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含摄在文字当中,所以文以载道。这意思就是说,佛陀内心当中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离言说相;但是佛陀内心的道理要传递给我们有困难,佛陀就假藉文字,就讲出一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陀把道理放在这里面。那有文字,就可以转成我们可以消化的讯息,我们把这句话在心中不断的闻思,闻思的般若就转成我们内心的观照,最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这叫做理法。由教法的闻思产生一个真理,这就是「法性真如海」。第三个「无量功德藏」。我们内心明白道理以后,就消灭心中的颠倒,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感觉走,我们内心从今以后用道理来引导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功能,这个时候生起种种的功德、种种的波罗蜜,这就是所谓的行法,「无量功德藏」,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就是我们由最初教法的学习产生真理,依止真理起修,最后产生灭恶生善的功德。这个都是法宝,都是我们应该归依的境界。
第三个归依僧宝,「如实修行等」。僧宝当然就是如法修学。法藏大师说:这个僧宝有二种。假设是一个凡位的菩萨,所谓的资粮、加行,所谓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些菩萨叫做如法熏习。就是他内心当中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消灭,但是他相信这个自我意识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本来面目。所以他用清净的大乘法,不断的消化,如法的熏习,他已经在对治当中,叫做如法熏习。那一定要到初地以上,他叫如实修行,他的本性已经开发出来。所以这个如实修行者,看这个意思,在这个大乘三宝当中所归依的僧宝是圣僧──大地菩萨,这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才有资格叫做「如实修行等」,我们现在叫做如法熏习。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在学习本论之前,要先作一个三宝的归依。
为什么归依?蕅益大师在这段论文当中,提出四点的解释,所谓归敬三宝略有四义:第一个,随顺古代圣贤仪轨故,古代的整个教法当中都要先归依。从归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法的传承,特别是在僧宝当中。譬如说:你归依的是文殊菩萨,那我们知道这个是属于大乘的信众。如果你在归依文当中强调弥勒菩萨,这就是唯识相宗的传承。所以从归依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承的差别。第二个,为令众生增长福德善根故。三宝是功德法具,我们在读论文之前先归依,能够增长福德、灭除罪障,为学习论文作一个前方便,净罪集资。第三个,不同外道议论无宗本故。外道的言论是没有任何的传承,没有根本,外道就是自己在山中打坐,眼睛一闭他打很多妄想,依着妄想安立宗旨,完全没有宗本。第四个,显示感应道交难思议故。就是祈求三宝的加被,有这个意思。
乙二、述造论意
我们再看「乙二、述造论意」。前面是归敬三宝,这里是说明造论的意义。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造作本论有二个意思:第一个从因地上是「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刚好是本论的三大宗旨。「除疑」就是显示正义,能够生起善根,生起信戒定慧善根,显示正义。第二个「舍邪执」,就是对治邪执,偏重灭恶。我们虽然学习了正见,但是有些人会在正见当中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所以也应该要对治邪执、灭恶。「除疑舍邪执」,是属于义理的说明。「起大乘正信」,是讲到修学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跟止观。从明白道理到如法的修学,产生一个「佛种」,成就大乘种姓,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建立一个坚固而不退转的大乘种姓,这个「不断」就是不退转。这个「佛种不断故」,是讲果地的功德;「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是因地的修学。所以本论的目的就是成就大乘的因果。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剩下的下一堂课再说明。向下文长,付再来日,回向。
问:体、相、用三大的文字义理可以理解,但理上无法深刻的深入体会,能否请法师举例说明。
答:这个体、相、用三大,它所说的不是外在的法,这个杯子有体相用,这个桌子也有体相用。这个地方的体
相用,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因为我们的执取,就产生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开展出来,有各式各样的自我意识,有受想行识,感觉、思想、造作、了别等等。你执取以后就不大,就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体、相、用三大,就是体大、相大、用大,它都有基本的定义,主要是把错误的思想加以调整。不过刚开始先了解体大,了解体大以后,后面的相大、用大就容易了解。就是你经常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自我意识稍微消灭一点,不要老是活在自己的感觉当中。这个地方,就是你平常要多多的去观照。
问:何谓绝待无外?
答:这个「绝待」是说它不是对立,「无外」是说它的普遍性,没有内外的差别,当然「绝待无外」主要是指我们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如门。我们凡夫的心要是没有经过大乘佛法的训练,他一定会有对立,乃至于小乘的学者也有对立。小乘的学者有染净的对立,虽然好乐修学清净法,但是产生法执,就是清净法跟杂染法是对立存在,生死跟涅槃也是对立的──你要嘛选择生死,要嘛选择涅槃,这二个只能够选择一个,没有所谓的中道,没有所谓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思考,没有这种思考。大乘佛法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净染的对立、也没有自他的对立等等。这个「绝待无外」,我们可以这样子想:「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我过去读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提到一个观念:念佛法门是本尊相应法。本尊相应法所强调的是归依,在归依的过程当中有二个差别:一个是对立性的归依,我归依阿弥陀佛,我是能归依,阿弥陀佛是所归依。我们在生命当中产生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有真实体性,说我是业障深重,这个业障深重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这也是真实的:但没关系,我业障深重,但是我对你归依──「通身靠倒」,你来救拔我。以这样的思考来归依,蕅益大师说:也可以往生,但是品位不高,而且中间会有很多障碍,你会觉得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佛陀。你这样子念佛念久了,你会:唉呀!佛陀跟我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他那么的清净,我那么的杂染!这个就是靠信心,就是一种对立性的思考。蕅益大师把这样的思考叫做事持。蕅益大师所赞叹的是理持,就是你不要有人我的对立,所谓的「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你能够了解自他不二。我是业障凡夫,但是我的业障是如梦如幻,我把这个如梦如幻的业障拨开来,我的心是「如」;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是佛陀的波罗蜜所成就的。我们现在先把我的生命回归到原点,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把它归零,发觉我们的心是「如」,阿弥陀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你就在这个自他不二当中,产生归依,这个时候的归依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你再也不感觉到这个十万亿佛土是如此的遥远,你也不会因为你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这么的清净庄严,而感到自己的惭愧卑贱;你会发觉你跟佛陀是能够达成一片的。这时候你在念佛,你会发觉阿弥陀佛跟你,距离不再是那么遥远,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绝待无外,你用另外一个思考来念佛。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我空、法空?
答:你要修学,要知道方法,后面会讲到怎么修学我空、法空。方法掌控了,佛法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掌握了清净因缘的方法,你去操作它就出现功德;你掌握杂染的因缘造作恶法,它就出现过失。就是你把功德的因缘具足了,这个功德就出现。这方法后面会讲到,本论会详细的从理论的断疑生信,到最后的实际操作,都有详细的说明。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四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