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念佛主要是自念自听,用心去念,念兹在兹,修道就是修心,离开心念,效果大打折扣。念佛机只是助缘,不能成为替代品。因为念佛机是他人的声音,不是你自己的声音。有的念佛堂放念佛机声音甚至比行人的声音都高,在大的念佛机音响中,有的同修或就不出声念,正好掩饰自己的懈怠、放逸,如是念佛何能得到法喜?当然平时播放念佛机让社会人士和家人听听佛号,主要是让他们种点善根,或对念佛产生信心。然这样做时,要恒顺众生,不能让他生烦恼。如果家人要休息的时候,最好不要播放了,他不想听的时候,任何声音对他来说都是噪音呀。现在讲以人为本,你得考虑他愿不愿意接受呀,接受的时候不失时机地给他,他不接受不可强加给他。所以度家人也要有善巧方便、慈悲心,不是强加于人。你播放个讲经的录像带,也是这样,要想想他愿不愿意听呀,在夜晚休息就寝时,要保持安静的环境,不可把声音搞得那么响,学佛人不应该不顾及他人的心情。首先要懂得尊重对方,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啦。要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他对你有好感,有感恩的心,这时才愿意接受你讲的佛法,缘分没到,慢慢来,所以晚上睡觉都也放VCD是不可以的。

  至于播放录像带子度无形众生问题,亦无根据。如果你有救济众生的慈悲心,应从自身作起,以至诚恳切心,以诵经念佛功德至心回向给无形众生,这样比放磁带录像带更有效果。因为当下至诚一念可通法界。还是应向内心求,不必拘囿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念佛先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待往生净土华开见佛,得无生法忍后,才真正有能力救度一切无形的众生。至于无人的时候,不断播放讲经带子,或会影响他人休息,亦是万万不可的。

  

  (12)问:怎样做到凡事随缘,随遇而安?

  答:要做到随缘安乐,首先要智慧观照吾人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命运的好坏是由宿世的善恶业因所致。今生的吉利福报是由于前世今生修了善;今生的逆境潦倒都是前世今生造恶所致。所以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以平常心对待。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既然是宿世恶业所致,那么现在发大心,改恶修善,改变命运操之在我;处在顺境,也不要欣喜若狂,既然了知福报由宿世善因所致,就应进一步行善积德。命中没有修善因,求之不可得;命中修了善因,今生的善果却之不可免。这样我们对待人生的顺、逆境,就有一颗平常心。这就随遇而安,素位而行了:在富贵的时候,就做富贵人所宜的行为;在贫贱的时候,就做贫贱人所宜的行为。而且进一步生起空慧的正见,无论是顺境福报与逆境潦倒,最终都是在做梦,无非一个是好梦,一个是噩梦而已。无论好梦还是噩梦,本质上都是梦,都是虚幻的、幻化出来的。这样于诸法空性观照中,生起修善之行,便可获得世间与出世间的利益。

  

  (13)问:面对这缤纷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答:你首先要看到这缤纷世界的幻相,是肥皂沫,五光十色的,但很快就会消失,无常、苦、空啊!不要被五欲六尘的幻相所迷惑。为什么心不清净呢?这缤纷的世界,无非是财、色、名、食、睡,你认为它真实,就调动了你的欲望,内心猛烈地贪著,就不清净了。现在你看穿了它是虚幻之相,不受它诱惑,不留恋,不贪著,这就是智慧观空。智慧观空有时候还不是太得力,虽然知道它是空的,但境界一现前,又是很猛利地执著上来了,怎么办呢?那就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碰到这些缤纷的世界,你就转个念头,不注意它,注意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里面有无量光、无量智慧,佛号如清净摩尼宝珠,令吾人内心逐步清净。伏冀勤勉念佛。

  

  (14)问:我感觉学佛和做人处事贵在“真诚”二字,可是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答:确实,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贤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中就有“诚意”一条加以修养。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不诚无物。在学佛上面,更应至诚,直心是道场。正直心、质朴心、真诚心才能够趋近于道,与道相应;而谄曲心、虚伪心都离道甚远。挟带虚假心修行一辈子,也终归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尤其是净土法门,是靠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的,如果你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诚,就不能感通佛力。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愿力是真诚心流现出来的,我们也得要用真诚心去感通。所以我们一定要真诚。但这个又很难哪!我们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虚假的种子太多了,有时不经意的时候,就会打妄语,就有自欺欺人的倾向,所以这就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不妄语,要把这个真诚的德行作为目的价值,而不是以工具价值去对待。比如现代国人讲道德,常常是把道德作为工具、手段去讲,你真诚,就能得到什么利益,这对于教化中下根的人,作方便劝导是可以的。但对“真诚”的目的价值,也得高扬出来,无论得不得到利益,你都要真诚,真诚有超越利益的目的价值。净业行人在世间,得树立真诚的风范,哪怕吃亏上当也要真诚,不打妄语,“至诚就能感通”。吃亏上当一辈子,最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捡了一个大便宜了。

  

  (15)问: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么解决?

  答:现代人大多内心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迷茫,其形成之因与解救之方,这两大问题非片言只语所能说清。这里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诸多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大问题其由来也渐,疗治亦颇棘手。然此问题关系着个体的休咎,民族的兴衰。于此不妨从佛教文化理念的视角,略标一二。

  原因是多方面的,然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现代中国人迷失了深层心性的依托(或谓安心立命之所),所谓背觉合尘,在感官物质的迷宫里,受着与生俱来的盲目力量(贪欲)的驱使,加速度地追逐五欲(财色名食睡)的最大化享乐。然五欲的享受是暂时的,是无常的,是会乐极生悲的。更何况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要获得五欲的满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不得不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这种生存状态中,道德的观念,精神的价值,审美的好乐,生命意义的探索,就如天边的残阳余晖那样遥远、疏离。一颗每日搏跳的心都系在名利二字上,你听那闹市中匆忙的脚步声、吆喝声;你看那一张张绷紧的时刻准备角逐的脸庞;你注意一下,人际交往中那审视的、警觉的眼光……呀,现代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的是什么呢?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静夜思之,每常叩问,这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吗?高物质消费,高技术的便捷与享乐,毕竟不能弥补心灵的空虚。反而形成一个悖论:追逐外境的程度越高,迷失内心世界的程度就越深,所谓“嗜欲深则天机浅”。由是,现代人生活在以市场经济与科技文明为主干的社会里,内心的空虚与迷茫亦属难免,尤其是大学生们,作为一个思维敏锐的团体,不期然地突显出这种社会形态。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等的矛盾聚焦在大学生那激情有余、理性底蕴欠缺的身心上,那种迷茫、失落、求索、挣扎、憧憬等交织的复杂心绪,是难以言表的。

  拯救之路究在何方?从哪里跌到,便从哪里爬起。吾人从迷失心性始,追逐外境,遭受诸苦。现今一念回光,回归自性本源,获得安心立命之所。从体起用,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方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方能焕发生命的华彩。在这里,要深刻地了知这桩事情(此事由世尊金口所说),在法界中,有一位慈悲超逾父母的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在慈悲关顾着我们,随时给予救助,令我们在一切厄难痛苦中,获得大安心、大安乐(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此乃弥陀因地之大愿)。只要我等至诚归投阿弥陀佛,一切身心的苦恼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我等奉行净业三福,世界也会变得祥和美好。深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求生安养乐邦,即是无与伦比的良方。愿与有缘同仁共勉。

  

  (16)问:对于一些公众,被一些义工半推半就去给慈善团体捐款,使他们起烦恼,甚至反感,义工们无形中是否在造恶业?

  答:义工本着慈善心,劝他人捐助慈善团体,不算造恶业,但要注意方法,要让众生以欢喜心做公益事业。悭贪是众生的通病,所以菩萨六度中,把布施列为第一。布施度悭贪,悭是对自己的财物不肯助人,贪是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妄欲占有。悭贪令吾人心胸狭隘,强化我执,造作诸种不善业,精神品质无法提升,且受生贫贱。是故,佛教用布施一法度脱这一厚重烦惑,令众生在财施、法施、无畏施中,开启自性宝藏,并得富贵果报。

  《大智度论》记载:有一个穷画师,在国外做画匠,工作了十二年,得到三十两银子的薪金,回家过年。在路上,听到打鼓作大会声,见到众僧威仪整肃。画师生起欢喜供养心,他就到这个僧团问维那师,说我要供一天斋,需要多少钱,维那师说这需要三十两银子。他就把十二年的工钱全拿出来供斋,正好供斋一天,供完斋他很欢喜地回家了。刚坐定,其妻子便问:“你这次在外面这么长时间赚了多少钱呀?”回答:“赚了三十两银子。”问:“那你把三十两拿出来吧。”答:“那些银子已被我种到福田里去了。”其妻问种在什么福田里,画师如实回答全部供斋了。他妻子听了勃然大怒,十二年的工钱放着妻子儿女不养,全给别人了,那你肯定精神有问题啊!于是就拿绳子将画师绑起来送到官府去处罚。穷画师向官员招供曰:我今生这么贫穷,就是多生多劫没有布施啊!正好碰到这个僧团福田,就赶紧做布施功德。正好…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