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

  

二、般 若 起 信

  

  (1)問:“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與“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請問法師如何正確理解?

  答:前面的一個偈子是古德所開顯的,意思是我們所執持的阿彌陀佛名號就像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渾濁的水裏,便能澄清濁水。用這個來比況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投到我們凡夫衆生渾濁散亂汙染的心中,我們的心念亦法爾自然地趨近佛心,因爲佛號即是實相,即是阿彌陀佛的心,所以我們的心也一定會像阿彌陀佛那樣,具有他的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廣大心、光明心,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說明這個名號就像清水珠那樣的功能作用。“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這是憨山大師《費閑歌》中說的話。這個偈子意謂:如果不具備信願,只是口頭上去念彌陀名號,也沒有信願求往生的心,那麼就很難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不能感通佛力,就不能帶業橫超往生淨土,所以才稱作“喉嚨喊破也徒然”。如果具足信願持名,雖然內心還有散亂,但也絕對是能往生的,不是喉嚨喊破也徒然的。所以這個偈子大家不要隨便亂用,不要斷章取義,要把前面兩句話聯系起來理解。信願持名,雖然散亂,絕對往生;如果沒有信願,只是口念,當然就不能往生,這時候可以說是徒然。這裏應當辨識清楚,不可颟顸自昧。

  

  (2)問:法師慈悲,我們常聽您講念佛要感應道交,到底怎麼才算是感應上了彌陀的慈悲願力?

  答:我們講念佛法門的奧妙,理則是感應道交,這是這個世間上,這個法界當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學問,屬于這種悟境的範圍,不是屬于第六思維邏輯範圍。就是用我們至誠懇切念佛的心,這叫“能感之機”。法界存在一種所應之力量,這種力量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願力,這就是所應。這個道,是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願體乃是同體,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淨之道。透過這樣的同體的渠道,我們跟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能交融在一起,能互動,能溝通,這就叫感應道交。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念佛,也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你說在念佛的時候,能在這句佛號當中找到一種安心,獲得一種歡喜,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歡喜光就在我們身上體現了。我們這句佛號能夠念得綿綿密密,不中斷,相繼,那麼這是阿彌陀佛名號當中的不斷光在加持我們了,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上了。在念佛的時候,這句名號讓我們生起了這種慚愧心、悲痛心、感恩心,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願力名號在我們心性上開顯出我們自性的一些善的力量,這就是感應道交了。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應道交。再就是如果從瑞相上來看、靈驗上來看,也是具有的。但這不要去追求。比如我們念得比較清淨的時候,會忽然聞到一種異香。這個如果是有心去求,一定聞不到。往往在無心的時候,會忽然傳過來。名號溝通著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在我們的一種無作妙用的心性當中,名號法爾自然地把西方淨土的寶香傳到我們這個地方。音樂、光明、蓮華,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現這些境界,也不要去執著它;沒有出現這個境界,也不要懊惱。我在彌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應和;即念即應,妙感難思。是故,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就算最妙的感應了。

  

  (3)問:關于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憶佛念佛”的問題。是否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臨終不論什麼情況,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答: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往生的條件問題。往生的條件乃是信願持名。有一個觀點認爲臨終時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頭落在阿彌陀佛名號上才能往生。否則便不能往生。這個說法聽起來好像蠻有道理。然就淨土特別法門往生而論,卻要慎言。如果淨業行人念佛功夫良深,臨命終時,正念在阿彌陀佛上,則決定往生。對此我們要提倡,要鼓勵。身體力行。但是卻不能把這視爲往生的唯一標准。念頭沒有放在阿彌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意味著把自力功夫還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則在往生這一緊要關頭,阿彌陀佛在起什麼作用呢?難道阿彌陀佛那麼的被動?五劫的思惟,無量劫的修行,整個的大願都是要救度每一個衆生,法界當中不遺留一個衆生滑入輪回。有著這樣的大悲心,難道在我們往生之時不施展威神願力,予以幫助,這可能嗎?我們平時只要具足信願持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便會法爾自然地展現在被救的衆生身上,令其往生淨土。這是有聖言量依據的。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支婁迦谶譯),是五種原譯本中最早的譯本。其中談到叁輩往生及邊地疑城的情況。先看中輩和下輩疑城往生的情況,以明了阿彌陀佛在衆生臨終時是如何令其往生的。

  經中談到中輩往生時,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門者,然應飯食沙門,建造佛寺佛塔,燒香散花燃燈等等。然這類行人平時做這些功德,“若其然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他中間有懷疑了,不信這些事了。或者“暫信暫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輕浮心來念。那麼“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便心中歡喜踴躍”,此人臨命終時自因業力必然會下叁惡道,阿彌陀佛在這個時候開始他的願力作用了。就自己變化成佛的形象,讓這個亡者親眼目睹。這個人口裏都不能說話了,但是心裏非常踴躍。同時他後悔原先的疑心,悔過原來的過失並忏罪,接續念佛求生。這樣,“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生到邊地疑城,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親近比丘僧。這種人生到邊地疑城是由于生前修淨土法門時,心口各異,沒有真誠心,狐疑佛經所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求往生的志向不是很堅定。這種人按自因自果,應當落叁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之,以威神願力接引他的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句“威神引之去耳”,證知往生全憑佛力,無關行人有否自力正念。即有正念,也是阿彌陀佛加持所致。

  下輩往生條件中,如連中輩往生者那種廣做福德的條件也不具備。沒有能力去飯食沙門、廣修供養、建塔建寺等,然而宜應專心致志地念佛。“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無量清淨佛國”,是阿彌陀佛哀愍令他生到西方淨土!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經中又開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當絕念去憂……,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只要我們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念佛,阿彌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養刹土。因爲佛力佛智不可思議啊!

  臨命終時,當我們的神識最後離開身體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會在亡者最深層的阿賴耶識中産生作用,引導神識回歸淨土。《普賢行願品》中談到臨命終時引領神識往生一事。“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他只是一經于耳的功德,就能夠超過微塵數佛刹相續不斷地上供諸佛下化衆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說明一經于耳的功德就這麼大。然後“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它就能夠消除宿世的業障,能夠得到人天的恭敬,能夠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證知,聞到十大願王,乃至書寫一四句偈,其願王能夠滲入衆生阿賴耶識中,臨命終時引導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去。同樣阿彌陀佛五大劫思惟的大悲願力,我們常常去讀誦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夠在我們一切諸根悉將散壞,一切親人悉將舍離,一切都不複相隨的時候,這個四十八大願王,引導我們一刹那中到西方極樂世界中。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以衆生心爲心的,阿彌陀佛所有的法身報身化身和四十八大願的全體願力都在我們衆生的心內。我們的業報身以何種形式死亡,何時死亡?這都是虛幻的泡影。我們認爲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彌陀佛眼裏它都是很正常的。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諸多的惡業,還會有多少善終的呢?但是阿彌陀佛就要救度我們這些不得好死的人。他的願王力量已經達到我們阿賴耶識的深層。臨終的昏迷是第六意識的昏迷,而滲入藏識中的彌陀願力會爲離體的神識導航的。

  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乃至一晝夜的工夫。阿彌陀佛保任我們往生。經典如是說,我們還擔什麼心呢?甚至睡夢中亡故,也能往生。睡夢時,亡者第六意識都在睡眠狀態,他是怎麼往生的呢?對此,我們得站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的角度去思惟。我們與阿彌陀佛是同體的,佛憐念我等,如母憶子。我們平素信願持名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至少念過一晝夜的佛號了,阿彌陀佛都能夠保證我們往生。我只要在因地當中符合一晝夜念佛條件,阿彌陀佛決定保證我們往生。經典如是說,吾人亦當如是信順,深信佛智。

  第十八大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請注意這個乃至十念。這個十念通平時,也通臨終啊。通平時,有很多的包括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門,都能往生。對阿彌陀佛爲我們設立的底線往生保證要有決定信心。這樣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樂。如果堅執臨終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雲要有清淨心才能往生,或雲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這些觀點所牢籠,我們就難免憂慮、恐懼、不安,如是便偏離了淨土法門安樂的特質,亦有違于阿彌陀佛“一切恐懼爲作大安”的悲願。吾人當服膺永明大師“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的慈示(信願稱名…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