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向他們講些因果故事,注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
其次,培養孩子的審美情操。欣賞甯靜的古樂,朗誦唐詩宋詞,引導孩子讀儒家經典,如《叁字經》、《論語》、《大學》、《中庸》等,讓他們多看些像豐子恺的《護生畫集》之類的善書。這些教育,並無宗教色彩,任何家長都能接受。
視具體情況,向孩子介紹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好處,最好將佛號編成兒歌風格,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家長亦不知不覺受到佛化。
總之,在社會上,作佛學教育,要考慮國情和衆生接受情況,要善巧方便才能有所成效。從儒家教育開始,漸次浸潤佛法精神,變化氣質。素質優良,即可爲家長們所接受、歎服!
(5)問:弟子一接觸到淨土法門,就歡喜信受,並想方設法介紹給不曾接觸佛法的家屬,但家人對于弟子送的講經書籍和光碟不感興趣,不是拒絕收看,就是說沒時間看。弟子應該怎樣做呢?
答:你接觸淨土法門,通過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處,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淨土法門,這個心是良苦的,但要觀察時節因緣,不可輕率而行。一般沒有經過佛教熏習的人,長期以來對宗教都有一種負面的評價,誤會很深,所以你很熱情地送佛書光碟給他,他不感興趣是可想而知的,礙于情面說自己沒有時間看,背地裏還可能議論你怎麼搞宗教迷信呢。所以不可操之過急,要慢慢引導。先讓他從知識角度來了解佛教,不要一上來便信仰修行色彩太濃。因爲他們可能認爲,我接受佛教信仰會不會有許多限製。如果事業進取心沒有了,在這個競爭的時代去學佛,我的飯碗或許都沒有了。他有很多疑惑,當然會以種種理由拒絕。
是故應善巧方便,先以欲勾牽,談學佛對世間的好處,諸如學佛能令內心清淨,智慧開發,身體健康,學佛可讓我們事情做得更好。從這方面去誘導一下,這樣慢慢來。萬一家人的機緣沒有到,也就耐心等待。首先求諸己,你自己要好好如法學佛,奉持淨業叁福,提升精神品格,提高整體素質。家人看到你通過學佛,各方面都變好了,就會對你所學的佛法産生好感,便會産生也想接觸的念頭。如果你學佛後,仍然煩惱重重,做人都沒有做好,家人就不會聽你的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你真誠學佛,並祈阿彌陀佛慈悲加佑,最終會感化家人一起學佛的。
(6)問:佛作爲衆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種物質存在,還是一種理念?
答:佛作爲衆生所信仰的對象,可以說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性理念、信息層,這就涉及到佛的叁身:法身、報身與應化身了。法身無形無相,隨衆生的機緣,佛以無礙智種種神通變化讓有緣衆生産生信心,或者住如夢叁昧在夢中示現佛相,或者有種妙香過來,讓你感覺到佛的真實性。所以我們有沒有智慧,就看我們對佛的存在有沒有信心。
佛是什麼?佛是覺,佛是智慧,吾人自性就具足佛性,具足對法界理和事的智慧把握。通過形態上,我們能夠看到佛像、能夠看到佛經,如果說沒有佛的存在,那叁藏十二部經卷是誰說的呀?誰能說得出來呀?而且說得這麼多呀!你問什麼都能回答你,因爲佛是一切智人。當佛在世的時候,頻婆娑羅王請佛在他的國家結夏安居,頻婆娑羅王爲了每天給佛提供豐厚供養,如奶酪和醍醐之類,就專門找了幾個養奶牛的專家,待做完叁個月的供養,國王就對養牛人說,你們在這裏辛苦供佛叁個月,現在結夏安居就要結束了,還不快去問問佛法呀。這四個養牛的人都說好,他們走在去見佛的中途就商量:大家都說瞿昙是一切智人,我們聽了都覺得很懷疑,他怎麼可能什麼事情都知道呢?瞿昙生活在王宮,對于四韋陀等典籍很了解,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我們也判別不了對錯。于是就想到一個辦法,問其他的問題我們都不專業,我們問自己專業的問題就問養牛的方法。瞿昙是個太子從來沒有養過牛,而我們是祖輩養牛的行家,我們就問我們懂行的問題。他們到了之後就問佛,用什麼方法可以令牛群繁衍得多呀?什麼方法可以令牛長得膘肥體壯呢?佛就跟他們講了可以使牛群繁衍得體壯膘肥的十一種方法,這幾個養牛的人一聽,他們祖輩傳下來的只有其中的四到五種,而佛卻說了十一種,最後覺得佛是一切智人。所以相信佛的存在、相信佛的智慧、慈悲、相信他決定來拯救我們出離苦海,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衆生思想上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突破懷疑,獲得對佛的信心,就得救了。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沒有信心你就沒救了。所以,你要想成爲與佛有緣人,就從相信阿彌陀佛的存在與願力下手。
(7)問:面對五欲六塵的幹擾和誘惑,念佛同修應從哪些方面痛下功夫方有自在分?
答: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與科技爲主幹,大多數人的價值觀是向功利主義傾斜,追求物質感官的享受,放縱貪欲,爲分得較大一塊蛋糕而不擇手段。是故,全球性的道德低落,風尚解體,生態失衡,環境汙染,以及地震、火災、海嘯、瘟疫、戰爭等災禍便接踵而至。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慘烈,吾人當作深度思維。因果報應的法則,在這個時代表現地何等的直白,埋頭舔刀上蜜的人呀,謹防刀割其舌。
而對淨業行人來說,在此濁世,宜從厭離心入手,觀照娑婆穢土,衆苦充滿,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觀照一切有爲法的苦空無常無我,對此世間作火宅想,牢獄想,糞坑想。對極樂淨土作故鄉想,清涼池想,常樂我淨想。以安養刹土之樂,回顧娑婆世界之苦,厭離心自然深切。以娑婆世界的劇苦,遙觀西方淨土之極樂,欣慕心自會懇切。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有此般若正見,就會令吾人在五欲六塵中,獲得一種抵禦的保護層。如鵝鴨披上羽衣入水,不受水的沾染一樣。是故修習念佛法門,般若正觀至爲重要,尤其是在汙染日深的現代,這亦是信願的本質內涵,敬希淨業行人從此痛下功夫。具足厭欣,方能提起彌陀名號如金剛王寶劍,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直透紅塵誘惑之魔網,到達極樂蓮邦。
(8)問:皈依佛教後,道教禮拜可以嗎?
答:皈依了佛教,就意味著確定了精神歸宿與人生價值目標。禀受叁皈依時,吾人就莊重承諾:自皈依佛,就不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就不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就不再皈依外道邪衆。這是我們必須時刻謹記的。確立了這種信仰目標與內涵後,如果作爲居士到了道教等其它宗教場所,出于對那些善神、天尊以及世間聖賢的恭敬,予以禮拜問訊也是可以的。這種禮節上的禮敬與內心的信仰皈依是兩回事。當然,出家僧衆對其他宗教的教主聖賢,問訊合掌恭敬即可。
(9)問:怎麼憶佛?
答:憶是回憶、憶念的意思。這是吾人心識內具的能力。我們見聞覺知某個景物,這個景物便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面儲存了一個信息,比如我們曾經到過天安門廣場,現在作意回想一下,天安門廣場的景象就浮現在腦海裏。憶佛是在一切時一切處憶念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憶念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憶念西方極樂世界的全體光明,憶念六字名號功德。這個憶是我們的內心系念牽挂境緣,不能忘懷他,就好像雞孵蛋,保持這個暖氣,就好像家裏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性命攸關的事情,這時候你在上班工作當中心裏面自然還牽挂著那個事情。所以我們以至誠懇切的心,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要把憶佛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惟此爲大,天天憶想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決定能救度我們,自知當往生,心生大歡喜。遇上種種逆緣,他人非理給自己的誣謗,不可生瞋恨發脾氣,應作念想:我都是要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了,怎麼能跟他去計較呢?如果汙穢貪欲的心上來了,應思惟我都要去淨土蓮華化生了,怎麼還能有貪欲的心呢!看到貴重財物生起盜心時,應思惟我都要去西方淨土,那裏金銀七寶具足,我怎麼能去拿人家裏的東西呢!念佛憶佛能將阿彌陀佛的功德彰顯在吾人身上。身心柔軟,止惡防非,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便能降服貪瞋癡煩惱,香光莊嚴,是故宜常念佛憶佛。
(10)問:如何放下多年來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答:怨恨是一種對不如意的人與事所産生的負面情緒。此時,勿怨天、勿責人。應思惟這些違逆境緣,皆是自己宿世今生業緣所致。若見人歡喜者,得歡喜報;惱害人者,得惱害報,種種皆是本著前世之所爲,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所以要心平氣和,作還債想,可千萬不要積聚怨恨,這是很不吉祥的事情啊!且聚積的怨恨遮蓋著我們的佛性,遮掩著我們智慧的光明哪!這個怨恨一旦像決堤的水沖出來,其力勢足以毀滅對方,同時也毀滅了自己,自他不二嗎。吾人內心如清泠之水,虛明湛潔,一起怨恨,則若投下汙穢之物,當即渾濁水之清泠。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哪。此時,要忍住,作還債想,尤其是念佛人,把一切衆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啊,他曾經作過我父母,我作爲子女要孝順他,孝順都來不及,還怎麼敢怨恨他呀,一定要把這個怨恨放下,以慈悲心對待一切,身心祥和。
有一種婦科怪病,中醫叫“夢與鬼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怨恨心大,全身心被恨氣控製住了,不就是鬼控製住了嗎?如能忏悔、寬恕對方,心地光明磊落,夢中之鬼自然就沒有了。所以,悔恨心也要遣除啊!事情過去了就把他放下,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做夢啊!如夢幻泡影,有什麼可執著的呢?昨晚你做個夢,有老虎在追你啊!恐懼得驚醒過來,原來是假的,虛驚一場,此刻你還有什麼悔恨呢!如果有悔恨的話應該是想,既然是做夢,何不在夢中做個人情,就給老虎吃掉好了,正好做一布施功德,樂得做個人情,樂得做個君子,豈不快哉!
(11)問:我們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時播放念佛機、VCD,開播比如《地藏經》的錄像,這樣的動機是爲度家人、度無形衆生,這樣可以嗎?
答…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