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号闭关期间,若以决死之心,不吃不睡,求佛接引,是否属于自残自体,是否如法?宋莹珂法师闭门三日,与东晋觉明妙行菩萨七日不吃不睡如何解释?

  (18)东林寺作为净宗第一祖庭,似乎特别强调计数念佛,譬如百万佛号闭关、“五·一”黄金周佛七、“十·一”黄金周佛七以及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19)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20)“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落实在念佛的时候,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21)净业修习总是进进退退,这其中有何因缘?如何对治?

  

  四、破邪显正

  

  (1)现在有弘扬净土的行人,说专持一句名号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业。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2)最近全国各地流行的《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一书(以下简称《笔记本》,许多居士奉若至宝,不知此书值得流通修学否?

  (3)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上期贵刊的《关于对〈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的几点看法》,寥寥几笔,确是句句中的,切中要害。经过指点,很多同修冷静审视,得以从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之后,我们不免又有些困惑,作为佛法初学者,应当以何种标准来抉择当今教内的各种言论说法呢?

  (4)现在有弘扬净土的人,说专持一句佛号,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了,也不要持戒了,甚至不要修十善业了,请问这样对吗?

  (5)有人说弥陀法门是送死的法门,如果修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能往生东方净土,不是更好吗?

  (6)有人说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年也做不到,是否就不能往生呢?

  (7)关于对台湾某居士若干种净土著作的辨析

  (8)有人说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后精进修持后还是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因为成佛一定在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只是修学的地方,成佛不可能在极乐世界。

  

  五、戒如冰雪

  

  (1)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修学?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一些呢?

  (2)皈依之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经》上说:“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

  (3)我们要怎样在经济条件差劣的情况下,下定决心戒赌?

  (4)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忏悔,也得下地狱吗?

  (5)据说葱蒜有防癌的作用,如果是,净业行人能否食用?

  (6)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7)弟子这里有法师来,可是有师兄却说是奔他而来的,就请到自己家里去,自己供养,不给其他师兄机会,这样是犯戒吗?

  (8)配偶已邪淫有年,怎么讲都不改,请师父开示怎么办?

  (9)如果由于医院检查出了胎儿有畸形,因而犯了堕胎的重罪,丈夫和妻子会有恶报吗?念《地藏经》能化解重罪吗?念《地藏经》能的话,如何回向给被堕胎儿的亡灵?若念《地藏经》不能化解的话,应该如何化解?请慈悲开示。

  

  六、敦伦尽分

  

  (1)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2)在家佛弟子如何尽善尽美完成孝道?

  (3)修净业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

  

  

  

  

一、初 机 入 门

  

  (1)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答: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相上的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之外(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恒在吾人心中结跏趺坐(自性弥陀)。吾人本具阿弥陀佛性德,托彼名号,显我自性等等,兹不广述。愿即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要真为生死发出离心,观照此娑婆浊世,如火宅,如牢狱,如茅坑,不容一刻的停留。愿往生心,万牛莫挽。事信与理信均是建立在仰信佛言基础上。佛是具足大悲心者,佛无诳语,佛一切施为,悉皆饶益我等众生。是故随顺佛语,依教奉行。具备这种深信切愿之心态,忆佛念佛便法尔自然。声声佛号,契入弥陀愿海;步步经行,趋近极乐故乡。清凉安乐,庆快生平。这是从净宗信愿核心,单刀直入,获得法益。此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如或未能,便从谨遵净业三福入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孜孜修福。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转化为智慧,所谓福至心灵。有般若智慧,便会厌离三界之苦,油兴欣慕莲邦之乐。是故,净宗念佛法门接引众生,亦有因材施教之善巧,或事入,或理入。然总不离导归弥陀愿海,蒙阿弥陀佛大慈威神之力加持,成办净业。从修行功课上,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制定一切实可行的功课。然总以简洁、一门深入为主。每日坚持念佛或一万声,或二三万声,记入功课册。以数量求质量,不可自瞒自欺。解门,亦先须一门深入,主要是对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作要熟稔。以此作为辨别是非邪正的坐标,建立净宗正信正见。待到净宗信根深植后,行有余力,可旁涉其他大乘经典,以广见闻。其次须亲近净土善知识,勉策信行,以古为师,如是方可获得真实利益,不致走错路头。勉旃勉旃。

  (2)问:对于一个初学者,我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而能应用在生活上呢?如果上课时感觉很困,这是不是表示我与佛法暂时还没有缘分?

  答:初学佛的同修,一接触到如大海般的佛法,就想博览遍学,顺应这个因缘,各佛教机构亦开办种种学习班,开设种种课程,这是佛教兴盛的表现,吾人宜随喜赞叹。然选择哪些佛法课程来修学,却要自揣根机,审慎抉择。吾人生斯浊世,慧浅福薄,寿命短促,如欲遍学诸法,恐不堪胜任。宜选择应机法门,一门深入,庶几获得佛法之实益。如仁者真为生死来修学佛法,便宜选择净土念佛往生一法。念佛法门无论是久修还是初学,也无论是上智还是下愚,悉皆能得利益。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利智念佛,不会有下抑之羞憾;下下根人念佛,却有高攀之荣耀。若念佛者,能与诸上善人如观音、势至等圣众作胜友,是何等地庆幸!是故,初机行人宜对净土主要经论加以了解。诸如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述,像《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等。通过这些基本典籍的研读,对净土法门植下坚固信根后,方可涉猎大乘方等经典。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圣言量与祖师的开示落实在生活行持中。奉行净业三福,老实执持名号,或一万、或三万,念佛能开发般若智慧。日常生活随智慧行,便得自在安乐。以智慧做事,无论是从政、经商、治学、务农,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都能显发心性深潜之能量,令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卓越,对人就更慈悲,卑以自牧,谦光可掬,好事与他人,坏事留自己,自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是佛法提升世法,相得益彰,才是我们学佛真正的利益所在。

  至于听经时感觉发困,是由于昏沉重,宜生至诚恭敬心自愧自责,加以对治。对讲法者作医师想,对所说法作良药想,对自己作患者想,对佛法作稀有难遭想。摄耳聆听,自可排遣困乏,安享法味,获致法益。

  

  (3)问: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答: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乃一代时教之总纲。戒又叫毗尼、波罗提木叉,戒律针对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所施设戒条。最基本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戒定慧三者钩锁相连,不杀生是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是故佛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五常。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戒如捉烦恼贼,定如缚烦恼贼,慧即杀烦恼贼,三者缺一不可。就好像三层楼,戒律是第一层楼,禅定是第二层楼,般若智慧是第三层楼。是故戒为基础,持戒不精严,便不可能有禅定,更不可能开显智慧。是故亟须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净业三福就体现着戒定慧的内涵。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弥陀佛对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救,所以我不持戒,也能往生;二是认为净业行人持戒不清净,如果他没有禅定功夫,就不能往生。这两种观点都有偏激。应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虽然能仰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但是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命脉所在,不持戒就不具备佛教徒的资格,尤其是出家人,不持戒就是败坏佛教的幢相。戒律是佛法的最后所系。持戒能增上往生的品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光靠持戒的功夫是难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往生净土全凭信愿,感通佛力,成办往生净业。持戒念佛功夫的深浅能决定往生品位的高低,那么认为非要持戒清净和禅定的功夫,才能往生,这表明对奇特殊胜之净土法门不了解。另,净业行人须知,信愿念佛即含摄戒定慧。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为戒。若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外境,即为定。若一心念佛,观照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为慧。是故至心念佛,万德齐彰。一法具一切法,妙德难思。愿净业同仁以念佛为当务之急。

  

  (4)问:弟子是学前班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佛学教育,而且让不信佛的家长不误解为对其孩子进行宗教意识灌输?

  答:作为学前班的老师,出于慈悲,应对班上的孩子先进行道德人格教育,洒扫应对,孝悌仁慈,顺应孩子纯洁的心灵。对他进行仁爱的教育,教他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关爱苦难人群。爱一切生命,包括苍蝇、蚊子等蜎飞蠕动之类,培植孩子善良的天性,然后可…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