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六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使令我们的心能够从杂染的心识转成清净的心识,所以大乘是所依止。本论当中很强调根源,所谓依止处、观照力,还有行动力,行动力是后面业力的修学。就是说我们从因缘法来说,一定要先知道你的因种是什么。说你今天拿沙去煮,不能煮成饭,你用很大的火去煮,你尽你最大的力量去加行,断恶、修善,但是沙顶多变成热沙,因为沙非饭本,它不是成就饭的因种。你没有把饭的因种找到,你怎么煮还是沙。你要煮成饭怎么办呢?你要先找到米,有米的加行加热才煮成饭,是这个意思。说是你要成就大乘的功德,你要成就菩萨的功德,你要把你的因种找到。我们凡夫内心是在虚妄的妄想当中,以自我意识为因种;自我意识产生以后,对众生产生对立;从对立当中,产生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爱着自我的一个私欲,处处保护自己;以这种自我的私欲,修习一切的善法都是有漏。为什么?因种不对。拿沙去修善业,变成热沙。所以你在修善之前,要把你的因种找到,你要依止体相用三大为因种。

  《六祖坛经》讲到一个公案:有一个叫做南岳怀让禅师,他以前学过天台宗,读过《法华经》《涅槃经》,他后来觉得修行不得力。古人是非常的面对现实,他不得力他一定要弄明白,他就去亲近参访六祖大师。向六祖大师礼拜以后,六祖大师就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古人讲话一针见血,他不问你一天拜几拜佛,这个只是加行是枝末的东西,就是说你到底找到你的家没有?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时候怀让禅师没办法回答,他不知道他的因种在哪里?所以没办法回答。古人他有惭愧心,依止善知识依止了三年,在六祖大师的座下学习三年。三年以后,他就跟六祖大师说:他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六祖大师就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因种不能讲,一讲就落入对立,它是一个不二的现前一念心性。不能讲,那怎么知道你是对还是错,有没有错认消息?六祖大师就继续追问:「说似一物即不中,还有修证否?」这个东西可以修证吗?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个地方不错。就是说从修证的角度是不无,不无就是有,就是说这个因种你一修证,它会不断的开显,不断的成就;从作用上来说,你不断的修证,真如佛性会不断的开显,力量增长,所以不坏因果。体性上来说,「污染即不得」,它体性不能染污,简单讲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六祖大师很高兴的说:「即此污染不得,即三世诸佛之所护念,你是如,我也是如,诸佛也是如。」这个「是」,三世诸佛的大乘清净传承你已经得到了,你已经得到正确而不颠倒的因种的传承,你有资格修行了。

  古人经常讲说:你这个人修行上路了没?什么叫做上路呢?有些人他自己的因种没有找到,每天只是积集善业。就像一个人还没有找到高速公路,还在市区晃,你晃了三十年,你内心当中还是这种相貌。差别在你学佛以后,在你的妄想心中多了一点善业,内心无量无边的颠倒完全没有改变,来生大富贵使令你迷惑,第三生堕落。不是佛法不能对你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因为你没有得到因种。所以你这个高速公路还没找到,怎么能够到达台北?所以一个人能够成就大乘的因种,就上你上了高速公路,你上路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瑜伽师地论》讲到菩萨的种姓说:一个人能够成就大乘种姓,他能够如实了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善法。」这个人有二个相貌:第一个,「虽造恶业,速疾能悔」。这个人偶尔也会起烦恼罪业,但是他知道内心是清净,不依止自我意识,他的恶业不会太久,他一发动以后,他的佛性也会发动,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你看有些人起恶心的时候很坚固,你怎么劝他也没办法改变,这个人一定是依止自我意识修行,他认为烦恼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本来面目,怎么能改变它?顶多只能够调伏一点而已。一个人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要消灭烦恼比较容易,「虽造恶业,速疾能悔」。

  第二个,「若堕恶趣,终不久留。」即使你无量劫当中有一些罪业到三恶道去,你不会久留的,你会很快弹出来,因为你的因种跟十方诸佛相同。套一句禅宗的话:你跟三世诸佛已经是同一鼻孔出气。你今天是一个王子,你成佛只是时间的问题,懈怠一点就慢一点,精进的话就快一点。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把这个乘,你要到彼岸你要把车乘找到,这个车乘就是体相用三大,就是我们的依止处。从今以后不要跟着自己的名言妄想走,随顺于体相用三大。这体相用三大,在后面的发挥是分二部分:一个是观照力,内心的观照,是观照体大、相大;第二个是行动力,实际的生起六波罗蜜的作用,产生善因果,这用大是属于行动力: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行动力。这个体相用三大的修学,后面马鸣菩萨会详细的说明。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问:本论的起信,有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跟小乘的四不坏,信佛法僧戒不同,这是大小乘的不同,或是本论的特色?

  答:这四不坏信从经论上说是小乘初果的圣人,他对佛法僧戒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就是说他是一个初果的圣人,他遇到佛法僧,他会用他的生命来供养、归依三宝,这是讲他外缘;他的内心当中,能够任运防非止恶,对恶法能够产生排斥、对治。但大乘佛法的信心,佛法僧是相同,但是他是依止「真如」,他能够随顺体相用三大。这二个是大小乘不同。我们讲修行有内因力、外缘力,外缘力佛法僧应该是没有多大的差别。小乘的因种是戒;大乘的因种是根本,这根本就是真如。小乘的戒它的内涵偏重在断恶,就是我的生命当中不要生起恶法;但是对于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对于生善、度众生他不是很主动。但大乘真如它的体相用三大,体大是偏重在灭恶,相大是生善,用大是度众生,可以简单的这样说。所以它整个称性起修,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所破坏的是恶;所建立的是自性具足的善根,把善根表现出来,而生起生善度众生。所以这个根本它有生善、度众生的地方是不共小乘;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断恶这一部分是共声闻学。断恶这部分,包括断除性戒、也包括断除遮戒,令众生生起信心。因为你有美好的威仪,令三宝久住,未生信心令生信心,已生信心令更增长。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大乘佛法是根本教法,小乘佛法是大乘的一个旁支,是佛陀的为实施权;但是有些地方,大乘要共声闻学,断恶这部分要共声闻学。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六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