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卷

  第叁卷

  《大乘起信論》,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頁。

  這一科是「解釋標題」,分成二科。第一科是「別釋」,把標題分成叁段來各別解釋。前面一段是講到「大乘」。「大乘」這二個字,是本論主要修學的法門。馬鳴菩薩在造論的因緣當中講到:他之所以要造作本論,主要是要使令一切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什麼叫做痛苦呢?比如說我們今天沒有飯吃,這個也是痛苦;或者是沒有衣服可以穿,感到寒冷,這個也是痛苦:但這種都是暫時的痛苦。佛法所說的痛苦,是指生死流轉的痛苦,因爲我們每一期的生命,都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痛苦,所以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依止生命的流轉而引生出來。所以消滅生死的痛苦,在佛法的修學當中,就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個生死流轉的痛苦,是由因緣而生起的,既然我們想要消滅它,你要知道它生起的因緣,你才能夠知道如何的來消滅。馬鳴菩薩在本論當中講到一心、二門、叁大。

  什麼叫做一心呢?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就像是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從現在又流到未來,這整個生命的相續,主要是我們內心的相續。從一心當中,我們應該如何來觀察生命呢?馬鳴菩薩提出二個法門來觀察:第一個是生滅門,第二個是真如門。所謂的生滅門就是我們無量劫所造的業力,這個業力它有熏習我們這一念心的作用,這個業力熏習我們這一念心,就會創造出很多很多的果報。假設是善業的熏習,就創造安樂的果報;假設是罪業的熏習,就出現痛苦的果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個體生命。在叁界當中,我們會由業力而創造一個色心諸法。比如說你是一個女人,你就有女人的外相、女人的思想;你來生是一個天人,你就有天人的外相、天人的思想;或者你是一只螞蟻,你有螞蟻的外相、有螞蟻的思想。既然它是由業力所熏習,而我們的業力是不斷的變化,所以生命的果報體也就不斷的變化,這叫做生滅門,它隨著你業力的釋放而不斷地改變。我們凡夫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在這個生滅門(個體生命)當中,産生自我的執取思想,認爲我們這一念的思想是由業力所生,認爲這個思想是有真實不變的自體,叫做「我」。捏造出一個自我以後,從今以後我們跟整個法界産生了對立,就是在這個平等不二的法界當中,産生了一個我相、人相的對立。人跟人之間開始對立以後,就會産生業力,所以無明緣行。爲什麼世間上會産生業力?就是因爲有個體的對立。爲什麼佛跟佛之間不造業呢?因爲佛跟佛之間內心是平等的,他不造業力,也不造罪、也不造善。我們有個體生命以後,就産生了無明緣行,産生業力,使令我們這個個體生命,沒有止盡的相續下去。

  所以生死流轉的根源,簡單地說就是我相的執取──所謂的我執。這應該怎麼辦呢?本論當中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從今以後不再心隨妄轉,不再跟著你的感覺去活動。不能跟著感覺走,內心當中跟著誰走呢?就依止大乘,依止體、相、用叁大的大乘。我們經常觀察我們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謂的體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謂的相大;「何期自性,能生妙法」,用大。這樣子我們就能夠從一種狹隘的自我意識當中,慢慢地解脫出來而趣向于真如門,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本論的「大乘」,就是我們的修學宗要,等于是在標題當中,就先標出我們的修學宗要就是大乘法門,這當中包括體相用叁大的修學。

  大乘法的修學次第,最主要的就是先生起信心,對大乘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所以在講完法體以後,就正式說明如何的來修學。在大乘的修學當中,先說明這個「信」,我們看《講義》:

  信者,于諸善心所最爲上首。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這個「信」在所有「善」良的「心」所當中是「最爲上首」,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在唯識學上,我們一個人造善法有二種的差別:一種是決定性的善法,就是一種增長業,它有強大招感果報的力量;第二種的善法是不決定的,它沒有招感果報的功能,沒有強大功能:這當中的差別就是看信解。就是說你今天造一個善業,假設你是一時的恻隱之心,你到了菜市場看到這些刀下的衆生,一時生起恻隱之心而行放生,但是你對于放生所成就的功德完全不生信解,這樣的善法是不決定的,這個善法對我們的生命並不能産生一個強大離苦得樂的作用。假設我們今天做一個善法,你去拜佛,你在拜佛的時候,你深信佛陀有救拔你的力量,他是你的歸依處,每一拜佛都依止你歸依的心,透過你對佛法的熏習産生堅定的信解,你每一拜佛都是一個強大的業力。就是依止信解所造的善法,這個善法叫做增長業,它有強大招感安樂果報的力量。所以在所有的善法當中,你一定要跟「信」相應,這個善法才能夠變成有力量,所以它是一切強大善法的根源。

  那什麼是信的內涵呢?「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這個信的安立有叁種差別:第一個是針對這個法的「實」,這個「實」是一個存在性,你對于這個法的存在性能夠産生一個「忍」,忍可隨順,你相信這個法是存在的,它不是天方夜譚,它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東西。第二個「德」,這個法有一種功能德用,這功能德用指的是滅惡生善、離苦得樂的功能德用,你對所産生的功德,生起一個「樂」,好樂修學。第叁個「能」,你相信這件情你有能力成就,所以産生「欲」,有一種想要成就的希望。當你對一個法的存在性、功德性、成就性,産生隨順、好樂、希望的時候,內心當中是非常清淨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信心。這個信心在內心當中産生以後,就能夠産生滅惡生善的功能,所滅的惡是懷疑「不信」,所生的善是精進。你有信心,你就産生希望,有希望就會推動你的行動。淨土宗常說信、願、行,其實所有的法都是信願行,不管雜染法、不管清淨法。就是說一個堅定有力量的業力,不管是善業或者罪業,在唯識學上說都要依止希望、欲樂。這個希望是哪裏來呢?就是你相信,你相信這個法對你來說會離苦得樂,所以你一定是先由信心而産生希望,由希望才産生這個行動,所以說這個「信」它是所有功德的根源。所以我們要經常産生功德相,就應該要把它的根源先確定下來。廣泛的來說,信心是涵蓋所有的染淨諸法;但是本論當中的信,它的所觀境是針對大乘的功德。大乘功德要生起一個信心,本論當中提出有四個法要産生信心,才能夠建立大乘的功德,我們先簡單的說明一下。

  一、信根本─樂念真如法故。

  這個「根本」就是我們整個修學大乘佛法功德的根本。什麼叫做根本呢?就是你內心當中好「樂」去憶「念」這個清淨的「真如」。我們平常的心情,假設你不研究大乘佛法,你也會修學善法。一貫道、基督教徒他們也修習善法,但是這樣的一個修學善法,從佛法角度來說,因爲沒有依止根本,也就是他修學善法的時候,內心所依止的是自我意識──「我修學善法,你不能修學善法」這種我相的執取,就使令他所修的善法不能産生一個「乘」,不能達到彼岸的解脫功德。這個善法在他的生命當中,能夠産生一時安樂的果報,就是在他的阿賴耶識當中多了一點善業,在生命當中給他一些快樂的美夢,如此而已。至于他內心當中的顛倒完全不能消滅,因爲他內心當中沒有依止根本,所以這個根本是非常重要。就是你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你依止的是虛妄的妄想,所有的善法都變成妄想。你內心當中依止一個我空、法空的真如,這個善法就變成一個清淨的波羅蜜,所以這個根本非常重要。你內心當中經常能夠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把心中我相的執取消滅以後,就安住在清淨的空性,依止這樣的心性來自利、利他,這個就是所謂的「信根本」,這個「信」就是好樂隨順,這是大乘功德的一個內因力。當然有內因力,就應該有外緣力,佛、法、僧叁寶就是外緣力。

  二、信佛─信佛具無邊功德,常樂禮敬供養;聞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

  我們除了相信這一念心是清淨的,是具足無量的德能值得我們去開發;我們外在的因緣當中,也要相「信佛」。這個地方的「佛」指的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主要是講「應化身」。「佛」陀有無量「無邊」的神通叁昧,他有救拔我們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要「禮」拜、恭「敬」、「供養」、歸依,乃至聽「聞」佛陀的開導,如法的「修」學,成就「一切」種「智」。這個地方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佛陀有說法之恩。佛陀救拔衆生有二個方法:第一個是顯神通,顯神通能夠使令我們生起信心;但真正的救拔是「說法」,說法使令我們明白道理,明白宇宙人生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怎麼樣做會産生痛苦、怎麼樣做會産生安樂。你應該對整個生命的相貌,産生正確而不顛倒的理解。這些法是誰告訴我們的呢?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對佛陀要有歸依的心情,因爲他演說真理。再看第「叁、信法」,在修大乘佛法當中的第叁個歸依是歸依法。

  叁、信法─信法有大利益,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

  這個法廣泛地說有六波羅蜜的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不過這個地方的「法」主要是講般若。《華嚴經》上說:「佛有說法之恩,法有開慧之恩。」有消滅愚癡、開啓智慧之恩。

  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當中講到一個公案:在明末的時候有一個老居士,年輕的時候就學佛了。學佛以後,除了自己用功以外,他非常的護持叁寶,經常在叁寶的境界裏面修習福業,護持叁寶五十年,後來在一次生病當中往生了。往生以後,因爲他是一個積善之人,所以閻羅王對他非常的尊重,就問這個老居士說:「仁者啊,你來生想要投胎做什麼?想到哪一個地方去呢?」這老居士說:「我來生想要做一個出家…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