大乘起信论》的法门。在讲述本论之前,马鸣菩萨先说明这个「法」它在我们的修行当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了成就乃至增长我们的大乘善根,才宣「说」这个法。
丙二、列科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成就大乘善根的方便法门「有五」个,这五个在法藏大师的注解当中是用四悉檀,就是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悉檀的因缘安立。「一者因缘分」,法藏大师说:这是总说四悉檀,具足了欢喜、生善、破恶、入理,这个地方等于是安立了八种因缘,把整个大乘的因相跟果相作一个总相的说明。就是在本论当中我们所建立的是什么?所破斥的是什么?在「因缘分」,马鸣菩萨先把本论当中所破斥的跟所建立的作一个总说。「二者利益分」,「利益分」就是欢喜义,就是世界悉檀。欢喜义主要是开显一心、二门、三大的道理,把大乘功德是众生本具的观念,先把它标出来,使令我们产生欢喜,让我们产生希望。「三者解释分」。前面的「利益分」是标出一心、二门、三大的宗旨;「解释分」是把这个观念再详细的加以发挥,等于是「利益分」的广说。「利益分」跟「解释分」,都是属于理论的说明,把凡夫的杂染缘起跟诸佛菩萨清净的缘起,如何从杂染的缘起转成清净的缘起,这二科会有详细的说明。就是说既然「一切法因缘生」,我们今天能够消灭杂染的因缘,自然杂染的果报就会消失掉;我们积聚了清净的因缘,诸佛的功德自然就会成就。所以在修行当中,你最重要就是要掌握什么是杂染的因缘,什么是还灭的因缘,这是重点,那个开关你要抓到。在本论当中,就详细的把染净的因缘作一个说明,这个都是理论的说明。「四者修行信心分」,这是正式说明本论的修行方法,说是对治悉檀,这当中讲到五门,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跟止观,六波罗蜜的五门来产生灭恶生善,破除杂染因缘,建立清净的因缘,这一科是修行的方法。「五者劝修利益分」,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依据本论而行,有什么样的功德、殊胜的庄严,这样的修行有什么功德。所以说,在本论当中,「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是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五科的「劝修利益分」是成就大乘的果相。马鸣菩萨就用这五科来表达这个法的内涵。
乙二、正说丙一、因缘分丁一、标章
再看「乙二」的「正说」,把五分次第的说明。先看「丙一、因缘分」,「因缘分」当中分二科:先「标章」,再「征释」。先「标」出这一分「章」节的名称。
初说因缘分。
首先解释马鸣菩萨造论的因缘。
丁二、征释戊一、正明八因己一、总征
「丁二、征释」,这当中分二科,第一科是「正明八因」,这当中又分二科:先「总征」,再「别释」。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佛法的安立,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因缘,弘法利生;如果没有利益众生的因缘,这个法是不能安立的。这是说明本法主要的是要利益什么样的因缘。
己二、别释
答曰:是因缘有八。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八」个「因缘」,第一个是「总相」,是一个总说。本论的安立,是「为」了「令众生离」开「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这个痛苦最大的根源就是生死的流转,就是说所有的痛苦都要依止生死的流转才能够生起,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一次一次的流转,每一次的生命都积集了很多的痛苦,假设没有生死的流转,这个痛苦就没有依止处。所以这当中的关键点就是断这个流转的力量。离苦以后要得到究竟的安乐,这个地方指的是大般涅槃的安乐,就是马鸣菩萨是依止大悲心,不是追求世间的名利、或者个人的恭敬而安立这个法的。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在《金刚经》佛陀一再的强调「一切法是空」,法空就是一切法是无自性,不能够说世间上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真实的法,不可以这样讲。所以《金刚经》佛陀很明确的告诉弟子们说:如果你说佛陀有真实的说法,就是谤佛。这样子讲,法它不能自性生,要「观待因缘」才能够出现。观待因缘,智者大师说:佛陀的说法,要观待众生有四悉檀的因缘,这个法说出来以后,让众生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这四个因缘,佛陀才会宣说。假设这个法对众生没有这四悉檀的因缘,佛陀不能宣说。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记住一个观念,我们以后或多或少会从事弘法的因缘,佛法跟世间法的最大差别:世间的学者,他可以随便发表一个论文,他不必为众生的善根负责。他就是我有心得我就发表,这个东西安立以后,对众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不管。他认为我只是表达我的看法,表达事情的真相如此而已。但是佛法安立的角度不是这样子的,就是说身为一个法师,你要能够观察众生的根机,就是这句话讲出去,众生接受了以后,在他内心当中要产生四个效果:第一个,他听了会欢喜;第二个,他会生起善根,对佛法有信心;第三个,这个法对他有对治烦恼的力量,灭恶;第四个,他能够明白生命的道理。你今天散布一个法出去,你一定要让众生有四悉檀,这个法才有建立的因缘,否则这个法不能宣说。所以这个地方马鸣菩萨说:其实这个「因缘总相」是通于一切经典,任何一个佛教的经论要能够安立,一定是为了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否则就是戏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样子就不是佛法。这个地方,我们从马鸣菩萨的「因缘总相」得到一些启示:就是佛法的安立,它本性是空是怎么安立的呢?是四悉檀的因缘而安立的,离开了四悉檀这个法不能建立。
以下讲到本论的别相,其实前面的「总相」是通一切经典,二、三、四、五、六、七、八等于是讲到本论的各别因缘。二到七是说明成就大乘的因相,因地的相貌;第八是成就大乘的果相。因相当中分成二部分:二、三、四是理论的说明,成就大乘的信解;五、六、七是一个行门,一个修行的方法,成就行的功德,信、解、行三种功德。在二、三、四的理论当中,我们先看第一个: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在解释本论的一些理论,主要的是说明佛法的根本教义,使令我们能够产生正确而不颠倒的认识。佛法是说生命有二个相貌:一个是痛苦的相貌,一个是安乐的相貌。这二个相貌都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他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在小乘的教法当中解释这个因缘,它是用业力,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由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由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谓的业感缘起。大乘佛法认为小乘的学者把因缘观只解释一半,叫半字法门,没有解释完全清楚。就是这个业本身是谁来造作?造作以后谁来保存?所以大乘认为「…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