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順利,日日都過得舒舒服服,就感覺到這個世間蠻不錯的,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呀,何必求往生呢,死于安樂。我們念佛行人對苦難要有一種敏銳的感受,即使在所謂成功快樂中,也要看到其本質上苦空無常。由是對現世的福報不必過于貪戀,應利益衆生、惜福培福,這樣便不至于在福報中迷惑顛倒。而人往往在順境中容易驕逸造業,在憂患中或能令我們生起一種出離心,從叁界苦域中超拔出來。這個心理學有個實驗,將青蛙放進沸騰的池水中,這個青蛙會嘣地一下跳出來,僥幸逃一命;如果把這個青蛙放在涼水裏面,慢慢地加熱,直至沸騰高溫,那麼這個青蛙在這過程中出不來,會被煮死。所以修行人以八苦爲師,成就菩提,斯言不虛。願仁者遇到不如意事,不要怨天尤人,應逆來順受,修德進業,以慚愧心念佛,忏悔業障,如是便是轉化逆境之良方,進而心地光明,靜定安樂,念佛法喜洋溢,方爲真正的淨業行人。
(28)問:請介紹一下印祖往生後淨宗的傳承與發展。
答:印光大師是近代中興淨土宗的一位了不起的祖師。晚清以後,隨著國運的衰微,佛教也呈凋零之頹勢。印光大師生于亂世,悲願廣大,挽狂瀾于既倒,高揚儒佛共弘之幢,其一生所倡導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八句乃概述了中國淨土宗傳承的宗旨,爲淨土宗在現代的生存發展貢獻極大。道盛德隆,被四衆弟子推尊爲淨宗第十叁祖,名實相符。印祖往生之後,淨土宗保持著良性發展的勢頭,這主要得歸功于印祖的《文鈔》,作衆生無明長夜中的智慧火炬,文字般若感人至深。所以印祖往生之後,淨土宗持戒念佛、矢志淨土之宗風不墜。依據《文鈔》修行,往生淨土者不勝枚舉。建國以後,中國大陸一度受左的思想的波及,整個佛教受到摧殘,淨土宗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實,寺院叢林得以恢複,僧俗二衆修行念佛法門者占的比例最大,淨宗法門的群衆基礎最廣。從目前中國大陸的佛教現狀以及信衆的根機來看,走印祖指歸的弘法路子,上契諸佛本懷,下應現代衆生之機,即在世間法中弘揚儒家思想文化,在出世間法方面獨標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我等淨業行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企想做什麼大通家,也不要這山望到那山高,宜摒棄傲慢,老實念佛。在這末法之秋,以我等通身業力之資質,舍彌陀大悲願力,決定難得解脫。印祖臨往生婆心開示:念佛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吾等淨業行人當依教奉行,守住淨宗平實的家風,作印祖的私淑弟子,自行化他,便能在此濁世傳承光大念佛法門。印祖在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亦會含笑加持我等行人,伏冀勉旃!
(29)問: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場”中的“直心”?
答:直心就是正直心、真誠心,而凡夫衆生大多是彎曲的心,僞詐的心。在我執和利益的驅使下,充滿機心用事,由此導致人格的瓦解,人際的緊張摩擦,種種煩惱。是故儒佛聖人悉皆教化衆生要具真誠心。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大學》中所述內聖外王之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能夠誠意、正心就是直心。首先從格物(格除不合理的物欲)入手,由此獲得內在的智慧,這樣意念才會真誠,心才會正直。如果私欲重,人我分別心強,那必定意不誠、心不正。由此就遮蓋了他本有的佛性和智慧。唯有真誠心、正直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如來藏的德性開發出來,《觀經》開示往生淨土的條件,圓發叁心,即得往生,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至誠心就是正直心,一切修道人必須要有正直心。但是吾人想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做到正直,比如與身俱來說假話的習氣,在阿賴耶識中叢集諸多種子,隨時不經意地又打妄語。在道理上也知道不對,然境界現前,又故態複萌。
所以還是要好好念佛,衆生的心是彎曲的,而佛號是阿彌陀佛正直心的外顯。念佛的時候,這彎曲的心才隨順佛號的正直而正直,就好像蛇性彎曲,要讓它自己直很難,然蛇進入竹筒子就不得不直。故雲: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我們要在懇切念佛上獲得正直心,又以正直心去念佛,二者形成良性互動。
(30)問:印祖在一篇文鈔中這樣開示:“倘有余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爲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爲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即透徹亦無實益,況決難透徹乎”。其中一句“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請問法師,這是印祖的方便說,還是只要志誠了教理就會透徹?請慈悲開示。
答:印祖的很多開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經驗之談,我們宜依教奉行。佛經不可等同于世間的學問,不能只靠我們的邏輯思維即所謂的心意識去研究。因爲佛經是從實相般若所引發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發吾人的觀照般若,令行人契證實相般若,這些都要用至誠懇切心方可契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應道交,妙德難思。如果用生滅心去揣度佛經文句就會越推越遠,可謂白雲萬裏。“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這句話中的“果能志誠之極”,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但又確實是我們要趨向的一個目標。學佛就是要志誠恭敬、到達至誠之極的境界,那樣對佛法的教理就會自然明了,如屋裏人道屋裏話,十分親切。那麼如何契入至誠境界呢?就需要從截斷分別意識開始。我們或抄經、或讀經、或受持,這些都是契入到至誠境界的一些方法。就像智者大師行法華叁昧,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藥王菩薩舍身之苦行,至“是真精進”句,俨然入定,見共慧思禅師同處靈鹫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慧思禅師說“非爾弗感,非我莫況”,此法華叁昧前方便。世間種種學問都無法與其相比。所以我們無論是打坐、拜佛、讀經、抄經、念這句名號等等,都是趨向至誠之極。至誠之極可契入法華叁昧、契入念佛叁昧;安立念佛叁昧,一切智慧便都法爾現前,教理自然會透徹了解,因爲教理無非就是吾人內心的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們按印祖的話去做,至誠颛蒙念佛,暗合道妙,潛通佛智,終必大明乎教理。
(31)問:我現在誦經與打坐同修,自打坐後我的膽結石病不疼了,請問打坐能治膽結石嗎?
答:你打坐一定要調心哪!不是爲打坐而打坐,就是天臺講小止觀,你得調身、調息、調心,你的身、心、呼吸與道相應。比如你在那裏念佛,念佛是指自己的心與這個佛號相應,佛號是阿伽陀藥,他就能治你的膽結石。如果你一打坐,你還在想你的很多事情,你怎麼能治膽結石呢?所以不是一個打坐的形態,而是你打坐裏面包含修心調息內容,來決定你是否身體健康的。所以你打坐還是來念佛就可以了,你經行念佛也同樣有這個效果。行住坐臥,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便可以達到療治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32)問:“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答:這是《心經》的兩句經文。“色”就是身體與森羅萬象的色法,是現象界的種種事相。“空”是指諸法的體性。第一句“色不異空”,是從緣起來看,緣起的種種色法是從性空衍生出來的,沒有性空就不會有緣起。所以從現象上來說,色法和空性是沒有差異的,就叫“不異”。第二句“色即是空”,是從事相上的不異到更進一步地從它的體性上來看,實際上是不二的。既然是緣生法,就是種種因緣湊合的色法,它不是原來就有的,所以它自性本空。“色即是空”不是滅色爲空,色法當體即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色、受、想、行、識的空性,就是以真空融妄有,以真融妄,就能夠“度一切苦厄”,度脫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苦厄。這是般若系經典裏面非常精辟的闡釋。我們學佛人能夠真正領解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能夠依教奉行,將活得快樂、潇灑。爲什麼呢?因爲知道了色的空性,就不會對現象界的五欲六塵貪戀執著,一切如夢幻泡影,都是空的。正是由于認爲色的真實存在,才會有一種貪戀執著,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沮喪萬分,所以就會迷惑顛倒。對色與空的本質,衆生靠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把握的,絕大多數人都迷惑在現象界的色法上,競爭忙碌,一生“爲他人作嫁衣裳”。如果吾人能觀照諸法空性,就是具備世出世間的般若智慧。所以《金剛經》講,能夠了解這個諸法的空相、無四相、畢竟空、無所有這些道理,對十八種空性,有法空、無法空、有法與無法俱空、空空亦空等等,聽了之後不驚不怖不畏,這種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在淨土法門,真空與妙有也融攝在這句名號裏面。阿彌陀佛名號有兩個核心功德:一是無量壽,一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空性,無量光就是妙有。光明是從空性之體自然顯現的,經雲:“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何謂清淨?無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乃至習氣全無,就清淨了。清淨到極點,就契入到無量壽的心體,自然就能夠放光,就有無量光。無量壽和無量光是不異的,無量壽即是無量光,無量光即是無量壽,只有光中有壽,壽中有光,才是阿彌陀佛。如果光明沒有無量壽的湛寂,就會躁掉;如果無量壽的寂定沒有光明的妙用,就會流于頑定、枯定。一定要空寂之中具妙有,壽中有光,才是佛教的中道、第一義谛,即謂第一義谛妙境界相。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這些色法,當體即是真如、涅槃,這是“色即是空”;阿彌陀佛契證到諸法的空性,由他的大悲願力顯現了西方世界無盡的莊嚴,這就是“空即是色”。這樣,“色”與“空”就有深刻的辯證關系。我們這樣去理解,就能把般若的空性和淨土的妙有圓融起來,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有不二,光壽一如,就是佛法的中道。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