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前面先说明造论因缘,这以下说明本论的宗旨。

  丁二、正立义宗戊一、总标

  这当中分二科,先看「总标」: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开显大乘的佛法有二个主题:一个是「法」,一个是「义」。法藏大师解释这个「法」说:法是能诠,是法的自体;义是所诠,是法的含义:一个是能诠,一个是所诠。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说什么是「法」?因缘所生就是法。因缘所生当中有一个道理,它有一定的轨则,这个法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快乐?这当中有一个道理、有一个章法,章法就是它的道理。「义」,义理是在解释这些因缘所生法的一些轨则。

  戊二、别说己一、出法体庚一、就体总立

  把法跟义的内涵各别的说明。先讲「法」,这当中分二科:先「就体总立」,再「开门别立」。先作一个总说,再别说。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这个「法」当然就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法主要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因为因缘法的造作是靠业力,这个业力是由心所推动的,所以心是一切因缘的根源。说「是心摄持一切世间」的杂染法,也摄持「出世间」的功德「法」。我们先说明「心」为什么「摄」这二个法呢?《大乘阿毗达磨经》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就说我们这念心的造作:有时候遇到三宝的境缘,它会造作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善业,,这个业造了以后就变成一个功能保存下来;有时候遇到染污因缘的刺激,也会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业也被心保存下来。所以说因为有这些种子,心的造业跟保存,所以「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业力就表现出来,就有生死流转的世间法;也有因为戒定慧因缘的累积,就有涅槃的出现。所以没有心,这一切的杂染法、清净法都不能建立。要有心去造作,也要有心来保存,才能够有世间的杂染法跟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出现,所以说因缘所生法简单的说就是心。「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所以我们就「依」止「心」,来开「显」大乘的不二法门。大乘的义理,是靠心安立的;小乘的义理是靠空性,它不依心性。所以小乘的学者不同意生命是无量的,他入涅槃以后,这个生命就消失掉了,他再也没办法出来,所以小乘没有所谓的时空无尽,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没有这回事情。小乘的学者他成就阿罗汉以后,在没有入涅槃之前,你遇到他他会加持你、为你说法;入涅槃以后,他就在法界完全消失,他的生命消失了、他的智慧什么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他没有所谓的时空无尽,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没有这回事。因为他依止的根源有问题,他没有依心性而修,他依空而修。所以大乘佛法的依止点是心,有无量生命的观念。这个是总说,再看别明:

  庚二、开门别立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我们这念心如何来摄持整个大乘法义呢?大乘法义这么广大!简单的说心有二个相貌:一个「真如相」,一个「生灭因缘相」。「真如相」:「真」就是真实不虚,它不是我们的名言虚妄捏造出来的;「如」,恒常不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它不随时空而改变。这个「真如」的法是显现大乘的「体」性,就是显示心的体性。这念「心」它有随顺染净的「因缘」,有所谓个体「因缘」的「生灭」,显现大乘的「相用」,所谓的生灭门。

  真如跟生灭,蕅益大师作一个譬喻,他说:譬如大海,大海是深广无涯。我们怎么了解这个大海呢?要从二个角度了解:第一个,大海它的体性是不变,它的湿性是不变;但是大海的波浪是变化的,它有个体的生命因缘,就是大海遇到各式各样的风的吹,有的变大波浪、有时候变成小波浪,有时候现出漂亮的波浪、有时候现出丑陋的波浪。就是说凡夫的心本来清净,但是受业力的熏习,在流转当中,有时候现出转轮圣王的尊贵果报、有时候现出蚂蚁的卑贱果报,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像波浪不断的变化,但是它的湿性不会改变。这个湿性就是我们心性的自体,假名为真如;业力所熏习变现的五蕴身心果报,就是这个波浪,它不断的变化;但是变化又相续,相续又变化,显现心的作用。先说明法的自体、相用,再看它的意「义」,这个法有三「大」轨则。

  己二、彰名义庚一、明大义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这地方很重要──三大,这三大是我们凡夫已经忽略很久的一个观念。我们要先了解三大,才能够随顺,由随顺而成就,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三大,就没有所谓的乘。从本论来说,我们要改造生命要先依止三大,否则改造生命变成不可能。什么是三大呢?「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这个「体大」就是「真如平等」,从真如法性来说,我们跟十方诸佛是平等的,没有「增减」之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谓的自他不二。当然从业力来说会有增减:比如说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从生灭门来说,你的生命增加了一个善业,就是你招感安乐果报的功能加强了;你起了恶念,你的生命也有变化,就是邪恶的功能增加,招感痛苦果的招感力加强。这个是变化的,但是你不管造善造恶,有一个东西是不变化的,就是你的本性真如,所谓的「自他不二」。这个自他不二观在修净土宗,蕅益大师倒是满强调的,他说:你念佛,这个真实信心的建立,在于自他不二观念的建立。比如说我念佛,当然净土法门是归依,说我是苦恼的众生,我是有自性的;佛陀是万德庄严,佛陀也是有自性的。我是如此的卑贱,佛陀是如此的伟大,但没关系,我归依你。蕅益大师说:这样的归依是不决定,有很多的障碍。那要怎么归依呢?你要观察你跟本尊是不二,就是我不可得。什么叫我?就是我一念的心性──所谓五蕴的果报,我的感觉;我的色,我的外表;受,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把这些业力所熏习的东西拨开来,就是我们一念的心。佛陀的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是六波罗蜜的因缘所成就的万德庄严,把它拨开来,佛陀也现出一个心。这个时候我们发觉「心心相印,自他不二」,能够了解到自他不二的感觉来归依,这个时候的归依力量特别强大。所以这个地方,首先了解到我们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无差别的,自他不二的观念。「蛮」、「满」用法:「蛮」、「满」二字于副词当「很」、「十分」时多见混用。如:「蛮好」与「满好」,「蛮不错」与「满不错」等。就字之本义推之,「满」本有「十分」的意思,「蛮」则是为种族名,所以,若欲选一较适当之用字,于「很」、「十分」意思上,以使用「满」字较宜。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前面是体性,这个是相状。就是说我们这念心在体性上,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有这种可能性。这个地方的「性功德」,到了中国佛教的末流,很多人错认消息。有些人说:什么叫无量性功德呢?就像把仓库打开来,珍宝自然具足。所以很多人就产生懈怠,说是大乘佛法不要学习,扫地也可以开悟。开悟的智慧,每一个法的生起要有一定的因缘,你造作某一个法有某一个法的因缘。什么叫做「具足」呢?智者大师讲性具,他很强调一个观念:所谓的性具,是建立在「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依无生法而安立性具。也就是说所谓的性具,是安立在一切法自性空,因为空所以有无量的可能性,所以叫做性具。所以「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是说我们这念心有无量的可能性。比如我们今天对生命的规划,我希望来生做国王,可以,因为你的心有成就国王的可能性;但是要假藉因缘才能够启发,你就布施、持戒,你来生要庄严就持戒,我来生要各式各样的功德都可以成就。就是说我们这念心有成就十法界的可能性,这叫做性具。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的相状有无量的可能性,当然这个地方是偏重在善良的这部分,讲「性功德」。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前面的二个是偏重在真如体性的观照,它是平等不二,具足无量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讲生灭作用,就是能够实践的去做一些善法的因缘,就能够开发出「善」的「因果」,能够真实受用。前面的乘性功德是不能受用,只是具足;要假藉六波罗蜜的因缘,才能够生起「善因果」。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观念:我们一念心能够生起善的因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善的因果,那恶的因果是怎么来的呢?现实环境,我们的确也造一些恶因去招感三恶道的苦果,我们这念心本来的设计是没有恶的因果,为什么会有恶的因果?蕅益大师说:这恶的因果,是违背真理,颠倒所生,所以它虚妄不实。所以这个恶因果是情有理无,凡夫的妄想才有,就是你做梦才有,醒过来就没有了,它是情有理无。所以在智慧观照的当中,是不承认它存在,它是一个虚妄相。

  从心的体相用来说,我们的真实的相貌是具足「体大、相大、用大」,这个是讲到大。接下来讲「乘」:

  庚二、显乘义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这个地方讲得很肯定,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没有一个例外,他能够成佛一定要依止体相用三大而成就「乘」。就是「一切诸佛」为什么能够成就上求佛道,是依止体相用三大的修学而成就的;「一切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也是依止体相用三大成就「到如来地」。这是讲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假藉体相用三大而成就的,没有一个例外。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大乘当然是我们所依止的,依止大乘的「义」,…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