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大乘起信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頁,「甲二、正說五分」。
在本文當中,我們根據會性老法師的科判,會性法師的科判等于是蕅益大師的科判,分成叁大科。第一科是「歸敬述意」,第二科是「正說五分」,第叁科是「結施回向」。現在我們講到第二科「正說五分」。前面一科我們講到馬鳴菩薩造論的因緣,他說:
爲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這段的文章是說明本論主要是成就我們:第一個是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二個是成就大乘的果相,等于是引導我們成就大乘的因果。大乘的因相,本論所要成就的是「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除疑舍邪執」在蕅祖的注解當中說:「除疑舍邪執」就是要我們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除疑」就是要了解「知真本有」,就是我們這念妄想的心當中有清淨的真如本性。這一點是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就必須要肯定的,「知真本有」是本來具足的、法爾具足的。直下承擔真如本性以後,第二個要「舍邪執」,所謂的「達妄本空」。我們從無始劫來,顛倒業力的熏習所成就的虛妄我執、法執的這些邪執,也要加以對治,所謂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成就大乘的正信,就是成就大乘的因相;依止這樣的一個大乘因相,修習六波羅蜜的法門,使令整個大乘的功德能夠成就不退轉,所謂的「佛種不斷故」。這就是我們學習本論的二個重點:第一個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二個成就大乘的果相。
甲二、正說五分乙一、釋科丙一、標宗
菩薩在正式解釋本論之前,先把本論修學的二個宗要標出來。現在我們正式看「甲二、正說五分」。爲了能夠達到成就大乘的因果二種功德,馬鳴菩薩分成「五分」來加以說明的,「五分」當中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標科」,先把科標出來,「標科」當中又分二科:「丙一」是「標宗」,「丙二」是「列科」。我們先說明本經的宗要,我們看論文: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
菩薩說:以下的法是根據什麼因緣而安立的?當然佛菩薩的說法,一定是對衆生能夠産生滅惡生善的功能而安立這個「法」。這個「法」的安立,是要生起衆生的大乘「信根」,「摩诃衍」就是大乘,所以安立這個法。這個「信根」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善根。佛法的修學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業力的修學,說你是布施、或者持戒、修忍辱,在內心當中會産生一個善業力,這個善業力會使令我們成就人天尊貴安樂的果報;但是這個善業力不能講善根,善根是一種對大乘法的信解行證,它有一種解脫的功德,才能夠叫做善根。爲什麼叫做「根」呢?就是它有執持不失跟增長廣大二層意思。就是說,假設你過去在大乘佛法的善根薄弱,你從這個法當中能夠成就執持不失,能夠建立大乘的善根;假設你已經是多生多劫聽聞大乘佛法,本論的學習可以使令你大乘善根增長廣大:就是沒有生起的使令生起,已經生起的使令我們大乘善根能夠增長廣大。因爲這二種因緣,所以必須要演說《大乘起信論》的法門。在講述本論之前,馬鳴菩薩先說明這個「法」它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所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爲了成就乃至增長我們的大乘善根,才宣「說」這個法。
丙二、列科
說有五分。雲何爲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叁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成就大乘善根的方便法門「有五」個,這五個在法藏大師的注解當中是用四悉檀,就是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悉檀的因緣安立。「一者因緣分」,法藏大師說:這是總說四悉檀,具足了歡喜、生善、破惡、入理,這個地方等于是安立了八種因緣,把整個大乘的因相跟果相作一個總相的說明。就是在本論當中我們所建立的是什麼?所破斥的是什麼?在「因緣分」,馬鳴菩薩先把本論當中所破斥的跟所建立的作一個總說。「二者利益分」,「利益分」就是歡喜義,就是世界悉檀。歡喜義主要是開顯一心、二門、叁大的道理,把大乘功德是衆生本具的觀念,先把它標出來,使令我們産生歡喜,讓我們産生希望。「叁者解釋分」。前面的「利益分」是標出一心、二門、叁大的宗旨;「解釋分」是把這個觀念再詳細的加以發揮,等于是「利益分」的廣說。「利益分」跟「解釋分」,都是屬于理論的說明,把凡夫的雜染緣起跟諸佛菩薩清淨的緣起,如何從雜染的緣起轉成清淨的緣起,這二科會有詳細的說明。就是說既然「一切法因緣生」,我們今天能夠消滅雜染的因緣,自然雜染的果報就會消失掉;我們積聚了清淨的因緣,諸佛的功德自然就會成就。所以在修行當中,你最重要就是要掌握什麼是雜染的因緣,什麼是還滅的因緣,這是重點,那個開關你要抓到。在本論當中,就詳細的把染淨的因緣作一個說明,這個都是理論的說明。「四者修行信心分」,這是正式說明本論的修行方法,說是對治悉檀,這當中講到五門,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跟止觀,六波羅蜜的五門來産生滅惡生善,破除雜染因緣,建立清淨的因緣,這一科是修行的方法。「五者勸修利益分」,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依據本論而行,有什麼樣的功德、殊勝的莊嚴,這樣的修行有什麼功德。所以說,在本論當中,「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是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五科的「勸修利益分」是成就大乘的果相。馬鳴菩薩就用這五科來表達這個法的內涵。
乙二、正說丙一、因緣分丁一、標章
再看「乙二」的「正說」,把五分次第的說明。先看「丙一、因緣分」,「因緣分」當中分二科:先「標章」,再「征釋」。先「標」出這一分「章」節的名稱。
初說因緣分。
首先解釋馬鳴菩薩造論的因緣。
丁二、征釋戊一、正明八因己一、總征
「丁二、征釋」,這當中分二科,第一科是「正明八因」,這當中又分二科:先「總征」,再「別釋」。
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佛法的安立,一定要有利益衆生的因緣,弘法利生;如果沒有利益衆生的因緣,這個法是不能安立的。這是說明本法主要的是要利益什麼樣的因緣。
己二、別釋
答曰:是因緣有八。雲何爲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八」個「因緣」,第一個是「總相」,是一個總說。本論的安立,是「爲」了「令衆生離」開「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這個痛苦最大的根源就是生死的流轉,就是說所有的痛苦都要依止生死的流轉才能夠生起,所以我們在叁界當中一次一次的流轉,每一次的生命都積集了很多的痛苦,假設沒有生死的流轉,這個痛苦就沒有依止處。所以這當中的關鍵點就是斷這個流轉的力量。離苦以後要得到究竟的安樂,這個地方指的是大般涅槃的安樂,就是馬鳴菩薩是依止大悲心,不是追求世間的名利、或者個人的恭敬而安立這個法的。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念值得我們去學習,在《金剛經》佛陀一再的強調「一切法是空」,法空就是一切法是無自性,不能夠說世間上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真實的法,不可以這樣講。所以《金剛經》佛陀很明確的告訴弟子們說:如果你說佛陀有真實的說法,就是謗佛。這樣子講,法它不能自性生,要「觀待因緣」才能夠出現。觀待因緣,智者大師說:佛陀的說法,要觀待衆生有四悉檀的因緣,這個法說出來以後,讓衆生有歡喜、生善、破惡、入理這四個因緣,佛陀才會宣說。假設這個法對衆生沒有這四悉檀的因緣,佛陀不能宣說。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記住一個觀念,我們以後或多或少會從事弘法的因緣,佛法跟世間法的最大差別:世間的學者,他可以隨便發表一個論文,他不必爲衆生的善根負責。他就是我有心得我就發表,這個東西安立以後,對衆生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他不管。他認爲我只是表達我的看法,表達事情的真相如此而已。但是佛法安立的角度不是這樣子的,就是說身爲一個法師,你要能夠觀察衆生的根機,就是這句話講出去,衆生接受了以後,在他內心當中要産生四個效果:第一個,他聽了會歡喜;第二個,他會生起善根,對佛法有信心;第叁個,這個法對他有對治煩惱的力量,滅惡;第四個,他能夠明白生命的道理。你今天散布一個法出去,你一定要讓衆生有四悉檀,這個法才有建立的因緣,否則這個法不能宣說。所以這個地方馬鳴菩薩說:其實這個「因緣總相」是通于一切經典,任何一個佛教的經論要能夠安立,一定是爲了使令衆生離苦得樂,否則就是戲論──「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樣子就不是佛法。這個地方,我們從馬鳴菩薩的「因緣總相」得到一些啓示:就是佛法的安立,它本性是空是怎麼安立的呢?是四悉檀的因緣而安立的,離開了四悉檀這個法不能建立。
以下講到本論的別相,其實前面的「總相」是通一切經典,二、叁、四、五、六、七、八等于是講到本論的各別因緣。二到七是說明成就大乘的因相,因地的相貌;第八是成就大乘的果相。因相當中分成二部分:二、叁、四是理論的說明,成就大乘的信解;五、六、七是一個行門,一個修行的方法,成就行的功德,信、解、行叁種功德。在二、叁、四的理論當中,我們先看第一個:
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在解釋本論的一些理論,主要的是說明佛法的根本教義,使令我們能夠産生正確而不顛倒的認識。佛法是說生命有二個相貌:一個是痛苦的相貌,一個是安樂的相貌。這二個相貌都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創造,也不是他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在小乘的教法當中解釋這個因緣,它是用業力,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由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所謂的業感緣起。大乘佛法認爲小乘的學者把因緣觀只解釋一半,叫半字法門,沒有解釋完全清楚。就是這個業本身是誰來造作?造作以後誰來保存?所以大乘認爲「…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