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页。
这一科是「解释标题」,分成二科。第一科是「别释」,把标题分成三段来各别解释。前面一段是讲到「大乘」。「大乘」这二个字,是本论主要修学的法门。马鸣菩萨在造论的因缘当中讲到:他之所以要造作本论,主要是要使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什么叫做痛苦呢?比如说我们今天没有饭吃,这个也是痛苦;或者是没有衣服可以穿,感到寒冷,这个也是痛苦:但这种都是暂时的痛苦。佛法所说的痛苦,是指生死流转的痛苦,因为我们每一期的生命,都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依止生命的流转而引生出来。所以消灭生死的痛苦,在佛法的修学当中,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个生死流转的痛苦,是由因缘而生起的,既然我们想要消灭它,你要知道它生起的因缘,你才能够知道如何的来消灭。马鸣菩萨在本论当中讲到一心、二门、三大。
什么叫做一心呢?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又流到未来,这整个生命的相续,主要是我们内心的相续。从一心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观察生命呢?马鸣菩萨提出二个法门来观察:第一个是生灭门,第二个是真如门。所谓的生灭门就是我们无量劫所造的业力,这个业力它有熏习我们这一念心的作用,这个业力熏习我们这一念心,就会创造出很多很多的果报。假设是善业的熏习,就创造安乐的果报;假设是罪业的熏习,就出现痛苦的果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个体生命。在三界当中,我们会由业力而创造一个色心诸法。比如说你是一个女人,你就有女人的外相、女人的思想;你来生是一个天人,你就有天人的外相、天人的思想;或者你是一只蚂蚁,你有蚂蚁的外相、有蚂蚁的思想。既然它是由业力所熏习,而我们的业力是不断的变化,所以生命的果报体也就不断的变化,这叫做生灭门,它随着你业力的释放而不断地改变。我们凡夫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在这个生灭门(个体生命)当中,产生自我的执取思想,认为我们这一念的思想是由业力所生,认为这个思想是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叫做「我」。捏造出一个自我以后,从今以后我们跟整个法界产生了对立,就是在这个平等不二的法界当中,产生了一个我相、人相的对立。人跟人之间开始对立以后,就会产生业力,所以无明缘行。为什么世间上会产生业力?就是因为有个体的对立。为什么佛跟佛之间不造业呢?因为佛跟佛之间内心是平等的,他不造业力,也不造罪、也不造善。我们有个体生命以后,就产生了无明缘行,产生业力,使令我们这个个体生命,没有止尽的相续下去。
所以生死流转的根源,简单地说就是我相的执取──所谓的我执。这应该怎么办呢?本论当中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从今以后不再心随妄转,不再跟着你的感觉去活动。不能跟着感觉走,内心当中跟着谁走呢?就依止大乘,依止体、相、用三大的大乘。我们经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谓的体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谓的相大;「何期自性,能生妙法」,用大。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从一种狭隘的自我意识当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而趣向于真如门,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本论的「大乘」,就是我们的修学宗要,等于是在标题当中,就先标出我们的修学宗要就是大乘法门,这当中包括体相用三大的修学。
大乘法的修学次第,最主要的就是先生起信心,对大乘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所以在讲完法体以后,就正式说明如何的来修学。在大乘的修学当中,先说明这个「信」,我们看《讲义》:
信者,于诸善心所最为上首。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这个「信」在所有「善」良的「心」所当中是「最为上首」,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在唯识学上,我们一个人造善法有二种的差别:一种是决定性的善法,就是一种增长业,它有强大招感果报的力量;第二种的善法是不决定的,它没有招感果报的功能,没有强大功能:这当中的差别就是看信解。就是说你今天造一个善业,假设你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你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刀下的众生,一时生起恻隐之心而行放生,但是你对于放生所成就的功德完全不生信解,这样的善法是不决定的,这个善法对我们的生命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离苦得乐的作用。假设我们今天做一个善法,你去拜佛,你在拜佛的时候,你深信佛陀有救拔你的力量,他是你的归依处,每一拜佛都依止你归依的心,透过你对佛法的熏习产生坚定的信解,你每一拜佛都是一个强大的业力。就是依止信解所造的善法,这个善法叫做增长业,它有强大招感安乐果报的力量。所以在所有的善法当中,你一定要跟「信」相应,这个善法才能够变成有力量,所以它是一切强大善法的根源。
那什么是信的内涵呢?「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个信的安立有三种差别:第一个是针对这个法的「实」,这个「实」是一个存在性,你对于这个法的存在性能够产生一个「忍」,忍可随顺,你相信这个法是存在的,它不是天方夜谭,它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东西。第二个「德」,这个法有一种功能德用,这功能德用指的是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能德用,你对所产生的功德,生起一个「乐」,好乐修学。第三个「能」,你相信这件情你有能力成就,所以产生「欲」,有一种想要成就的希望。当你对一个法的存在性、功德性、成就性,产生随顺、好乐、希望的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清净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信心。这个信心在内心当中产生以后,就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所灭的恶是怀疑「不信」,所生的善是精进。你有信心,你就产生希望,有希望就会推动你的行动。净土宗常说信、愿、行,其实所有的法都是信愿行,不管杂染法、不管清净法。就是说一个坚定有力量的业力,不管是善业或者罪业,在唯识学上说都要依止希望、欲乐。这个希望是哪里来呢?就是你相信,你相信这个法对你来说会离苦得乐,所以你一定是先由信心而产生希望,由希望才产生这个行动,所以说这个「信」它是所有功德的根源。所以我们要经常产生功德相,就应该要把它的根源先确定下来。广泛的来说,信心是涵盖所有的染净诸法;但是本论当中的信,它的所观境是针对大乘的功德。大乘功德要生起一个信心,本论当中提出有四个法要产生信心,才能够建立大乘的功德,我们先简单的说明一下。
一、信根本─乐念真如法故。
这个「根本」就是我们整个修学大乘佛法功德的根本。什么叫做根本呢?就是你内心当中好「乐」去忆「念」这个清净的「真如」。我们平常的心情,假设你不研究大乘佛法,你也会修学善法。一贯道、基督教徒他们也修习善法,但是这样的一个修学善法,从佛法角度来说,因为没有依止根本,也就是他修学善法的时候,内心所依止的是自我意识──「我修学善法,你不能修学善法」这种我相的执取,就使令他所修的善法不能产生一个「乘」,不能达到彼岸的解脱功德。这个善法在他的生命当中,能够产生一时安乐的果报,就是在他的阿赖耶识当中多了一点善业,在生命当中给他一些快乐的美梦,如此而已。至于他内心当中的颠倒完全不能消灭,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依止根本,所以这个根本是非常重要。就是你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依止的是虚妄的妄想,所有的善法都变成妄想。你内心当中依止一个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善法就变成一个清净的波罗蜜,所以这个根本非常重要。你内心当中经常能够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心中我相的执取消灭以后,就安住在清净的空性,依止这样的心性来自利、利他,这个就是所谓的「信根本」,这个「信」就是好乐随顺,这是大乘功德的一个内因力。当然有内因力,就应该有外缘力,佛、法、僧三宝就是外缘力。
二、信佛─信佛具无边功德,常乐礼敬供养;闻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
我们除了相信这一念心是清净的,是具足无量的德能值得我们去开发;我们外在的因缘当中,也要相「信佛」。这个地方的「佛」指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主要是讲「应化身」。「佛」陀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他有救拔我们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要「礼」拜、恭「敬」、「供养」、归依,乃至听「闻」佛陀的开导,如法的「修」学,成就「一切」种「智」。这个地方的佛,在《华严经》上说:佛陀有说法之恩。佛陀救拔众生有二个方法:第一个是显神通,显神通能够使令我们生起信心;但真正的救拔是「说法」,说法使令我们明白道理,明白宇宙人生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怎么样做会产生痛苦、怎么样做会产生安乐。你应该对整个生命的相貌,产生正确而不颠倒的理解。这些法是谁告诉我们的呢?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对佛陀要有归依的心情,因为他演说真理。再看第「三、信法」,在修大乘佛法当中的第三个归依是归依法。
三、信法─信法有大利益,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
这个法广泛地说有六波罗蜜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过这个地方的「法」主要是讲般若。《华严经》上说:「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有消灭愚痴、开启智慧之恩。
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当中讲到一个公案:在明末的时候有一个老居士,年轻的时候就学佛了。学佛以后,除了自己用功以外,他非常的护持三宝,经常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修习福业,护持三宝五十年,后来在一次生病当中往生了。往生以后,因为他是一个积善之人,所以阎罗王对他非常的尊重,就问这个老居士说:「仁者啊,你来生想要投胎做什么?想到哪一个地方去呢?」这老居士说:「我来生想要做一个出家…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