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官員是一個優婆塞,聽得很受感動,貧窮布施難啊!將十二年微薄的薪金布施出來,難能可貴。官員便給窮畫師解除綁繩,將自己身上佩帶的璎珞和上好衣服贈給畫師,並且還將一匹好馬與一個莊園贈送給他。窮畫師的布施果報是上天堂,雖還未得,但花報就已當下現前了。

  所以我們自己並勸衆生在敬田與悲田做布施功德,是值得提倡的事。對此義工需要觀機,要講布施的功德,講述清楚,並以身作則。一旦對方反感,說明機緣未到,便不必勉強,以隨分隨力隨緣爲好。

  

  (17)問:學佛人如果都想依教奉行,把念佛排在第一位而無暇參與義工所從事的各項慈善活動,我們應該如何在工作之余,妥善處理好做義工與念佛修行的關系?做義工是不是只在修福報,沒有功德?

  答:淨業行人是要福慧雙修的。做義工通過布施自己的時間、體力、經驗、智慧來利益大衆,是積累福德的良佳方式。做義工發心純正,不求回報,叁輪體空,那做義工不僅是有爲的福德,也是無爲的功德。你以無爲的心去做義工,有爲的福德就當下變成無爲的功德,也是我們增上往生品位的資糧。但要注意以念佛爲主,做義工爲輔的原則,不可以做義工修福德無暇念佛爲借口,荒廢念佛正行,至少要保持一天一萬聲佛號的數量。世間人一般比較注重修持有爲的福德,而對無爲之道感覺漠然。曾經有居士問過我,假設有兩個人,一個人常常做義工辦慈善事業,做了很多利益社會的事,另外一個人一天到晚不幹事,就在家裏念佛,那麼這兩種人誰更能往生?當他提出這個問題,就有一定的傾向性,一般人對前者比較看重,而實際上後一種人更能往生。因爲老實念佛是一切善行中之至善。執持名號,具足六度萬行(蓮祖、蕅祖均有類似開示)。在以念佛爲主的前提之下,要盡心盡力地去做好服務衆生的義工,在做義工過程中貫穿念佛。並把做義工的福德回向法界衆生,共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念佛與做義工便相輔相成了。

  

  (18)問:在誦經時,讀錯讀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答:讀誦佛經,一定得至誠恭敬,如是方可消業障、開智慧。如果漫不經心,甚或汙手翹腿等不敬,不唯難獲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也者。是故,誦經前,宜將經文的生字查找認熟,然後,甯靜片刻,徐徐讀誦,念茲在茲,心不旁骛。如是誦經,庶可獲致法益。如出現讀錯漏字的現象,誦經的功德就會大打折扣。茲有一則公案爲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也是佛門弟子,軍務之余誦經。有個陣亡的士兵托夢戚繼光將軍,告知明天當遣他妻子前來拜見,請求將軍誦一卷《金剛經》爲他超度。第二天,果然其妻悲泣前來懇請戚繼光將軍,戚繼光慈許。次日早晨,爲陣亡士兵誦《金剛經》。在誦經過程中,家裏丫鬟給戚將軍送來茶餅,戚將軍見後揮手,示意拿回去,便繼續誦完了經。當天夜裏,夢見那位士兵說戚將軍念的《金剛經》多了兩個字“不用”,功德不圓滿,所以沒能超度出去。戚繼光追憶,怎麼會多念“不用”兩字呢?哦,原來是向丫鬟擺手,意地中有“不用”的意思,便混入經中了。于是第二天早晨,戚繼光再次誦《金剛經》,把門關嚴,交代一切人等不准幹擾,便至誠地誦完《金剛經》。至夜,又夢見那位士兵前來道謝說其已從冥府超度投生善道了。可見誦經不可掉以輕心,動心起念,幽冥俱通。如是因如是果,可不慎哉!

  

  (19)問:有些人說修學佛法,沒有傳承不能成就,請問修學淨土是否也需傳承?如何成就?

  答:修學佛法,沒有傳承不能成就,這個觀點原則上是對的。吾人目前所修的無論何種行法,都是傳承釋迦本師遺教,依照教理行果而修持的。具體說到傳承在各宗派的表現方式,卻是多樣化的。有的注意形式的傳承(如衣缽等);有的傾重精神的傳承;有的注重代際相接;有的只是跨時空的心靈默應。佛法是圓活的,不可以一概全。

  譬如淨土宗的傳承,更多地側重在跨時空的精神傳承。龍樹菩薩作爲古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傳承釋迦本師淨土之教,將通途教法與淨土念佛法門判爲難行道與易行道。處處指贊西方淨土。昙鸾大師以其靈慧宿根,感通龍樹菩薩的淨宗精神,並以此爲立論依據,注釋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直將天親衷懷,佛心悲願和盤托出。昙鸾大師虔敬禮奉龍樹菩薩爲本尊。臨命終時得龍樹菩薩夢示往生時辰,非常之人得非常之傳承,亦是淨土教史之佳話。

  善導大師作爲中國淨土教之集大成者,其傳承亦堪稱奇妙。善導大師發願注釋《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每日誦《阿彌陀經》叁遍,念阿彌陀佛叁萬遍。每寢夢中,常有一僧前來指授《觀經》玄義。注釋完畢更不複見此僧,夢中之僧或是阿彌陀佛化現。可知《觀經四帖疏》直接傳承佛意,吾人當尊如經法。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于五臺山大聖竹林寺,得文殊普賢二菩薩之淨土傳承。淨宗五祖少康大師在洛陽白馬寺,感善導大師《西方化導文》放光。又在長安善導影堂,感善導大師影像升空之開示,洵爲二祖向五祖之隔代傳法。

  永明延壽大師宗門開悟,爲法眼宗第叁代祖師。然亦于佛前虔敬拈閹,抉擇法門,七次並得淨土閹,萬善同歸極樂。其禅淨四料簡允爲大藏之綱宗,修行之龜鑒。淨宗七祖省常大師繼踵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之芳蹤,結淨行社,引導公卿顯貴念佛求生安養。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參禅開悟後,繼思念佛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羨歸心,我何人斯,敢不歸命。由此專修專弘念佛法門。

  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禀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蕅益大師),步武資福(徹悟大師)”(周孟由居士語),其淨土傳承至純且正。足證中國淨宗十叁祖以至誠心,或得佛菩薩冥顯加持,或感上代祖師之靈應,其上契古印淨宗聖言量之理則,下應震旦國人之根機的血脈,卻是一脈相承的。

  是故我等衆生只要如實遵從淨土五經一論之聖言量與中國淨宗祖師的思想,即是得到了淨土宗純正的傳承。然後深信切願,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以阿彌陀佛爲本尊爲大導師,決定能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帶業橫超叁界,往生極樂,疾速成佛。願以此信慧正見,用作淨業修持之指南。不可被異解、異見、別行所左右,徒興歧路亡羊之浩歎。

  

  (20)問:我的佛堂供有西方叁聖外,還有藥師佛和地藏菩薩等,早晚簡課,只拜西方叁聖和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叁世常住叁寶和清淨大海衆菩薩,不再另拜藥師佛和地藏菩薩可以嗎?

  答:你既然佛堂已經供了藥師佛和地藏菩薩,就用那種平等的廣大心去禮拜。你這一禮拜,所供的佛菩薩都拜到了,不一定要分別我這一拜只是拜阿彌陀佛,那一拜只是拜藥師佛。《華嚴》十玄門中有一個主伴圓融具德門,當我們標心拜某一尊佛的時候,這尊佛就爲主,其他的一些佛菩薩就爲伴,爲主的佛也就具足爲伴的佛菩薩的功德,圓融無礙。是故我們拜一尊佛就等于拜所有的佛,這是圓頓的義理,不要以凡夫的知見心生分別,所以你拜西方叁聖就等于拜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也包含著藥師佛和地藏菩薩。藥師佛乃東方琉璃光如來。藥師佛針對苦難的衆生,尤其是被身心疾病所困惱的衆生所發的十二大悲願,同時與西方淨土也有極深的因緣。《藥師經》裏面講到:如果有讀誦藥師經典以及稱念藥師如來名號的衆生,他還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那麼藥師佛都會滿足他的願,臨命終時會派遣八位菩薩護送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所派遣的菩薩裏面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可見阿彌陀佛的二大脅士同時也是藥師佛的眷屬。諸佛境界不可思議。《無量壽經》雲:西方淨土蓮華放光,光中顯出無量的諸佛,到他方世界安立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這光中化佛裏面有釋迦牟尼佛,藥師如來又何嘗不是從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呢!所以我們在這個終極層面去了解的話,放心禮拜阿彌陀佛,禮拜西方叁聖,就等于禮拜到了一切佛菩薩。

  

  (21)問:淨業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因果?如何對治這一煩惱?

  答:其原因還是生死心不切啊!不了解在六道輪回當中我們生命的無常啊!今生如不能成就往生淨土,那大多要到叁惡道裏面去報到啊!那叁惡道裏面一去就萬劫難複啊!這種恐懼心沒有起來,生死心沒有起來,于是就把學佛看得泛泛悠悠,甚至常常看成生命的一種點綴。看點佛經,搞點機鋒轉語,然後與朋友在一起侃一侃,哎,覺得自己很高妙。做這些表面文章,才會進進退退。今天情緒好一點,誦點經念念佛;明天想睡點懶覺,就拉倒了;後天有點感冒,哎,正好有個借口,感冒了,就算了吧!再過幾天又有個外地朋友來,啊,幾年沒有見面,那我們要高談闊論的。總是找很多很多的理由,那麼怎麼辦呢?從現在開始,你給自己規定早晚功課。你規定一個功課,一定的念佛數量。先不要定得太高,哪怕念一遍《阿彌陀經》,念一千聲佛號也好。把功課定下來,一定要完成。一定要有恒心,沒有恒心啊,不恒其德,那是什麼事情都作不成的。普賢菩薩修十大願王,不疲不厭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大願無有窮盡。人家無量劫無量劫都不疲不厭地修,難道我們連一日念幾千聲佛號都念不下來嗎?當你還在退的時候,你趕緊在佛面前忏悔啊,痛哭流涕啊,慢慢你就把這煩惱習氣改變過來了。

  

  (22)問:您能否從佛教的角度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就如何淨化心靈,克製物欲、私欲,排解各類煩惱,提出幾點建議?

  答:當代大學生出生、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時期,具有濃郁的現代意識,思想活躍敏銳,求知欲強,刻苦耐勞,有許多良好的品性。然而生長在這個市場與科技爲主幹的現代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強的競爭壓力,內心的焦慮、迷茫以及程度不…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