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

  淨土百問

  目錄

  

  一、初機入門

  

  (1)初學淨土者,應如何下手修學,方得真實利益?

  (2)對于一個初學者,我應該上哪一類課程才能夠多了解佛法?而能應用在生活上呢?如果上課時感覺很困,這是不是表示我與佛法暫時還沒有緣分?

  (3)淨業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嗎?

  (4)弟子是學前班老師,如何對孩子進行佛學教育,而且讓不信佛的家長不誤解爲對其孩子進行宗教意識灌輸?

  (5)弟子一接觸到淨土法門,就歡喜信受,並想方設法介紹給不曾接觸佛法的家屬,但家人對于弟子送的講經書籍和光碟不感興趣,不是拒絕收看,就是說沒時間看。弟子應該怎樣做呢?

  (6)佛作爲衆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種物質存在,還是一種理念?

  (7)面對五欲六塵的幹擾和誘惑,念佛同修應從哪些方面痛下功夫方有自在分?

  (8)皈依佛教後,道教禮拜可以嗎?

  (9)怎麼憶佛?

  (10)如何放下多年來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11)我們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時播放念佛機、VCD,開播比如《地藏經》的錄像,這樣的動機是爲度家人、度無形衆生,這樣可以嗎?

  (12)怎樣做到凡事隨緣,隨遇而安?

  (13)面對這缤紛的世界,如何保持內心清淨?

  (14)我感覺學佛和做人處事貴在“真誠”二字,可是怎樣才能算“真誠”呢?

  (15)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心理都很空虛,尤其是大學生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樣解決?

  (16)對于一些公衆,被一些義工半推半就去給慈善團體捐款,使他們起煩惱,甚至反感,義工們無形中是否在造惡業?

  (17)學佛人如果都想依教奉行,把念佛排在第一位而無暇參與義工所從事的各項慈善活動,我們應該如何在工作之余,妥善處理好做義工與念佛修行的關系?做義工是不是只在修福報,沒有功德?

  (18)在誦經時,讀錯讀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19)有些人說修學佛法,沒有傳承不能成就,請問修學淨土是否也需傳承?如何成就?

  (20)我的佛堂供有西方叁聖像外,還有藥師佛和地藏菩薩等,早晚簡課,只拜西方叁聖和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叁世常住叁寶和清淨大海衆菩薩,不再另拜藥師佛和地藏菩薩可以嗎?

  (21)淨業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因果?如何對治這一煩惱?

  (22)您能否從佛教的角度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就如何淨化心靈,克製物欲、私欲,排解各類煩惱,提出幾點建議?

  (23)有某法師說,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您如何理解?

  (24)今生有幸聞到佛正法,遇善知識,發大菩提心,依法修行,信念堅定。我想生生世世都能聞佛正法,遇善知識,不忘失菩提心。怎樣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墮落,是否要證菩薩果位?

  (25)六道輪回、因果觀念是道德建設的必要前提,那麼這僅僅是理論假設呢,還是真有其事?聖人爲什麼要以神道設教呢?

  (26)《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二十難中有富貴學道難。佛本身是大富貴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爲什麼這樣說呢?

  (27)我皈依佛法已經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黴透了,常想這是逆增上緣,可是我的處境常讓我對念佛感到灰心,請開示。

  (28)請介紹一下印祖往生後淨宗的傳承與發展。

  (29)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場”中的“直心”?

  (30)印祖在一篇文鈔中這樣開示:“倘有余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爲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爲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即透徹亦無實益,況決難透徹乎。”其中一句“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請問法師,這是印祖的方便說,還是只要志誠了教理就會透徹?請慈悲開示。

  (31)我現在誦經與打坐同修,自打坐後我的膽結石病不疼了,請問打坐能治膽結石嗎?

  (32)“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二、般若起信

  

  (1)“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與“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請問法師如何正確理解?

  (2)法師慈悲,我們常聽您講念佛要感應道交,到底怎麼才算是感應上了彌陀的慈悲願力?

  (3)關于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憶佛念佛”的問題。是否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臨終不論什麼情況,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4)我集中思想念阿彌陀佛時,心中有一種空曠、充滿、柔和的感覺,這是不是一瞬間感受到的佛性?

  (5)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我念佛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

  (6)念佛人多是老頭老太太,年輕學佛人往往對禅、密感興趣,對淨土法門漠然,這是什麼原因?

  (7)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不能以通途法門的法理解釋,那麼淨土法門能解釋通途法門嗎?請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8)有關臨終往生有兩種說法,一直困擾著淨業行人。其一說,臨終必須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說,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無須計較臨終是否有正念,決定蒙彌陀願力加持得以往生。這兩種觀點,我們應該如何抉擇?

  (9)《西方合論》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邊地疑城,請問師父邊地疑城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念佛同修會生到邊地疑城?

  (10)近來,有些居士專弘淨土的音像與書籍在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僞,請師父開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11)《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請開示其意義。

  (12)弟子煩惱不斷,意惡重重,甚至還造作身、口、意罪業,這種情況下信願持名能夠往生嗎?帶業往生是否只帶舊業不帶新業?

  (13)淨土宗學人常見這麼一句話,《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說:《大集經》沒有此說,這是以訛傳訛。弟子沒有余力去通看全部《大集經》,所以特此請教如何看待?

  (14)如何正確理解和實踐“信願行”?只要有了信願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嗎?

  (15)弟子念佛一年多了,總感覺煩惱越念越多,請開示如何對治?

  (16)“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自己一念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萬億佛土之遙的淨土,弟子甚感困惑,請法師慈悲開示。

  (17)有人預知時至要往生,叫來佛友助念,但幾次都沒走,是不是這裏面有偏差呢?

  (18)我學淨土法門,也念佛。我覺得如果阿彌陀佛能經常示現讓人看到,人們對淨土的信心會增強的;念佛過程中阿彌陀佛能經常鼓勵,那念佛也一定會更加精進的;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爲什麼不這麼做,而讓人難以生起信心呢?

  (19)本來念佛應該越念越清淨,爲什麼越念越覺得雜念紛飛?

  (20)東林寺爲何確立淨土五經一論的聖言量和中國淨土宗祖師的著作爲兩大參照系?

  (21)《無量壽經》中所講的邊地疑城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22)怎樣理解感應道交?

  (23)何爲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見地、修證、行願是修行整個過程,如何處理叁者的關系?

  (24)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5)請開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的經義。

  (26)一些講法者在講法的時候,特別強調冤親債主的問題,認爲如果沒有解決好與冤親債主的關系,那麼在臨命終時就會受到冤親債主的障礙而無法往生。請對此問題慈悲開示。

  (27)善導大師的弘願門是怎麼回事?

  

  叁、實修笃行

  

  (1)我沒有皈依,但我這十幾年來,每天只要在家,一般第一件事就是點上叁根香,但就是很懶,有時侯一覺睡到下午,燒香沒有固定時間,請問這樣是否不好?

  (2)念佛法門下手易而得效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持名念佛確實是修持淨土法門的一種非常便利直捷的方法。那麼,在持名念佛時,念六字洪名和四字佛號有何不同?有哪些持名念佛的方法可以采用呢?

  (3)我素喜研究經教,手不釋卷,津津有味;而于持名念佛,不是昏沈,就是掉舉,這種現象是什麼原因?如何對治?

  (4)我受了五戒修持淨土,現在早晨誦《楞嚴咒》,有的佛友說,這是雜修,但我已在佛前發誓,一天誦《楞嚴咒》一部,請師父開示。

  (5)阿彌陀佛的“阿”字念成“ō”(音“喔”)可不可以呢?另外,打坐念佛時常會嗝氣,或者覺得有股氣堵在胸口,這是怎麼回事呢?

  (6)用計數念佛好還是用清淨心念佛好?

  (7)平時念佛都是散亂心在念,如何才能攝心念佛呢?

  (8)念佛對身心確實能起作用,這如何從理論上解釋呢?

  (9)如何把一句佛號不間斷地念到專注?

  (10)一天至少念多少聲佛號才有效果?有效地去除妄念?

  (11)是否能夠在念佛號之前祈求阿彌陀佛佛光加持,幫助我,驅除心中的貪、瞋、癡?

  (12)專修淨土的人靜坐時,吸阿彌,呼陀佛,還是不管呼吸,只專注在阿彌陀佛聖號上?

  (13)弟子所在的縣,既無寺院又無居士團體,親人去世時,弟子如何助念?臨終如何勸導?在親人耳邊放念佛機可以嗎?

  (14)平時念《阿彌陀經》及佛號,有時幫蓮友臨終助念結緣《地藏經》,這是否與一門深入的原則相抵觸?

  (15)我在生活中,以“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自警,佛號不斷,但就是不能入定,怎樣才可以入定呢?

  (16)古往今來求生淨土的祖師們,對于念佛是否往生的解釋各不相同,但《淨土聖賢錄》中記載他們都得以往生。既然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那修其它法門也回向淨土,不也照樣往生極樂嗎?懇請法師開示專修與雜修的利弊得失。

  (17)有人在百萬佛…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