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號閉關期間,若以決死之心,不吃不睡,求佛接引,是否屬于自殘自體,是否如法?宋瑩珂法師閉門叁日,與東晉覺明妙行菩薩七日不吃不睡如何解釋?
(18)東林寺作爲淨宗第一祖庭,似乎特別強調計數念佛,譬如百萬佛號閉關、“五·一”黃金周佛七、“十·一”黃金周佛七以及每日念佛規定數量,不知有何依據?
(19)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20)“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具體落實在念佛的時候,應該怎樣才能達到這個要求?
(21)淨業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如何對治?
四、破邪顯正
(1)現在有弘揚淨土的行人,說專持一句名號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學習經律論,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業。請問這種說法對嗎?
(2)最近全國各地流行的《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一書(以下簡稱《筆記本》,許多居士奉若至寶,不知此書值得流通修學否?
(3)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上期貴刊的《關于對〈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的幾點看法》,寥寥幾筆,確是句句中的,切中要害。經過指點,很多同修冷靜審視,得以從盲目崇拜中解脫出來。之後,我們不免又有些困惑,作爲佛法初學者,應當以何種標准來抉擇當今教內的各種言論說法呢?
(4)現在有弘揚淨土的人,說專持一句佛號,不用再學習經律論了,也不要持戒了,甚至不要修十善業了,請問這樣對嗎?
(5)有人說彌陀法門是送死的法門,如果修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能往生東方淨土,不是更好嗎?
(6)有人說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年也做不到,是否就不能往生呢?
(7)關于對臺灣某居士若幹種淨土著作的辨析
(8)有人說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後精進修持後還是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因爲成佛一定在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只是修學的地方,成佛不可能在極樂世界。
五、戒如冰雪
(1)弟子沒有受戒前盡量按照五戒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受戒以後感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種心態是不是不好,會影響修學?該以何種態度來持戒更圓融一些呢?
(2)皈依之後在行爲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經》上說:“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阙絕報。”請問這句話如何理解?
(3)我們要怎樣在經濟條件差劣的情況下,下定決心戒賭?
(4)破戒後,有補救的辦法嗎?破戒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忏悔,也得下地獄嗎?
(5)據說蔥蒜有防癌的作用,如果是,淨業行人能否食用?
(6)現在有的法師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並且說現在連出家師父都沒有持戒了,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7)弟子這裏有法師來,可是有師兄卻說是奔他而來的,就請到自己家裏去,自己供養,不給其他師兄機會,這樣是犯戒嗎?
(8)配偶已邪淫有年,怎麼講都不改,請師父開示怎麼辦?
(9)如果由于醫院檢查出了胎兒有畸形,因而犯了墮胎的重罪,丈夫和妻子會有惡報嗎?念《地藏經》能化解重罪嗎?念《地藏經》能的話,如何回向給被墮胎兒的亡靈?若念《地藏經》不能化解的話,應該如何化解?請慈悲開示。
六、敦倫盡分
(1)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孝心?
(2)在家佛弟子如何盡善盡美完成孝道?
(3)修淨業的居士,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認識與實踐上,應持什麼看法、做法?
一、初 機 入 門
(1)問:初學淨土者,應如何下手修學,方得真實利益?
答:初學淨土者,宜以培植堅固信願爲要務。信有事信與理信二種。事相上的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彌陀經》所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淨土不在吾人介爾一念之外(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恒在吾人心中結跏趺坐(自性彌陀)。吾人本具阿彌陀佛性德,托彼名號,顯我自性等等,茲不廣述。願即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要真爲生死發出離心,觀照此娑婆濁世,如火宅,如牢獄,如茅坑,不容一刻的停留。願往生心,萬牛莫挽。事信與理信均是建立在仰信佛言基礎上。佛是具足大悲心者,佛無诳語,佛一切施爲,悉皆饒益我等衆生。是故隨順佛語,依教奉行。具備這種深信切願之心態,憶佛念佛便法爾自然。聲聲佛號,契入彌陀願海;步步經行,趨近極樂故鄉。清涼安樂,慶快生平。這是從淨宗信願核心,單刀直入,獲得法益。此乃屬于般若智慧的範疇。如或未能,便從謹遵淨業叁福入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深信因果,孜孜修福。福德積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轉化爲智慧,所謂福至心靈。有般若智慧,便會厭離叁界之苦,油興欣慕蓮邦之樂。是故,淨宗念佛法門接引衆生,亦有因材施教之善巧,或事入,或理入。然總不離導歸彌陀願海,蒙阿彌陀佛大慈威神之力加持,成辦淨業。從修行功課上,應根據自己的工作生活條件,製定一切實可行的功課。然總以簡潔、一門深入爲主。每日堅持念佛或一萬聲,或二叁萬聲,記入功課冊。以數量求質量,不可自瞞自欺。解門,亦先須一門深入,主要是對淨土五經一論與中國淨宗祖師的著作要熟稔。以此作爲辨別是非邪正的坐標,建立淨宗正信正見。待到淨宗信根深植後,行有余力,可旁涉其他大乘經典,以廣見聞。其次須親近淨土善知識,勉策信行,以古爲師,如是方可獲得真實利益,不致走錯路頭。勉旃勉旃。
(2)問:對于一個初學者,我應該上哪一類課程才能夠多了解佛法?而能應用在生活上呢?如果上課時感覺很困,這是不是表示我與佛法暫時還沒有緣分?
答:初學佛的同修,一接觸到如大海般的佛法,就想博覽遍學,順應這個因緣,各佛教機構亦開辦種種學習班,開設種種課程,這是佛教興盛的表現,吾人宜隨喜贊歎。然選擇哪些佛法課程來修學,卻要自揣根機,審慎抉擇。吾人生斯濁世,慧淺福薄,壽命短促,如欲遍學諸法,恐不堪勝任。宜選擇應機法門,一門深入,庶幾獲得佛法之實益。如仁者真爲生死來修學佛法,便宜選擇淨土念佛往生一法。念佛法門無論是久修還是初學,也無論是上智還是下愚,悉皆能得利益。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利智念佛,不會有下抑之羞憾;下下根人念佛,卻有高攀之榮耀。若念佛者,能與諸上善人如觀音、勢至等聖衆作勝友,是何等地慶幸!是故,初機行人宜對淨土主要經論加以了解。諸如淨土五經一論與中國淨宗祖師的著述,像《印光法師文鈔》、《淨土十要》、《龍舒淨土文》等。通過這些基本典籍的研讀,對淨土法門植下堅固信根後,方可涉獵大乘方等經典。尤其重要的是,要將聖言量與祖師的開示落實在生活行持中。奉行淨業叁福,老實執持名號,或一萬、或叁萬,念佛能開發般若智慧。日常生活隨智慧行,便得自在安樂。以智慧做事,無論是從政、經商、治學、務農,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都能顯發心性深潛之能量,令我們的事業做得更卓越,對人就更慈悲,卑以自牧,謙光可掬,好事與他人,壞事留自己,自可營造出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是佛法提升世法,相得益彰,才是我們學佛真正的利益所在。
至于聽經時感覺發困,是由于昏沈重,宜生至誠恭敬心自愧自責,加以對治。對講法者作醫師想,對所說法作良藥想,對自己作患者想,對佛法作稀有難遭想。攝耳聆聽,自可排遣困乏,安享法味,獲致法益。
(3)問:淨業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嗎?
答:戒定慧又稱叁無漏學,乃一代時教之總綱。戒又叫毗尼、波羅提木叉,戒律針對凡夫衆生的煩惱、習氣所施設戒條。最基本是五戒殺、盜、淫、妄、酒。戒定慧叁者鈎鎖相連,不殺生是仁,不偷盜爲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爲信,不飲酒爲智,是故佛教的五戒相當于儒家的五常。由戒生定,由定開慧。戒如捉煩惱賊,定如縛煩惱賊,慧即殺煩惱賊,叁者缺一不可。就好像叁層樓,戒律是第一層樓,禅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智慧是第叁層樓。是故戒爲基礎,持戒不精嚴,便不可能有禅定,更不可能開顯智慧。是故亟須注重戒定慧叁無漏學,淨業叁福就體現著戒定慧的內涵。目前須謹防兩種誤區:一是說末法衆生是持不了戒的,阿彌陀佛對五逆十惡的罪人都能救,所以我不持戒,也能往生;二是認爲淨業行人持戒不清淨,如果他沒有禅定功夫,就不能往生。這兩種觀點都有偏激。應知淨業行人信願持名,雖然能仰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但是仍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命脈所在,不持戒就不具備佛教徒的資格,尤其是出家人,不持戒就是敗壞佛教的幢相。戒律是佛法的最後所系。持戒能增上往生的品位,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光靠持戒的功夫是難以往生西方淨土的,往生淨土全憑信願,感通佛力,成辦往生淨業。持戒念佛功夫的深淺能決定往生品位的高低,那麼認爲非要持戒清淨和禅定的功夫,才能往生,這表明對奇特殊勝之淨土法門不了解。另,淨業行人須知,信願念佛即含攝戒定慧。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爲戒。若一心念佛,心不攀緣外境,即爲定。若一心念佛,觀照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爲慧。是故至心念佛,萬德齊彰。一法具一切法,妙德難思。願淨業同仁以念佛爲當務之急。
(4)問:弟子是學前班老師,如何對孩子進行佛學教育,而且讓不信佛的家長不誤解爲對其孩子進行宗教意識灌輸?
答:作爲學前班的老師,出于慈悲,應對班上的孩子先進行道德人格教育,灑掃應對,孝悌仁慈,順應孩子純潔的心靈。對他進行仁愛的教育,教他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關愛苦難人群。愛一切生命,包括蒼蠅、蚊子等蜎飛蠕動之類,培植孩子善良的天性,然後可…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