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

  净土百问

  目录

  

  一、初机入门

  

  (1)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2)对于一个初学者,我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而能应用在生活上呢?如果上课时感觉很困,这是不是表示我与佛法暂时还没有缘分?

  (3)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4)弟子是学前班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佛学教育,而且让不信佛的家长不误解为对其孩子进行宗教意识灌输?

  (5)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

  (6)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7)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念佛同修应从哪些方面痛下功夫方有自在分?

  (8)皈依佛教后,道教礼拜可以吗?

  (9)怎么忆佛?

  (10)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11)我们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时播放念佛机、VCD,开播比如《地藏经》的录像,这样的动机是为度家人、度无形众生,这样可以吗?

  (12)怎样做到凡事随缘,随遇而安?

  (13)面对这缤纷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14)我感觉学佛和做人处事贵在“真诚”二字,可是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15)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理都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样解决?

  (16)对于一些公众,被一些义工半推半就去给慈善团体捐款,使他们起烦恼,甚至反感,义工们无形中是否在造恶业?

  (17)学佛人如果都想依教奉行,把念佛排在第一位而无暇参与义工所从事的各项慈善活动,我们应该如何在工作之余,妥善处理好做义工与念佛修行的关系?做义工是不是只在修福报,没有功德?

  (18)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19)有些人说修学佛法,没有传承不能成就,请问修学净土是否也需传承?如何成就?

  (20)我的佛堂供有西方三圣像外,还有药师佛和地藏菩萨等,早晚简课,只拜西方三圣和释迦牟尼佛,还有十方三世常住三宝和清净大海众菩萨,不再另拜药师佛和地藏菩萨可以吗?

  (21)净业修习总是进进退退,这其中有何因缘因果?如何对治这一烦恼?

  (22)您能否从佛教的角度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就如何净化心灵,克制物欲、私欲,排解各类烦恼,提出几点建议?

  (23)有某法师说,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您如何理解?

  (24)今生有幸闻到佛正法,遇善知识,发大菩提心,依法修行,信念坚定。我想生生世世都能闻佛正法,遇善知识,不忘失菩提心。怎样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堕落,是否要证菩萨果位?

  (25)六道轮回、因果观念是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那么这仅仅是理论假设呢,还是真有其事?圣人为什么要以神道设教呢?

  (26)《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本身是大富贵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

  (27)我皈依佛法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常想这是逆增上缘,可是我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请开示。

  (28)请介绍一下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29)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场”中的“直心”?

  (30)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乎。”其中一句“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请问法师,这是印祖的方便说,还是只要志诚了教理就会透彻?请慈悲开示。

  (31)我现在诵经与打坐同修,自打坐后我的胆结石病不疼了,请问打坐能治胆结石吗?

  (32)“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

  

  二、般若起信

  

  (1)“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2)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慈悲愿力?

  (3)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忆佛念佛”的问题。是否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4)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

  (5)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

  (6)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

  (7)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的法理解释,那么净土法门能解释通途法门吗?请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8)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持得以往生。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9)《西方合论》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边地疑城,请问师父边地疑城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念佛同修会生到边地疑城?

  (10)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请师父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11)《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开示其意义。

  (12)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13)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说:《大集经》没有此说,这是以讹传讹。弟子没有余力去通看全部《大集经》,所以特此请教如何看待?

  (14)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信愿行”?只要有了信愿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吗?

  (15)弟子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如何对治?

  (16)“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自己一念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净土,弟子甚感困惑,请法师慈悲开示。

  (17)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呢?

  (18)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常示现让人看到,人们对净土的信心会增强的;念佛过程中阿弥陀佛能经常鼓励,那念佛也一定会更加精进的;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为什么不这么做,而让人难以生起信心呢?

  (19)本来念佛应该越念越清净,为什么越念越觉得杂念纷飞?

  (20)东林寺为何确立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系?

  (21)《无量寿经》中所讲的边地疑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2)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23)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整个过程,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24)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25)请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

  (26)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冤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请对此问题慈悲开示。

  (27)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三、实修笃行

  

  (1)我没有皈依,但我这十几年来,每天只要在家,一般第一件事就是点上三根香,但就是很懒,有时侯一觉睡到下午,烧香没有固定时间,请问这样是否不好?

  (2)念佛法门下手易而得效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持名念佛确实是修持净土法门的一种非常便利直捷的方法。那么,在持名念佛时,念六字洪名和四字佛号有何不同?有哪些持名念佛的方法可以采用呢?

  (3)我素喜研究经教,手不释卷,津津有味;而于持名念佛,不是昏沉,就是掉举,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如何对治?

  (4)我受了五戒修持净土,现在早晨诵《楞严咒》,有的佛友说,这是杂修,但我已在佛前发誓,一天诵《楞严咒》一部,请师父开示。

  (5)阿弥陀佛的“阿”字念成“ō”(音“喔”)可不可以呢?另外,打坐念佛时常会嗝气,或者觉得有股气堵在胸口,这是怎么回事呢?

  (6)用计数念佛好还是用清净心念佛好?

  (7)平时念佛都是散乱心在念,如何才能摄心念佛呢?

  (8)念佛对身心确实能起作用,这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呢?

  (9)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

  (10)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有效地去除妄念?

  (11)是否能够在念佛号之前祈求阿弥陀佛佛光加持,帮助我,驱除心中的贪、瞋、痴?

  (12)专修净土的人静坐时,吸阿弥,呼陀佛,还是不管呼吸,只专注在阿弥陀佛圣号上?

  (13)弟子所在的县,既无寺院又无居士团体,亲人去世时,弟子如何助念?临终如何劝导?在亲人耳边放念佛机可以吗?

  (14)平时念《阿弥陀经》及佛号,有时帮莲友临终助念结缘《地藏经》,这是否与一门深入的原则相抵触?

  (15)我在生活中,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自警,佛号不断,但就是不能入定,怎样才可以入定呢?

  (16)古往今来求生净土的祖师们,对于念佛是否往生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净土圣贤录》中记载他们都得以往生。既然法门无量,殊途同归,那修其它法门也回向净土,不也照样往生极乐吗?恳请法师开示专修与杂修的利弊得失。

  (17)有人在百万佛…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