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四卷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

  「解释标题」有「别释」跟「合释」,在「合释」当中又分二科。第一个「明心」,先明白我们内在的种姓,这个种姓就会产生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果报。在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去扭转这个种姓呢?就讲到修学的方法,这「净」化内「心」的一个次第。蕅益大师把凡夫的种姓到成佛的次第分成六位,所谓的六即佛。以这个信心来安立六个次第,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理即起信─虽复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业,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如水成冰,湿性不改。

  这个「理即起信」是讲我们一般凡夫的相貌。我们凡夫的内心,他「不」相「信自心」具足「大乘」的功德,不相信我们的内心当中有所谓的体相用三大,他的内心活在自我意识当中。他是一个女人,就以女人的思想为自我;他转成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他变成一只蚂蚁,就以蚂蚁为自我:内心当中就是心随妄转,在整个个体的生命当中,内心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不跟着真理而走,他会有什么问题?「起惑造业」,内心当中就很容易生起烦恼,这个烦恼增长广大,控制不了就造作罪业。凡夫在整个个体生命当中,历史不断的重演──起惑、造业、得果报,得果报以后又起惑、造业。在这样的一个生灭门当中,唯一值得我们安慰的地方就是「信心之性,未曾稍减」,我们虽然不肯定我们内心是本自清净,但是这个清净的本性,并不因为我们不肯定而减少。讲一个譬喻:「如水成冰,湿性不改。」水因为寒冷的因缘而结成冰,所以水一些柔软的功能、洗涤的功能都消失了;但是值得我们安慰的是,这个冰它的湿性没有改变,只要遇到了太阳温度的因缘,它随时可以变成水──凡夫随时有改变的因缘,所以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当然是因为他的佛性没有改变。不管你起再大的烦恼,不管你曾经造作多大的罪业,我们清净的本性永远没有被染污。就像你用黑色墨汁泼洒虚空,虚空还是清净本然,这就是「理即起信」。凡夫的颠倒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本性,只是改变我们的因缘。第一段是没有所谓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从第二个开始。

  二、名字起信─若闻此论,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直下承当,不复疑惑,如知冰即水。

  修行的第一个就是靠语言文字的佛法产生观照,所以叫做「名字」,依止圣言量的这些「名字」。「名字」在娑婆世界主要是靠听闻,听「闻」大乘的正「论」以后,我们能够依教观「心」,开始回光返照。我这一念心,有时候起善念,当我去佛堂看到佛像,对佛像生起信心、生起惭愧心、生起无贪无瞋的心;但是当遇到染污的境缘,内心也会起一些贪欲、瞋恚的欲望。所以如果经常观照我们的心,会发觉我们的心是不断的变化,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我们学过本论以后就会知道:所谓的善、所谓的恶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就是过去业力所熏习的一种虚妄的功能。当我们观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些善恶如梦如幻的功能拨开来,就看到内心深处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一个清净的本性「现前」,你对这个本性能够「直下承当,不复疑惑」,你当下就能够「直下承当」,你相信这个就是你本来面目,所谓的烦恼是后来才有的,是你造业才有的,你没有造业之前,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你就「知」道这个「冰」不是你本来的面目,你本来面目应该是个「水」,因为寒冷才变成冰。既然它是因缘生,那就表示它可以改变,也能够假藉因缘而灭。这意思是说,假设我们的本性是邪恶,那就不须要修行了,因为你修行没有用,它本性是邪恶,你顶多只能把它压抑住,减少它的邪恶功能,因为你的本性是邪恶,你怎么能够改变呢?本性是清净,这个邪恶的功能是因缘所生法,它缘生也就能够假藉因缘而消失,这是一个根本佛法的理论。

  禅师在所有的禅师大德当中是非常精进的──「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赵州禅师出家以后,到处参访善知识,一直到八十岁都还不能够安定下来,「赵州八十犹行脚」。当然他不是攀缘,他是对内心「什么是清净本性?我的本性是善、是恶,还是清净呢?」这件事情还不能决定,所以「只为心头未悄然」。后来有一天,大概是在夏末秋初的时候,他在寮房打坐,他寮房前面是一片竹林,有人丢石头,刚好打到竹子产生「啪」的声响,他听到这个声响,突然间「截断妄流」,所有因缘所生法的妄想突然间消灭掉。他就讲一个偈颂:「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花了几十年,踏破铁鞋去参访善知识,都不能很确定的明白我内心的相貌是什么,现在突然间觉悟以后,原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你这个当下,莫向外求。这个地方,所谓的「名字起信」,是整个修学的一个基础,所谓的「直下承当,不复疑惑」。

  如果我们今天以比较高的标准来要求所谓的修行,禅宗说:「不破本参,不住山。」意思是说,你这个人还活在妄想当中,你内心还是跟着感觉走,你没有资格闭关。你能够拜佛、持戒,也能够诵经、持咒,每天做多少定课,这样子在生命当中不能讲修行;你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只是在积集你的善业,不能说修行。修行要能够返妄归真,对你心中的颠倒要有消灭的功能。就是说什么人有资格闭关呢?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要能够「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说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起很多的妄想,你念佛的时候打妄想,拜佛的时候也打妄想;但是你知道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它不能够影响你,只要你不随顺它,它会自动消灭掉,它不是你的本性,因为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你依止你的清净心来念佛,依止你清净的本性来持戒、持咒,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个真实本性是你本来具足的,不必向外追求,你这个人就有资格修行了,遇到任何的烦恼罪业,你都有办法处理。在「名字起信」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在禅宗说明心见性,在教下说大开圆解,这个时候整个返妄归真的修行,从现在开始正式的起动,你以前只是在积集资粮,就是你能够真正的、很明确的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对这个真理没有任何的疑惑,这个时候你整个大乘功德从现在开始正式起动。

  三、观行起信─若能念念观此心性,知其念即无念,不起无明诸颠倒惑。

  前面只是一个理论的信解,以下就正式的调伏改变。你在修行当中,你能够「念念」之间有一个观照力,这个观照不是向外,是向内「观」照你这一念「心性」,能够如实的了知:它虽然起「念」,但是它的本性是空的,它的本性是「无念」。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修空观的人不起断灭见,我们知道从因缘上我们有如梦如幻的念头,就是有这个业力所熏习的等流性。有些人的烦恼是贪欲比较重,他这个人没什么脾气,你刺激他,他也不起瞋心的,但是欲望重。有些人,特别是个性清高的人,他欲望淡薄,但是瞋心重,你稍微刺激,他就发脾气。所以每一众生的心念无量劫来业力的熏习不同,所以念头也各式各样。虽然各式各样,但是没关系,你内心在观察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就告诉你自己:这个念头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我不必随你而转,你不是我的本来面目。他虽然起念(我们也同意在因缘上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在本性上是空寂的,空寂的意思就是它可以改变,它可以改变所以叫做空。你的观照有这样的正知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实际的行动力,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的方便法门,来调伏你的恶念、增长你的善念,这就是「观行起信」,这佛法说是乘性起修。

  我前一段时间读西藏法王在西方的大学一段很重要的开示,他说:西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是值得突破的。西方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强调博爱,神爱世人,所以世人也应该去爱其他人。但是基督教整个西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不能突破,就使令它灭恶生善的功能大打折扣。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它相信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是这个自我意识是正常的。一个人在遇到伤害的时候,他有权力保护自己去伤害别人,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私欲是不能改变的;不能改变,所以只能加以克制,因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所以在西方的法律当中,为了自卫保护自己去杀人是不犯罪的,因为你的本性如此,本性是不能挑战的。这样的思考,就使令西方人很难突破这些障碍,你相信你的本性是邪恶的,你怎么改变自己呢?你顶多把邪恶的功能加以克制,透过祷告、行善克制,但是邪恶的本性还是存在的。所以法王说:这个思考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你应该相信我们的本性是清净善良。清净善良怎么会有邪恶呢?那是因缘所生法,那是后来的业力熏习才有的。这个房间的主人是清净的,邪恶是客人,客人是随时要走的。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观察我们所有烦恼的恶念,它的本性都是空寂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有这样的观照,你有信心才能够产生一些布施、持戒、禅定的方便来调伏它,这个时候就是「观行起信」,你正式开始去修正你的恶念。

  四、相似起信─若任运消除粗染,净于六根。

  透过我们的观照力、调伏力,一次一次不断的去调伏它。我们说既然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它就是会变化。你随顺它,它就增长;你调伏它,它就减少,乃至于消灭。等到有一天你的禅定现前,一念的相应就把粗显的三界烦恼消灭了,「六根」清净就到了「相似」位。

  五、分证起信─若入正位,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这个「分证」就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从初地到等觉菩萨,叫做「分证」。

  六、究竟起信─若超过菩萨地,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性根本,常住现前。

  我们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内心观照,及外在种种断恶修善的方便,把这个俱生的、「微细」的我法二执消灭,内「心」当…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