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同的失落也嚴重存在。大學生心理障礙乃至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所以,當代大學生以佛法來調適心理,健全人格,甚爲必需。茲略述四點,聊備當代大學生參考:

  1、相信因果報應。一個人命運的窮通貴賤,不是偶然的,中間貫穿著善惡對應回報的因果鏈。布施得財富報,放生得健康長壽報,瞋恚得相貌醜陋報等,所以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正確的觀念。命中沒有福祿,費盡心機也得不到,命中有的好處,你不想要也不行,這叫“求之不可得,卻之不可免”。這樣觀人生便會達觀,逆來順受即是知天,進德修業始名立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命運便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2、對世間現象要有空慧的正見。了知世間一切都是緣生法,並無實體,緣聚則有,緣散即空,如夢如幻。由業力感招的世相,多有逼惱。如是吾人處世,隨緣任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無適無莫,則無往而不受益。

  3、由智慧生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完善自己,服務社會。要使自己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得全方位提升自己的道德與智慧素質,以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爲自己做人的准則,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在現行教育體製下,注重自我教育,要有特立獨行的精神,對物欲、私欲要理性化,不可膨脹。淡然處之,心平氣和,反而能獲得應得的需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我們何不做一個君子呢?樂天知命、少欲知足,又能夠面對社會積極進取,使自己成爲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

  4、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吾人幾十年生命,亦是一項投資,宜投到有價值、收益豐厚的項目上。如是思惟,念佛求生淨土乃最佳選擇。念佛能令我們獲得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園,能令身心康樂,智慧開發,事業順遂。臨命終時,因念佛故,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往生安樂淨土,永脫輪回之苦,速成佛果。人生一大事因緣于斯慶成,願當代大學生于此深加矚意。

  

  (23)問:有某法師說,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您如何理解?

  答:回答這一問題之前,先要弄清何爲宗教?何爲教育?在佛教看來,宗教二字是分開诠釋的,佛陀爲適應教化對象而說的教法稱爲教,教法所出之源稱爲宗。永明大師雲:“舉一心爲宗。”故佛教常稱宗門教下。宗門指傳佛心印、教外別傳之禅門;教門指依大小乘之經論等言教而立的教宗,諸如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等。故知宗教一詞涵蓋著一代時教全體的義蘊。

  自西方學術思想東傳之後,一般將佛教所習用的“宗教”一詞作爲英文religion的譯語,表達對超自然事物的畏怖與不安,並進而專指團體性與組織性信仰、教義、禮儀之體系。其中分爲多神教、一神教、泛神論等。如是考辨,作爲佛教徒宜從宗教原有的義理來理解、接納。釋尊以大悲願力示現娑婆八相成道,一代時教之終極目標,無非令吾輩浪子就路還家,永脫輪回,悉成佛果。這是佛教之所以成爲宗教的本質內涵。而教育一詞,廣義來說,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爲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是指由專職人員和專職機構進行的學校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更多屬于世間法的範疇。那麼,佛教有著世間道德教育的內容,然更多的是指向生命的終極關懷,即“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世間的本懷。所以,不能將佛教的宗教內蘊與世間教育等量齊觀。佛教是一門崇高而聖潔的宗教,提升生命,完善道德,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吾人能聞信佛教,當生稀有難遭之想,而那類將宗教視爲迷信者,是不足與語的。冀諸同仁明辨之。

  

  (24)問:今生有幸聞到佛正法,遇善知識,發大菩提心,依法修行,信念堅定。我想生生世世都能聞佛正法,遇善知識,不忘失菩提心。怎樣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墮落,是否要證菩薩果位?

  答:古語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今生已經聞到佛法,尤其聞到念佛往生一法,我們的標心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再有在這個世間的所謂生生世世之事。如果今生不能往生淨土,下一輩子保持人身都難。得到人身要持好殺、盜、淫、妄、酒五戒,這五戒相當于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試問這五戒五常我們能做到多少呢?做得有欠缺,那就保不住人身,誠如佛所懸記,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因爲得人身要靠自己的善業力,所以很難。而往生淨土則是靠阿彌陀佛願力加持而成就的。所以轉生保住人身比往生淨土難。是故印祖開示:“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唯有成就往生淨土,才能入不退轉位,然後以神通妙用,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很快圓滿普賢十大願王,快速圓成大乘的佛果。這樣一生圓成佛果,才是一了百了之智舉。

  

  (25)問:六道輪回、因果觀念是道德建設的必要前提,那麼這僅僅是理論假設呢,還是真有其事?聖人爲什麼要以神道設教呢?

  答:善惡因果報應與六道輪回,不僅僅是道德理論的一種懸設,而是實存的事實,由五眼圓明的佛陀所現量親證親見到衆生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廣闊的時間當中,由其善惡業的這種業(karma)的力量導致種種錯綜複雜的生命表相。我等凡夫心量狹劣,慧眼未開,不得而知。佛以悲愍心將這一善惡輪回之事和盤托出,令衆生心生敬畏,止惡修善。我們由佛慈悲宣說方知如何走上光明、走上解脫、走上自在。由此,我們戒慎惕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製伏煩惱,開顯佛性。由于深信輪回善惡法則,懲惡勸善才有堅實的依據。衆生由此才能自律慎獨,個人獲福,社會由之祥和安穩。所以,六道輪回與善惡因果報應,乃道德理論的兩塊不可或缺的基石。

  神道設教不僅是佛教聖人,而且也是儒道兩家聖人教化衆生之大權。神道設教的理論依據來自《周易》。神是神妙莫測、不可思議之義。世出世間一切神妙不可思議者不出心性之外。所以神道即是本心,是誠明,是仁心,是佛性。從神妙佛心中流出的教法,即是神道設教。天以春夏秋冬四時更疊不亂作爲神道,惠及蒼生;聖人以本性內具的仁義忠恕爲神道,教化民衆。平時事相中都蘊含著神妙的理體。孟子說的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深植在每個衆生內心,不是由外面施加的本有的德能。故雲“萬物皆備于我”,一切悉皆具足在心性中,因而“反身而誠”、回光返照契入真誠的內心,便“樂莫大焉”,就能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這就是顔回之所以“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奧秘所在。顔回那麼貧窮,然而淡然安樂,這是自性的快樂,非五欲感官之樂所能比肩。一個人念佛安住在六字佛號中,便能獲得身心柔軟的法性樂,沐浴在彌陀光明照攝中,法喜充滿。念佛法門舉體是不可思議的佛果境界。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穢土,宣說念佛往生淨土一法,用種種善巧方便令我等衆生生信發願,老實持名,亦是聖人以神道設教成功之一例。神道設教的理論依據乃是感應。法界中至深邃廣大的方面即是感應原理。唯信能入,唯行能證,願共勉之。

  

  (26)問:《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二十難中有富貴學道難。佛本身是大富貴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爲什麼這樣說呢?

  答:佛說富貴學道難,是觀察衆生的根機加以述說的。何以富貴學道難呢?一個人今生能得到富貴,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積德的異熟果。而在享受種種五欲六塵快樂時,迷惑造業者多,財、色、名、食、睡的種種誘惑,令他享樂唯恐不及,很難産生向道修行之心。在南閻浮提,是需要八苦的激勵,苦難的逼迫,才能令人産生厭苦之心,踏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沈溺于富貴的意樂,是很難産生超越意向的,這就是儒家講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在痛苦當中,往往能超拔,而處身于安樂富貴之鄉,如老象溺泥,大多會沈淪法身慧命。佛貴爲太子,然不是一般凡夫,乃是乘願再來,示現八相成道的古佛,是故佛不會迷惑顛倒。然在佛的示現中,色界天人常來警誡太子不要沈溺五欲,令太子在四個城門見到生老病死及沙門修道相狀,幫助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修道。釋尊作爲大富貴者能夠在富貴當中感覺到生命本體上苦、空、無常、無我,所以他能夠超拔出來。在佛的比丘弟子中,有很多釋迦族的王子與貴族,他們是受佛陀德望的感召,毅然決然而出家的,其宿世善根亦是非常深厚的,有些是大權示現的菩薩,助佛弘化的,是故他們在釋尊座下很快就能證到聖果。所以富貴學道難是此土一般衆生的情形概述,然而佛與其弟子有其特殊例外的因緣。所以,吾人如出身于富貴之中,應觀照生命本體性苦難,激發學道之心。持戒念佛,求生淨土,乃一切富貴者之光明坦途。

  

  (27)問:我皈依佛法已經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黴透了,常想這是逆增上緣,可是我的處境常讓我對念佛感到灰心,請開示。

  答: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皈依叁寶,持戒念佛的目的是圓成本具的正覺佛性。並不是爲了人天福報,妄想一皈依學佛,就得錢比別人賺得多,官比別人當得大,身體比別人健康等,用這些來能證明學佛的成效,這個觀念是有偏頗的。固然學佛爲了出世間的解脫,也是能獲得世間利益的。然衆生業力不可思議,因果錯綜複雜,所以不可平面線性地看待此事。對淨業行人來說,對世間順逆等事,應作如理的觀照。世間無論遭遇倒黴的逆境還是成功的順境,都屬夢幻泡影,最終都是一場空。念佛行人宜應隨高隨低隨緣而過,順境感恩阿彌陀佛,逆境同樣感恩阿彌陀佛,因爲逆增上緣更能增加我們的道心。這個世間,衆苦充滿,叁界火宅,冤家對頭常常碰面,苦不堪言,趕緊出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呀。不如意的事情會成就出離心,如果天天都是…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