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8

  ..續本文上一頁、答槟城李心勖居士十則

  

   金剛經中的問題

   問一:金剛經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六祖雲:「清淨佛土,無形無像,何物而能莊嚴耶?惟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事理」。維摩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可見佛土莊嚴與否,乃在於心,即此娑婆惡濁世界,在佛心目中,亦是莊嚴無比。爲什 在阿彌陀經中,佛又說西方有世界名極樂,被國土有七重欄 ,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答一:佛說經法,有遮表二門,乃隨機施教,各有理趣不同使然。遮是空,否定也;表是有,肯定也。衆生執有,佛乃說空,以蕩其執;若是滯空,佛又說有而破其迷;其實諸法之真性,本非空有,亦即空有之中道不二法門也。今彌陀經是從表門立說,故四寶莊嚴,肯定其有;金剛、維摩、六祖是從遮門立說,故「即非莊嚴」,「無形無像」,「心淨土淨」,否定其有。機宜各別,說有不同,理無二致,會之可通。若以現代學術眼光視之,佛陀此種說法,亦甚合辯證法中正反合之邏輯:阿彌陀經說淨土實有,正也;六祖說淨土無形無像,反也;金剛經說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合也。若信辯證法不誤,凡事物之生長成立必經正反合叁段過程,則辯證法不自今日始有,遠在二千五百年前,我佛智慧已發明之矣。人能執破見舍,惑盡情空,即到「心淨佛土淨」之境界,濁惡娑婆,即見淨土,極樂固不限在於西方,即如所說:「可見佛土 莊嚴與否,乃在於心」是也。攝論雲:「清淨佛國土,由佛見清淨」,亦是此理。

   問二:在地藏經裏有一段文說,佛說法時,一切天衆龍衆鬼神等衆,悉來集會。又說海神……苗稼神、晝神、空神、飲食神等皆來集會。據勖所知,所謂龍者,乃抽象名詞,古帝王乃用之以表超人之威嚴耳,並非真有其物者,何以經中有龍衆?六祖系在唐朝示現於世者,壇經中亦有六祖降龍之記載,爲什麼曆史上並無龍存在的紀錄?曆史上所說上古時代的恐龍,勖認爲並非經上的神龍,因恐龍乃已絕迹之爬蟲類動物也。又據勖所聽到者,海有海神焉,地有地神焉,未聽到晝有晝神,空有空神,是否每一樣物質皆有神呢?

   答二:佛經說龍有四種,即海龍、陸龍、空龍、天龍。你所說的恐龍,或劍龍等,當屬陸龍之類,雖屬爬蟲動物,今已絕迹,但亦不能因曆史上無紀錄,便加否認;或龍乃古帝王用以表示超人之威儀,並非真有其物。蓋吾人五官之所見,到底極有限量,對於未知未見之事物,豈可便斷其無。又宗教上的事情,亦有非普通學者用曆史眼光所看得到的,很多很多。如六祖所降之龍,及 佛經中之龍衆,當屬海龍、空龍、天龍之類。如十善業道經中佛爲娑竭龍王說法,此爲海龍,能有力量化爲龍神,請佛說法。法華經序品亦說有八龍王,統領龍衆。此龍衆,即佛經稱爲八部護法之一,連同其他天人等七部,均非常人眼力所能看到,蓋各有業障報障所障隔,難以見到異類衆生,若得天眼慧眼或五通之力,便可見到,佛經言之甚詳。晝神空神,乃統指白天巡行及空中巡行之 神,既知有海神地神,則有晝神空神乃至夜神,亦無足異。佛經說有許多神, 但亦非每一物質皆有一神,所以說有多神,因佛說凡夫衆生可分六類,叫做「 六道輪回」,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神乃包括在鬼神一道,其地位比人道還要低,人是不必皈依神的,故佛教雖說多神,但非多神教,不以 神爲皈依對象故也。

   問叁:金剛經第四分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在吾師講義中謂「六塵者,可攝一切諸法,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者,即不貪著 諸法而行布施也」;但在獅子吼月刊普行大德對此文句的注解,曾舉例加以說 明:一、不住色布施──眼根本空,無色可住,布施不分皮膚黑白;二、不住聲布施──耳根本空,無聲可住,只管布施,不聞毀譽;叁、不住香布施── 鼻根本空,無香可住,我與衆生息息相關,無氣不投;四、不住味布施──舌根本空,無味可住,隨順給養,不別勝劣而起愛情;五、不住觸布施──身根本空,無觸可住,外物之來,如箭穿空,不爲所動;六、不住法布施──意根本空,無法可住,如雁過寒潭,影亦隨逝。所謂「布施」,勖認爲是「施舍」之意,而大德對「不住香」的注解是「息息相關,氣無不投」,這那裏是不住 香布施呢?不住味的注解,是「隨順給養,不別勝劣」,這是「受施」,更不是布施呀?其余不住觸法之注解,亦不大符合經意,懇爲舉例說明:什麼是不住香味觸法布施?怎樣的布施,才是不住香味觸法布施?

   答叁:此文意在言布施有財、法、無畏叁施,可攝六度;而六度以布施爲首,以般若爲尊爲導,若無般若,其他五度皆成有漏善法,不爲無漏之因。須由無相般若的大智,了知「叁輪體空」,能施、所施、施物叁者皆不可得,即 是不住於相布施。經文上句是「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此「於法」、 即於諸法。諸法不出六塵,故出六塵,即爲舉例,如能了知布施的人應不爲自 己貪得好色、好香、好味、好觸、好意樂而布施。其義已明,何須更舉多例? 舉例舉得好,於義更明,自然更好;若舉得牽強,反滋附會,不無添足之嫌矣 。此經所宗,無相無住,重在意會,不在言傳,居士如能多做如理思惟,如理 作意工夫,有朝豁達貫通,反視文字語言,皆成多余的葛藤矣。

   問四:經第七分,如來對執空說有,對執有說空,所以如來說法,實在無定法可說;但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如來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固知說無可說,證無可證,也是得無所得,如來恐有未懂,故設問道:「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爲什麼須菩提不答「如來無所得」,而答「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勖知道須菩提的意思是說連名字都沒有,那裏還有所得呢?但是經上卻用「無有定法」四字而表「無法」的意思,這種解釋,勖認爲不大合於邏輯,如果須菩提的答意,是「如來對衆生所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像佛說法一樣沒有定法的,」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有很多種的嗎?

   答四:此分經文乃解釋般若既然無相,雲何有得有說之懷疑。因得般若智證無相時,法與非法皆舍,即不合有得有說;而何故佛以正覺智於諸法有所說?既有所說,怎樣無得呢?佛知其疑,故即問道:「你覺得我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得嗎?我有法可說嗎?」須菩提答得很妙,無有定法名爲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這「無有定法」裏面包括的意思是如有菩提可得,有法可說, 則墮於有,未出凡情;若道無得無說,則墮於空,又落聖解。所以用「無有定法」四字來答:不但表「無法」,亦表「無非法」;若直答「如來無所得」, 無所得即落無法的聖解了。況如來圓證阿耨菩提,住自受用叁昧,如如智契如如理,離言絕思,無得無說;若以大悲利物令他受用,則有菩提可取,有法可說,然未度則取,已度則舍,實無定法。須菩提已妙悟此義,故以「無有定法 」爲答,此乃從上文如來說法如筏喻者而來,如菡蓋相合,答在問處,極爲圓妙,決非如你所說答「無所得」叁字那簡單。故此答法,並無什麼「不大合 邏輯」,亦不如你所想的阿耨菩提有很多種。經文簡約,宜以理會,不好滯文,自生障礙──所知障也。

   問五:經十二分「若尊重弟子」,是否指經典所在之處,尊重佛經,若尊重佛之弟子?

   答五:般若之法,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此言在處處貴也。「經典所在」 指法寶,「即爲有佛」指佛寶,「若尊重弟子」指僧衆。如文殊、舍利弗、須 菩提等上首弟子,皆爲僧寶之可尊重者也。

   問六:經第十四分有「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爲什麼只說不應住色布施?而不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是否這裏的色統攝六根所對六塵之一切諸色?這裏的「色」是否與心經上所說「色不異空」的色有同等意義?

   答六:此處舉一色塵,類推其他聲等五塵。舉一布施,亦攝持戒等五度。以色爲六塵之首,布施爲六度之首,舉一以概余也。此色法與「色不異空」的 色法意義相等,同指有質礙、能變壞之色法,非名色財食睡的色欲之色也。

   問七:經十七分有「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如來爲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爲的就是引導衆生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心, 要衆生自修自行自證自度,非佛所能度者,爲什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沒有法可發呢?抑是沒有辦法可發呢?

   答七:金剛經以無相爲體,無住爲用,全仗般若空慧,掃蕩執情;如能識取綱宗,便知了無實法。古人喻般若智如一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觸,觸之便焦頭爛額,甚或喪身(法身)失命(慧命)。在你心裏覺得有一實法可以發心,有一實法可以修行,此世間有相有漏法非般若無相無漏法也。如來證此無相無漏法,故能建水月道場,作空花佛事,度如夢衆生;衆生會此無相無漏理,自能從如幻之法,修如幻之行,圓滿菩提,仍是歸無所得。如你自覺有法可發心,有法可修行,其心高舉,我執不亡,怎能與畢竟皆空的般若理法相應呢!故 阿耨菩提不是「有法可發」,也不是「沒有辦法可發」,而是你還不明白怎樣才算發啦!

   問八:經第十叁分須菩提說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經二十六分又說如是如是,意思是說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經過佛再問轉輪聖王後,複答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有位大德的注解說,須菩提是答錯了。我認爲須菩提系當機啓佛說法者,又是解空第一者,絕不是答錯的,這是否「見」和「觀」有所分別呢?

   答八:十叁分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否,須菩提已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蓋已知依報空、正報亦空…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