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裏接受完供養之後,優婆夷就端了一個矮凳(小床),就坐在那裏打坐。局面一擺就很清楚了,現在應該是你老比丘進行法供養的時候了,老比丘一看她閉上眼睛在那裏打坐,他想我也不會講,趁她閉眼的時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
優婆夷是很恭敬地在那等聽法,她就在內心思惟:身無常、心無常。這思惟,一下子證到初果了。她就很歡喜,以爲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是這位老比丘師父的恩德。所以她就來找這位老比丘要報恩。老比丘一看優婆夷來找他,他就到處躲,覺得“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來找我的麻煩”。那優婆夷就到處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後沒有辦法,只得跟她見面。見面之後優婆夷就向他頂禮,五體投地地頂禮說:師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于你跟我講法,我得到什麼利益。老比丘一聽,真的他生起慚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證到了初果,自己出家這麼多年,什麼都沒有,沒有消息。所以他由這個大慚愧心生起大精進心,精進修行,叁個月以後,他也證到了初果。
所以你看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個人的恭敬心有絕對的關系。
有時候我們講法的法師也有這種感覺,到什麼地方講得怎麼樣,實際上不決定于我們自己,而決定于聽衆。聽衆的至誠心恭敬心好一點,那講得就會好一點,聽衆散慢一點,恭敬心弱一點,那講得就會差一點。
所以這個法師不是客觀的法師,實際上這個講法的法師是你們心裏面變現出來的法師。你以恭敬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正法;你以邪的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邪法;你以淺薄的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淺法,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實施恭敬一法。
佛法又是法法圓通的。在具體情況下,他不是呆板的,不是機械的,不是僵化的。佛法的原則,我們世間都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佛法講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你沒有方便智是度不了衆生的,這個方便就是因時、因地、因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這就叫圓通。
外道只知道執著于一個僵化的道理,不知道變通。然而世間很多人都喜歡信那些外道相似法的說法,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確理念,所以就導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是靈活的,透過這段開示,使我們由事相提升到一種方法論上,不僅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則和理念,而且掌握了度化衆生的種種善巧方便。
第十條原則:勸念聖號,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馑、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這一段講勸念觀音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叁聖的二大脅侍之一,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慈悲。
這位菩薩,他的由本垂迹是不可思議的,按有關經典記載,他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他的慈悲誓願有一點表達他慈悲的,就是尋聲救苦。
《楞嚴經》觀音菩薩的圓通章,他的這個入流亡所,斷六結、證叁空,就契入到這種耳根圓通。
耳根圓通的表現,就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證到心佛衆生等無差別的心體。由于他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所以在觀世音菩薩的天冠上,就有一尊立佛(站立的佛像),這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的表達。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就在觀世音菩薩的圓光身光裏面,有著六道苦難的衆生,都在觀音菩薩的心光身光裏面,所以一切苦難的衆生都在觀音菩薩的心內。
苦難的衆生在呼喊救命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能觀照到世間呼救的音聲,給予救度。叁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不僅可以示現正報的身,還能示現依報的身。草原、橋梁、大山,這些都能夠變現出來以救度衆生。
我們知道了觀音菩薩這樣的神通廣大(十四種無畏、無作妙力,叁十二應),具大慈悲,又有大威神願力,千手千眼,所以我們要投靠他。
現在自然災害是愈來愈多了——近幾年發生的像海嘯、像飓風,現在最高都能達到十七級,曠世未聞的級別了;沙塵暴,持續的高溫、幹旱;碰到戰爭的時候;碰到水災火災的時候;碰到蝗蟲遍布的時候;碰到瘟疫各種傳染病風行的時候;碰見水澇的時候;這些都是自然災害。還有賊匪,各種江洋大盜、土匪,要搶劫你的時候;冤家債主要殺你的時候;惡獸要追趕你的時候;毒蛇要吞噬你的時候;惡鬼來找我們麻煩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來蠱惑我們的時候;以及宿世的怨業病;被小人陷害等等。這個“等”就包含人生當中種種的憂患困苦,碰到這些,靠自己的力量是難以解決問題的。
所以,要發出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爲什麼要發這個心呢?
當我們碰到這些苦難的境況時,不要怨天尤人,了知一切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感。宿世和今生的惡業,這些都是我們的罪過所導致的,所以我們要解決這些苦難,首先從根源上就要有一個發心,要形成一個新的善的業力,以改過遷善。
要把這個自利利人的心發出來,發出來之後就至誠懇切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念不間斷,這樣也就感應了,觀世音菩薩早已成就了十二種大悲願力,叁十二應,種種神通妙用,都已經成就了,只要一感通,馬上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威神就能兌現出來,就能蒙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護佑,來解決一切苦厄。
這都是有經典的依據的。《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些經典大家都可以去看。
但是如果自己仍然存著一顆不善的心,你心沒有改變,雖能稱念觀音名號,但這只不過是種下了未來的善根,現世不能得到感應。所以這裏面感應的道理是非常深奧奇妙的,裏面包含著甚深的義理,絕對不是迷信。
這要用心來感心,不是說你還是一個躁妄的罪惡的心就能感通得了的。
就好像五逆十惡的人求往生,他也當下要轉變,要有信願持名的心,才能感通彌陀願力。如果他對阿彌陀佛願力根本就不相信,還是用五逆十惡的心在那裏頑固地堅守,那也是不能往生的。
爲什麼呢?
由于觀世音菩薩只成就人的善念,絕對不能成就人的惡念,如果他成就人的惡念,那就不是佛菩薩了。那既然成就人的善念,我們就要把善念發出來,改過遷善,這就是善念。
如果你只是聽說念佛菩薩名號具有這樣的好處那樣的好處,而你不把心念轉變過來,總是希望自己惡事的成就,那是絕對不能感應的。
比如你聽說觀世音菩薩有這種廣大靈感,哎呀,這個禮拜正好我策劃要去搶銀行,然後就到觀世音菩薩那裏去求,送點水果香蕉:哎呀,觀世音菩薩,希望你成就我,把銀行的錢搶到手,我搶到了一百萬我就給你五十萬,好不好啊!那你就求呀。如果觀世音菩薩聽到你這話還加持你真的搶成功了,那這個菩薩跟你是同夥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是不會有感應的。
所以不要發諸如此類的顛倒心。這就是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心態一定要轉變過來。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爲者,認真爲之。不能爲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爲之。或見人爲,發歡喜心,出贊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爲,見他人爲,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爲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個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原理,不僅提示我們要改過遷善,同時也在啓示我們:一個念佛行人,在心念和行爲上,最要緊的是“敦倫盡分”。
“敦”,就是行持。“倫”是五倫關系(倫常),君臣、父子、夫婦、朋友、兄弟這五倫關系有一個常道,常就是:做父親的,爲人父止于慈;爲人子止于孝;爲人君止于仁;爲人臣止于忠,它有一些常,就是每個人的身份角色必須奉行的道德職責。
“盡分”就是盡到自己的本分職責。
“閑邪存誠”,對自己的心念,要防止邪心惡念出來,保存我們真誠的心。這都是中國儒家聖人給我們最好的啓示,也就是身口意叁業都靠向善的一面,這樣就會成就一位聖德君子。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是佛教戒律的精神,一切惡的行爲不要去做。那麼儒家的闡釋就是“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非禮勿動、非禮勿言,來實行自己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一切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有利于衆生的事情你都要去做,這就是儒家以仁道爲己任的一種精神。“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也是衆善奉行的一種弘毅精神。
這是印祖常常說的四句話,是對我們行爲的一種規範,然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這些話都很直白,但是很有真理性,實際上就很難做得到,但做到了就了不起。
你要“存好心”,不要存壞心。
“存好心”就是時時刻刻存利益衆生的心,舍己利人的心,奉獻自己的心,只要衆生快樂就是我的快樂的心。看到衆生受苦自己不忍之心,就是恻隱之心,慈讓之心,羞惡之心,仁愛之心,這是“存好心”。
“說好話”,你的話都是心裏的狀態,你要說衆生喜歡的話,贊歎的話,利益他人的話,利益佛法的話。如果這些不能得利益的話,你就不要去說。
“行好事”,對那些你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得到的好事,你就認認真真地去做,包括一些慈善事業,修橋補路,濟養貧困等事情,這些你有能力你就做。
如果你沒有能力,自己的吃飯都成問題,那你也要發這個善心,你就勸那些有能…
《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