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念佛主要是自念自聽,用心去念,念茲在茲,修道就是修心,離開心念,效果大打折扣。念佛機只是助緣,不能成爲替代品。因爲念佛機是他人的聲音,不是你自己的聲音。有的念佛堂放念佛機聲音甚至比行人的聲音都高,在大的念佛機音響中,有的同修或就不出聲念,正好掩飾自己的懈怠、放逸,如是念佛何能得到法喜?當然平時播放念佛機讓社會人士和家人聽聽佛號,主要是讓他們種點善根,或對念佛産生信心。然這樣做時,要恒順衆生,不能讓他生煩惱。如果家人要休息的時候,最好不要播放了,他不想聽的時候,任何聲音對他來說都是噪音呀。現在講以人爲本,你得考慮他願不願意接受呀,接受的時候不失時機地給他,他不接受不可強加給他。所以度家人也要有善巧方便、慈悲心,不是強加于人。你播放個講經的錄像帶,也是這樣,要想想他願不願意聽呀,在夜晚休息就寢時,要保持安靜的環境,不可把聲音搞得那麼響,學佛人不應該不顧及他人的心情。首先要懂得尊重對方,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啦。要與一切衆生結善緣,他對你有好感,有感恩的心,這時才願意接受你講的佛法,緣分沒到,慢慢來,所以晚上睡覺都也放VCD是不可以的。

  至于播放錄像帶子度無形衆生問題,亦無根據。如果你有救濟衆生的慈悲心,應從自身作起,以至誠懇切心,以誦經念佛功德至心回向給無形衆生,這樣比放磁帶錄像帶更有效果。因爲當下至誠一念可通法界。還是應向內心求,不必拘囿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念佛先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待往生淨土華開見佛,得無生法忍後,才真正有能力救度一切無形的衆生。至于無人的時候,不斷播放講經帶子,或會影響他人休息,亦是萬萬不可的。

  

  (12)問:怎樣做到凡事隨緣,隨遇而安?

  答:要做到隨緣安樂,首先要智慧觀照吾人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命運的好壞是由宿世的善惡業因所致。今生的吉利福報是由于前世今生修了善;今生的逆境潦倒都是前世今生造惡所致。所以無論是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以平常心對待。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既然是宿世惡業所致,那麼現在發大心,改惡修善,改變命運操之在我;處在順境,也不要欣喜若狂,既然了知福報由宿世善因所致,就應進一步行善積德。命中沒有修善因,求之不可得;命中修了善因,今生的善果卻之不可免。這樣我們對待人生的順、逆境,就有一顆平常心。這就隨遇而安,素位而行了:在富貴的時候,就做富貴人所宜的行爲;在貧賤的時候,就做貧賤人所宜的行爲。而且進一步生起空慧的正見,無論是順境福報與逆境潦倒,最終都是在做夢,無非一個是好夢,一個是噩夢而已。無論好夢還是噩夢,本質上都是夢,都是虛幻的、幻化出來的。這樣于諸法空性觀照中,生起修善之行,便可獲得世間與出世間的利益。

  

  (13)問:面對這缤紛的世界,如何保持內心清淨?

  答:你首先要看到這缤紛世界的幻相,是肥皂沫,五光十色的,但很快就會消失,無常、苦、空啊!不要被五欲六塵的幻相所迷惑。爲什麼心不清淨呢?這缤紛的世界,無非是財、色、名、食、睡,你認爲它真實,就調動了你的欲望,內心猛烈地貪著,就不清淨了。現在你看穿了它是虛幻之相,不受它誘惑,不留戀,不貪著,這就是智慧觀空。智慧觀空有時候還不是太得力,雖然知道它是空的,但境界一現前,又是很猛利地執著上來了,怎麼辦呢?那就好好念佛,南無阿彌陀佛……碰到這些缤紛的世界,你就轉個念頭,不注意它,注意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裏面有無量光、無量智慧,佛號如清淨摩尼寶珠,令吾人內心逐步清淨。伏冀勤勉念佛。

  

  (14)問:我感覺學佛和做人處事貴在“真誠”二字,可是怎樣才能算“真誠”呢?

  答:確實,做人和學佛都要有真誠心,“至誠才能感通”啊!如果帶著虛僞的心來做人做事,就很難維持長久,遲早他人發現,自己就一錢不值,人家就不願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誠是做人與學佛最大的德行。儒家聖賢了達衆生虛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條目中就有“誠意”一條加以修養。真誠方可參贊天地之化育,不誠無物。在學佛上面,更應至誠,直心是道場。正直心、質樸心、真誠心才能夠趨近于道,與道相應;而谄曲心、虛僞心都離道甚遠。挾帶虛假心修行一輩子,也終歸是“泥牛入海無消息”。尤其是淨土法門,是靠感應道交得佛力加持帶業往生的,如果你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誠,就不能感通佛力。阿彌陀佛的法身遍一切處,願力是真誠心流現出來的,我們也得要用真誠心去感通。所以我們一定要真誠。但這個又很難哪!我們衆生的阿賴耶識裏面,虛假的種子太多了,有時不經意的時候,就會打妄語,就有自欺欺人的傾向,所以這就要對治自己的煩惱。不妄語,要把這個真誠的德行作爲目的價值,而不是以工具價值去對待。比如現代國人講道德,常常是把道德作爲工具、手段去講,你真誠,就能得到什麼利益,這對于教化中下根的人,作方便勸導是可以的。但對“真誠”的目的價值,也得高揚出來,無論得不得到利益,你都要真誠,真誠有超越利益的目的價值。淨業行人在世間,得樹立真誠的風範,哪怕吃虧上當也要真誠,不打妄語,“至誠就能感通”。吃虧上當一輩子,最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撿了一個大便宜了。

  

  (15)問: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心裏都很空虛,尤其是大學生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麼解決?

  答:現代人大多內心很空虛,尤其是大學生們的迷茫,其形成之因與解救之方,這兩大問題非片言只語所能說清。這裏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諸多因素。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兩大問題其由來也漸,療治亦頗棘手。然此問題關系著個體的休咎,民族的興衰。于此不妨從佛教文化理念的視角,略標一二。

  原因是多方面的,然一個不可回避的原因,是現代中國人迷失了深層心性的依托(或謂安心立命之所),所謂背覺合塵,在感官物質的迷宮裏,受著與生俱來的盲目力量(貪欲)的驅使,加速度地追逐五欲(財色名食睡)的最大化享樂。然五欲的享受是暫時的,是無常的,是會樂極生悲的。更何況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要獲得五欲的滿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不得不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這種生存狀態中,道德的觀念,精神的價值,審美的好樂,生命意義的探索,就如天邊的殘陽余晖那樣遙遠、疏離。一顆每日搏跳的心都系在名利二字上,你聽那鬧市中匆忙的腳步聲、吆喝聲;你看那一張張繃緊的時刻准備角逐的臉龐;你注意一下,人際交往中那審視的、警覺的眼光……呀,現代人的行爲與生活方式,爲的是什麼呢?人畢竟是萬物之靈,靜夜思之,每常叩問,這難道就是我們追求的幸福嗎?高物質消費,高技術的便捷與享樂,畢竟不能彌補心靈的空虛。反而形成一個悖論:追逐外境的程度越高,迷失內心世界的程度就越深,所謂“嗜欲深則天機淺”。由是,現代人生活在以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爲主幹的社會裏,內心的空虛與迷茫亦屬難免,尤其是大學生們,作爲一個思維敏銳的團體,不期然地突顯出這種社會形態。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等等的矛盾聚焦在大學生那激情有余、理性底蘊欠缺的身心上,那種迷茫、失落、求索、掙紮、憧憬等交織的複雜心緒,是難以言表的。

  拯救之路究在何方?從哪裏跌到,便從哪裏爬起。吾人從迷失心性始,追逐外境,遭受諸苦。現今一念回光,回歸自性本源,獲得安心立命之所。從體起用,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方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方能煥發生命的華彩。在這裏,要深刻地了知這樁事情(此事由世尊金口所說),在法界中,有一位慈悲超逾父母的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慈悲關顧著我們,隨時給予救助,令我們在一切厄難痛苦中,獲得大安心、大安樂(一切恐懼,爲作大安,此乃彌陀因地之大願)。只要我等至誠歸投阿彌陀佛,一切身心的苦惱都會得到圓滿的解決,我等奉行淨業叁福,世界也會變得祥和美好。深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安養樂邦,即是無與倫比的良方。願與有緣同仁共勉。

  

  (16)問:對于一些公衆,被一些義工半推半就去給慈善團體捐款,使他們起煩惱,甚至反感,義工們無形中是否在造惡業?

  答:義工本著慈善心,勸他人捐助慈善團體,不算造惡業,但要注意方法,要讓衆生以歡喜心做公益事業。悭貪是衆生的通病,所以菩薩六度中,把布施列爲第一。布施度悭貪,悭是對自己的財物不肯助人,貪是對不屬于自己的財物妄欲占有。悭貪令吾人心胸狹隘,強化我執,造作諸種不善業,精神品質無法提升,且受生貧賤。是故,佛教用布施一法度脫這一厚重煩惑,令衆生在財施、法施、無畏施中,開啓自性寶藏,並得富貴果報。

  《大智度論》記載:有一個窮畫師,在國外做畫匠,工作了十二年,得到叁十兩銀子的薪金,回家過年。在路上,聽到打鼓作大會聲,見到衆僧威儀整肅。畫師生起歡喜供養心,他就到這個僧團問維那師,說我要供一天齋,需要多少錢,維那師說這需要叁十兩銀子。他就把十二年的工錢全拿出來供齋,正好供齋一天,供完齋他很歡喜地回家了。剛坐定,其妻子便問:“你這次在外面這麼長時間賺了多少錢呀?”回答:“賺了叁十兩銀子。”問:“那你把叁十兩拿出來吧。”答:“那些銀子已被我種到福田裏去了。”其妻問種在什麼福田裏,畫師如實回答全部供齋了。他妻子聽了勃然大怒,十二年的工錢放著妻子兒女不養,全給別人了,那你肯定精神有問題啊!于是就拿繩子將畫師綁起來送到官府去處罰。窮畫師向官員招供曰:我今生這麼貧窮,就是多生多劫沒有布施啊!正好碰到這個僧團福田,就趕緊做布施功德。正好…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