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前面先說明造論因緣,這以下說明本論的宗旨。

  丁二、正立義宗戊一、總標

  這當中分二科,先看「總標」:

  摩诃衍者,總說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法,二者義。

  開顯大乘的佛法有二個主題:一個是「法」,一個是「義」。法藏大師解釋這個「法」說:法是能诠,是法的自體;義是所诠,是法的含義:一個是能诠,一個是所诠。這個解釋比較容易理解。說什麼是「法」?因緣所生就是法。因緣所生當中有一個道理,它有一定的軌則,這個法爲什麼會出現?爲什麼會痛苦?爲什麼會快樂?這當中有一個道理、有一個章法,章法就是它的道理。「義」,義理是在解釋這些因緣所生法的一些軌則。

  戊二、別說己一、出法體庚一、就體總立

  把法跟義的內涵各別的說明。先講「法」,這當中分二科:先「就體總立」,再「開門別立」。先作一個總說,再別說。

  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這個「法」當然就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法主要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因爲因緣法的造作是靠業力,這個業力是由心所推動的,所以心是一切因緣的根源。說「是心攝持一切世間」的雜染法,也攝持「出世間」的功德「法」。我們先說明「心」爲什麼「攝」這二個法呢?《大乘阿毗達磨經》上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就說我們這念心的造作:有時候遇到叁寶的境緣,它會造作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善業,,這個業造了以後就變成一個功能保存下來;有時候遇到染汙因緣的刺激,也會造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業也被心保存下來。所以說因爲有這些種子,心的造業跟保存,所以「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業力就表現出來,就有生死流轉的世間法;也有因爲戒定慧因緣的累積,就有涅槃的出現。所以沒有心,這一切的雜染法、清淨法都不能建立。要有心去造作,也要有心來保存,才能夠有世間的雜染法跟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出現,所以說因緣所生法簡單的說就是心。「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所以我們就「依」止「心」,來開「顯」大乘的不二法門。大乘的義理,是靠心安立的;小乘的義理是靠空性,它不依心性。所以小乘的學者不同意生命是無量的,他入涅槃以後,這個生命就消失掉了,他再也沒辦法出來,所以小乘沒有所謂的時空無盡,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沒有這回事情。小乘的學者他成就阿羅漢以後,在沒有入涅槃之前,你遇到他他會加持你、爲你說法;入涅槃以後,他就在法界完全消失,他的生命消失了、他的智慧什麼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他沒有所謂的時空無盡,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沒有這回事。因爲他依止的根源有問題,他沒有依心性而修,他依空而修。所以大乘佛法的依止點是心,有無量生命的觀念。這個是總說,再看別明:

  庚二、開門別立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

  我們這念心如何來攝持整個大乘法義呢?大乘法義這麼廣大!簡單的說心有二個相貌:一個「真如相」,一個「生滅因緣相」。「真如相」:「真」就是真實不虛,它不是我們的名言虛妄捏造出來的;「如」,恒常不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它不隨時空而改變。這個「真如」的法是顯現大乘的「體」性,就是顯示心的體性。這念「心」它有隨順染淨的「因緣」,有所謂個體「因緣」的「生滅」,顯現大乘的「相用」,所謂的生滅門。

  真如跟生滅,蕅益大師作一個譬喻,他說:譬如大海,大海是深廣無涯。我們怎麼了解這個大海呢?要從二個角度了解:第一個,大海它的體性是不變,它的濕性是不變;但是大海的波浪是變化的,它有個體的生命因緣,就是大海遇到各式各樣的風的吹,有的變大波浪、有時候變成小波浪,有時候現出漂亮的波浪、有時候現出醜陋的波浪。就是說凡夫的心本來清淨,但是受業力的熏習,在流轉當中,有時候現出轉輪聖王的尊貴果報、有時候現出螞蟻的卑賤果報,有各式各樣的因緣,就像波浪不斷的變化,但是它的濕性不會改變。這個濕性就是我們心性的自體,假名爲真如;業力所熏習變現的五蘊身心果報,就是這個波浪,它不斷的變化;但是變化又相續,相續又變化,顯現心的作用。先說明法的自體、相用,再看它的意「義」,這個法有叁「大」軌則。

  己二、彰名義庚一、明大義

  所言義者,則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這地方很重要──叁大,這叁大是我們凡夫已經忽略很久的一個觀念。我們要先了解叁大,才能夠隨順,由隨順而成就,就是說你沒有成就叁大,就沒有所謂的乘。從本論來說,我們要改造生命要先依止叁大,否則改造生命變成不可能。什麼是叁大呢?「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這個「體大」就是「真如平等」,從真如法性來說,我們跟十方諸佛是平等的,沒有「增減」之相,「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謂的自他不二。當然從業力來說會有增減:比如說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從生滅門來說,你的生命增加了一個善業,就是你招感安樂果報的功能加強了;你起了惡念,你的生命也有變化,就是邪惡的功能增加,招感痛苦果的招感力加強。這個是變化的,但是你不管造善造惡,有一個東西是不變化的,就是你的本性真如,所謂的「自他不二」。這個自他不二觀在修淨土宗,蕅益大師倒是滿強調的,他說:你念佛,這個真實信心的建立,在于自他不二觀念的建立。比如說我念佛,當然淨土法門是歸依,說我是苦惱的衆生,我是有自性的;佛陀是萬德莊嚴,佛陀也是有自性的。我是如此的卑賤,佛陀是如此的偉大,但沒關系,我歸依你。蕅益大師說:這樣的歸依是不決定,有很多的障礙。那要怎麼歸依呢?你要觀察你跟本尊是不二,就是我不可得。什麼叫我?就是我一念的心性──所謂五蘊的果報,我的感覺;我的色,我的外表;受,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把這些業力所熏習的東西撥開來,就是我們一念的心。佛陀的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是六波羅蜜的因緣所成就的萬德莊嚴,把它撥開來,佛陀也現出一個心。這個時候我們發覺「心心相印,自他不二」,能夠了解到自他不二的感覺來歸依,這個時候的歸依力量特別強大。所以這個地方,首先了解到我們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無差別的,自他不二的觀念。「蠻」、「滿」用法:「蠻」、「滿」二字于副詞當「很」、「十分」時多見混用。如:「蠻好」與「滿好」,「蠻不錯」與「滿不錯」等。就字之本義推之,「滿」本有「十分」的意思,「蠻」則是爲種族名,所以,若欲選一較適當之用字,于「很」、「十分」意思上,以使用「滿」字較宜。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前面是體性,這個是相狀。就是說我們這念心在體性上,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有這種可能性。這個地方的「性功德」,到了中國佛教的末流,很多人錯認消息。有些人說:什麼叫無量性功德呢?就像把倉庫打開來,珍寶自然具足。所以很多人就産生懈怠,說是大乘佛法不要學習,掃地也可以開悟。開悟的智慧,每一個法的生起要有一定的因緣,你造作某一個法有某一個法的因緣。什麼叫做「具足」呢?智者大師講性具,他很強調一個觀念:所謂的性具,是建立在「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依無生法而安立性具。也就是說所謂的性具,是安立在一切法自性空,因爲空所以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叫做性具。所以「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是說我們這念心有無量的可能性。比如我們今天對生命的規劃,我希望來生做國王,可以,因爲你的心有成就國王的可能性;但是要假藉因緣才能夠啓發,你就布施、持戒,你來生要莊嚴就持戒,我來生要各式各樣的功德都可以成就。就是說我們這念心有成就十法界的可能性,這叫做性具。這個地方是講到我們的相狀有無量的可能性,當然這個地方是偏重在善良的這部分,講「性功德」。

  「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前面的二個是偏重在真如體性的觀照,它是平等不二,具足無量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講生滅作用,就是能夠實踐的去做一些善法的因緣,就能夠開發出「善」的「因果」,能夠真實受用。前面的乘性功德是不能受用,只是具足;要假藉六波羅蜜的因緣,才能夠生起「善因果」。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提出一個觀念:我們一念心能夠生起善的因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善的因果,那惡的因果是怎麼來的呢?現實環境,我們的確也造一些惡因去招感叁惡道的苦果,我們這念心本來的設計是沒有惡的因果,爲什麼會有惡的因果?蕅益大師說:這惡的因果,是違背真理,顛倒所生,所以它虛妄不實。所以這個惡因果是情有理無,凡夫的妄想才有,就是你做夢才有,醒過來就沒有了,它是情有理無。所以在智慧觀照的當中,是不承認它存在,它是一個虛妄相。

  從心的體相用來說,我們的真實的相貌是具足「體大、相大、用大」,這個是講到大。接下來講「乘」:

  庚二、顯乘義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這個地方講得很肯定,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沒有一個例外,他能夠成佛一定要依止體相用叁大而成就「乘」。就是「一切諸佛」爲什麼能夠成就上求佛道,是依止體相用叁大的修學而成就的;「一切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也是依止體相用叁大成就「到如來地」。這是講到一切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假藉體相用叁大而成就的,沒有一個例外。

  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說明。大乘當然是我們所依止的,依止大乘的「義」,…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