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
我们上一堂课程讲到马鸣菩萨造作本论的因缘,简单的说明马鸣菩萨之所以造作本论,是要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证四种功德。这个信、解、行是大乘的因相,证是大乘的果相,所以说「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主要是成就大乘的因相跟大乘的果相,所以造作本论,是这样的一个宗旨而安立这个法门。
戊二、释疑明意己一、释疑庚一、征问
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答来说明因缘的内涵,这当中分二科,先「己一、释疑」,先提出疑问,疑问当中先「征问」,再回答。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有人「问」: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证四种功德,在佛陀的经典当「中」有种种的宣说,如《华严经》《法华经》都是在发明信解行证的功德,为什么马鸣菩萨要「重」复的宣「说」呢?就是本论在发明信解行证,到底有什么不共于其他经典的地方?有什么样的特色?提出这个问,才不会重复。
庚二、答释
辛一、总释
第六卷
回答当中先总答,再别答。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在佛陀的一代时教当中,的确「有」很多的经典能够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证,这个「法」本身没有错,但是能接受的「众生」他的这念心有「根行」的「不等」。这「根行不等」,蕅益大师解释比较详细,他说:什么叫「根」呢?种子叫做根。就是每一个众生过去生所熏习的大乘佛法浅深有所不同,所以他大乘的善根有强弱的不同,就是过去所熏习的种子叫做「根」。「行」就是现行,就是他内心的喜好,他表现出来的喜好有广略的不同。有些人喜欢广学,他广学以后,他更能够成就他的大乘善根,他读得愈广,他对大乘法愈生好乐;有些人喜欢简略,他广学则心思散乱,他必须吸收一些比较精华的心得部分:就是说每一个人在学习大乘佛法,的确有他喜好广略的差别,这叫做「行」。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所以接「受」这些经典的因缘就有所不同,所以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本论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们看「各」别解「释」,先看佛在世,再说佛灭度。
辛二、别释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有佛陀出「世」的时候,「众生」的内因力强,你一个人能够生在佛世,那一定是已曾供养无量诸佛、集众德本,你大乘的善根力强,你的善业力也强,而且能够遇到佛陀的说法。佛陀的说法有什么特别呢?我们凡夫的说法跟佛陀的说法有什么差别呢?佛陀「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佛陀的身口意三轮都特别殊胜,先看佛陀的身业。佛陀所现的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要成佛,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你要花三大阿僧祇劫来成就六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来成就你自受用的法身、报身;其次,你要花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的应化身,成就你这一期八相成道的庄严。那百劫修相好产生什么效果呢?龙树菩萨说:佛法的真理是违背凡夫的思想,我们凡夫的思想你用佛法来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误的、颠倒的。佛陀演说这样一个违背众生思想的真理,他如果没有现出相好,是没有办法摄受众生的。佛陀的相好到什么程度呢?你如果能够亲眼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可以随时为佛陀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他的三十二相对你的摄受力达到这种程度。所以演「说」正法的佛陀,他身相的庄严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信心,这是第一个殊胜──身相的庄严。
第二个,佛陀内「心」的殊胜。佛陀有种种的神通,当然主要的是他心通,佛陀能够善巧观察众生的根机,施给我们适当的教法,就像好医生要能够正确的把出你的脉,才能够开出适当的药。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我们面对的说法者是身相庄严、内心有智慧的观照,所以非常殊胜。
第三个,佛陀的口业也不可思议。「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什么叫「圆音」呢?这个音声是没有欠缺的。在《维摩诘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同样一个观念,有很多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佛陀用一个音声来说法。比如说佛陀是北印度人,佛陀讲出北印度的话,「佛以一音演说法」,在座的众生有人道、有天道、有中国人、美国人、各式各样的人。「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一个人都听到他适当的表达方式。「皆谓世尊同其语」,每一个人都认为佛陀是专门为他说法的,这个法他听起来刚好是恰到好处。这个是「斯则神力不共法」,是佛陀不共于一切二乘、菩萨的特殊功德,佛陀的口业殊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生长在佛世,那马鸣菩萨不须要造论了,第一个你善根也强,第二个有佛陀直接为你说法,本论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是讲佛在世的因缘,再看佛灭度以后: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这是讲到像法时代。像法时代,「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这个人他的悟性特别强、善根强,他不必靠别人演说,他直接看经典就不会错认消息,而且「广」泛的学习「而」得到大乘的信「解」。当然有大乘的信解,就能产生大乘的修行,成就大乘的功德。「或」者「有」些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他能够「少闻」、能够专精的阅读某一部经论,就能够生起大乘信解行证的功德。
大师说:自力的成就有广闻跟少闻的差别。如果是广闻而成就者,他能够成就忆持而且成就闻持;如果是少闻而成就信解行证,只有忆持没有闻持。我们作一个说明,就讲大乘的道理好了。大乘的法门要紧在「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对我们这念心的妄想是破坏,对这念心的本性是加以肯定,有所肯定、有所否定。这个观念,你看《华严经》或是天台宗的学者,他解释大乘的不二法门,每一个观念都用十门,讲出十个角度,表示这些人都是广闻,他不但义理上能够通达,而且能够安立很多很多的善巧名言,他有忆持跟闻持。但是你看禅师在开示法语,他的话就讲得很简单,他心中的名相少,一个观念可能只用一个名相来表达。你再问他,他把他的话再重复给你听,你再听不懂,他就走了。就是说他只能用一个角度来发明这个观念,因为他少闻,但是义理是没有差别的,而在表达义理的善巧就有广略的不同。当然不管怎么样,这些人都能够成就自力的功德。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这个也是不错,这个人他自「己」没有「心力」,善根薄弱,不能直接看经典,必须要靠菩萨造的「论」,菩萨造论他能够广泛的学习,这个人一般来说心比较寂静,烦恼淡泊,所以他「广」泛的学习,能够「得」到理「解」。第四个,就是本论所要加被的对象,马鸣菩萨造论所要加被、所要摄受的对象。
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特别是末法的「众生」,他觉得「广泛学习很多的经「论」,实在是太耗神,太繁琐,内「心」当中好「乐总持少文」,文字愈简单愈好,「义」理能够愈丰富,而得到理「解」。这个意思就是说,末法时代众生的一个特性:畏繁乐简。蕅益大师说:《大度智论》解释《般若经》,当初在印度的时候,它是有一千卷,一千卷到了中国以后、到末法时代的时候,辗转相传只剩下一百卷,十倍略之,龙树菩萨把它十倍略之。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心太粗重了,一千卷没办法忆持,只能够背一百卷。
我过去看一篇文章,西方所发表的文章,一个天主教的神父发表文章说:在中古时代天主教的传教,每一个人固定礼拜天要到教堂去听神父开示。那个时代神父的开示,开演圣经的道理是讲一个半小时,他听得非常法喜。后来一个半小时大家没办法,顶多只能开显四十五分钟──一半。天主教神父说:到了现在,美国各地教堂礼拜天的开示,神父顶多只能开示十五分钟,超过就没办法了、受不了了,就是心识粗重。
我个人的学习经验也有这种感觉,就是说我读佛学院的时候:第一年的时候我发觉我很认真在听,但是老法师在讲什么我完全听不懂。我真正听懂法师在讲什么,是二年级的时候,突然间好象一个人眼睛打开了。唉呀!老法师是在讲这件事情。我自己去回想观察这个因缘,同样的法师开演同样的法,我第一年为什么听不懂?我自己感觉到:一个人从世俗来到僧团,你只是一念的发心,你心中的相貌完全都没有改变,妄想名言一大堆。就是说初学者来到僧团,内心当中心随妄转,一天到晚都跟妄想打在一起,哪有时间听佛法!偶尔把妄想拨开听几句如此而已,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粗重的妄想所缠绕。慢慢地,在僧团当中拜忏、持戒、修福,妄想慢慢轻薄了,就是你这念心跟法接触的时候,中间的乌云比较轻薄了,你突然间听懂法师在讲什么道理。这个地方就是说末法时代妄想粗重,妄想粗重你想广学也没办法,没有禅定的摄持力。
己二、明意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持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在末法时代,众生花很多时间打妄想,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妄想的空隙不多了,剩下能够专心用功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应该要赶快利用宝贵的人身,不打妄想的时间,要能够「摄持如来广大」甚「深」的「法」门,而且含摄「无」量的「义」理,而且文字不能太多,所以马鸣菩萨造作「此论」。简单的说,本论的特点在于文简意赅、辞约理富,在最短的时间建立你的大乘善根,这就是他为什么融合一百部的大乘经典,而安立本论的主要目的。这就是本论不共于其他经论的地方,是文字简要、义理丰富。到这个地方是说明造论的因缘。
丙二、立义分丁一、结前生起
这以下正式说明本论安立的宗旨,这当中分二科,先看「丁一、结前起后」:
已说…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