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令我們的心能夠從雜染的心識轉成清淨的心識,所以大乘是所依止。本論當中很強調根源,所謂依止處、觀照力,還有行動力,行動力是後面業力的修學。就是說我們從因緣法來說,一定要先知道你的因種是什麼。說你今天拿沙去煮,不能煮成飯,你用很大的火去煮,你盡你最大的力量去加行,斷惡、修善,但是沙頂多變成熱沙,因爲沙非飯本,它不是成就飯的因種。你沒有把飯的因種找到,你怎麼煮還是沙。你要煮成飯怎麼辦呢?你要先找到米,有米的加行加熱才煮成飯,是這個意思。說是你要成就大乘的功德,你要成就菩薩的功德,你要把你的因種找到。我們凡夫內心是在虛妄的妄想當中,以自我意識爲因種;自我意識産生以後,對衆生産生對立;從對立當中,産生我愛、我癡、我見、我慢,愛著自我的一個私欲,處處保護自己;以這種自我的私欲,修習一切的善法都是有漏。爲什麼?因種不對。拿沙去修善業,變成熱沙。所以你在修善之前,要把你的因種找到,你要依止體相用叁大爲因種。
《六祖壇經》講到一個公案:有一個叫做南嶽懷讓禅師,他以前學過天臺宗,讀過《法華經》《涅槃經》,他後來覺得修行不得力。古人是非常的面對現實,他不得力他一定要弄明白,他就去親近參訪六祖大師。向六祖大師禮拜以後,六祖大師就問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古人講話一針見血,他不問你一天拜幾拜佛,這個只是加行是枝末的東西,就是說你到底找到你的家沒有?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時候懷讓禅師沒辦法回答,他不知道他的因種在哪裏?所以沒辦法回答。古人他有慚愧心,依止善知識依止了叁年,在六祖大師的座下學習叁年。叁年以後,他就跟六祖大師說:他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六祖大師就問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懷讓禅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說因種不能講,一講就落入對立,它是一個不二的現前一念心性。不能講,那怎麼知道你是對還是錯,有沒有錯認消息?六祖大師就繼續追問:「說似一物即不中,還有修證否?」這個東西可以修證嗎?懷讓禅師說:「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這個地方不錯。就是說從修證的角度是不無,不無就是有,就是說這個因種你一修證,它會不斷的開顯,不斷的成就;從作用上來說,你不斷的修證,真如佛性會不斷的開顯,力量增長,所以不壞因果。體性上來說,「汙染即不得」,它體性不能染汙,簡單講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六祖大師很高興的說:「即此汙染不得,即叁世諸佛之所護念,你是如,我也是如,諸佛也是如。」這個「是」,叁世諸佛的大乘清淨傳承你已經得到了,你已經得到正確而不顛倒的因種的傳承,你有資格修行了。
古人經常講說:你這個人修行上路了沒?什麼叫做上路呢?有些人他自己的因種沒有找到,每天只是積集善業。就像一個人還沒有找到高速公路,還在市區晃,你晃了叁十年,你內心當中還是這種相貌。差別在你學佛以後,在你的妄想心中多了一點善業,內心無量無邊的顛倒完全沒有改變,來生大富貴使令你迷惑,第叁生墮落。不是佛法不能對你産生滅惡生善的功能,因爲你沒有得到因種。所以你這個高速公路還沒找到,怎麼能夠到達臺北?所以一個人能夠成就大乘的因種,就上你上了高速公路,你上路了,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瑜伽師地論》講到菩薩的種姓說:一個人能夠成就大乘種姓,他能夠如實了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善法。」這個人有二個相貌:第一個,「雖造惡業,速疾能悔」。這個人偶爾也會起煩惱罪業,但是他知道內心是清淨,不依止自我意識,他的惡業不會太久,他一發動以後,他的佛性也會發動,會産生一種增上慚愧。你看有些人起惡心的時候很堅固,你怎麼勸他也沒辦法改變,這個人一定是依止自我意識修行,他認爲煩惱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本來面目,怎麼能改變它?頂多只能夠調伏一點而已。一個人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要消滅煩惱比較容易,「雖造惡業,速疾能悔」。
第二個,「若墮惡趣,終不久留。」即使你無量劫當中有一些罪業到叁惡道去,你不會久留的,你會很快彈出來,因爲你的因種跟十方諸佛相同。套一句禅宗的話:你跟叁世諸佛已經是同一鼻孔出氣。你今天是一個王子,你成佛只是時間的問題,懈怠一點就慢一點,精進的話就快一點。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一定把這個乘,你要到彼岸你要把車乘找到,這個車乘就是體相用叁大,就是我們的依止處。從今以後不要跟著自己的名言妄想走,隨順于體相用叁大。這體相用叁大,在後面的發揮是分二部分:一個是觀照力,內心的觀照,是觀照體大、相大;第二個是行動力,實際的生起六波羅蜜的作用,産生善因果,這用大是屬于行動力: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行動力。這個體相用叁大的修學,後面馬鳴菩薩會詳細的說明。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問:本論的起信,有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跟小乘的四不壞,信佛法僧戒不同,這是大小乘的不同,或是本論的特色?
答:這四不壞信從經論上說是小乘初果的聖人,他對佛法僧戒産生堅定不移的信心。就是說他是一個初果的聖人,他遇到佛法僧,他會用他的生命來供養、歸依叁寶,這是講他外緣;他的內心當中,能夠任運防非止惡,對惡法能夠産生排斥、對治。但大乘佛法的信心,佛法僧是相同,但是他是依止「真如」,他能夠隨順體相用叁大。這二個是大小乘不同。我們講修行有內因力、外緣力,外緣力佛法僧應該是沒有多大的差別。小乘的因種是戒;大乘的因種是根本,這根本就是真如。小乘的戒它的內涵偏重在斷惡,就是我的生命當中不要生起惡法;但是對于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對于生善、度衆生他不是很主動。但大乘真如它的體相用叁大,體大是偏重在滅惡,相大是生善,用大是度衆生,可以簡單的這樣說。所以它整個稱性起修,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所破壞的是惡;所建立的是自性具足的善根,把善根表現出來,而生起生善度衆生。所以這個根本它有生善、度衆生的地方是不共小乘;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斷惡這一部分是共聲聞學。斷惡這部分,包括斷除性戒、也包括斷除遮戒,令衆生生起信心。因爲你有美好的威儀,令叁寶久住,未生信心令生信心,已生信心令更增長。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大乘佛法是根本教法,小乘佛法是大乘的一個旁支,是佛陀的爲實施權;但是有些地方,大乘要共聲聞學,斷惡這部分要共聲聞學。好!我們講到這個地方。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