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即爲有淨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自知當往生,心生大歡喜。因彌陀大悲光明,攝持不舍吾等衆生故。

  

  (4)問:我集中思想念阿彌陀佛時,心中有一種空曠、充滿、柔和的感覺,這是不是一瞬間感受到的佛性?

  答:心空即佛性,佛性是吾人本自具有的。無奈無明煩惱厚重,佛性無能透顯。而執持六字洪名,正是開啓佛性的金鑰匙。何以故?這得從心佛衆生等無差別的原理予以觀照。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遍入衆生介爾一念裏面,即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所以我們至誠念佛,就能將阿彌陀佛的叁身功德召喚出來,由此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就會體現在凡夫衆生濁染的心裏面。佛號如摩尼寶珠,能澄清凡夫的汙染心,能使凡夫的散亂心有序化;名號內具的無量光壽令念佛人身心柔軟,開發智慧,開顯自性。我們聲聲佛號都是與阿彌陀佛的光明互動,光光互攝,就能化解種種厄難,就能開發吾人的菩提善根,就能增上吾人信願持名的力量,最終令我們橫超叁界,往生淨土,快速成佛。所以至誠執持名號,稱揚贊歎彌陀的光明,如是哪怕一晝夜的持念,也能夠成辦往生大事。所以念佛是神妙的法門。此法門的建立全體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誠爲大不可思議。釋迦、彌陀兩土世尊,以大悲心以神道設教,教化我等衆生,生信啓願,感應道交。自古迄今,有許多念佛人在念佛的時候,或聞到異香,或看到蓮華,或在助念的時候見到西方叁聖等,這些不是齊東野語,乃真實之事實。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念佛,叁次見到阿彌陀佛,劉遺民居士也有定中見過阿彌陀佛的感應。對這些不可思議的事例,無法以邏輯思維來作論證,但事實卻鑿然存在。釋尊在宣說《無量壽經》的時候,與會的兩萬地球人都看到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是兩土的世尊慈悲加持,令與會大衆斷疑啓信所致。空中現出西方叁聖,阿彌陀佛如黃金山,光明熾盛,西方淨土全部現前,娑婆的此土和極樂的彼土打成一片,其清晰程度就像手拿明鏡照見面像一樣。淨土法門一一事相悉可銷歸自性。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即是涅槃的常樂我淨,亦是一切衆生所本具的。念佛法門別無奇特,但至誠懇切,無不感通。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空印空,似水投水。執持名號,顯我自性,立竿見影,但願辛勤精進。

  

  (5)問: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我念佛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

  答: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信願持名,尤其是信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語)。淨業行人往生西方淨土,全仗阿彌陀佛威神願力作爲強緣,並不僅從一己功夫上論。西方淨土乃實報莊嚴土。如從通途法門之修因證果來判,靠自力的功夫,不唯凡夫無能生彼,即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也去不了。然業力凡夫以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此爲能感之機),阿彌陀佛即以果覺願力加持接引(此爲所應之法)。一念感通,彌陀的全體功德便顯現在念佛人的身心,令其帶業往生,橫超叁界,往生安養,速成佛果。是故信願持名乃淨業叁資糧。由信啓願,由願導行,由行證所信滿所願。有深信切願,其持名功行,自會如決江河,沛然莫禦。念佛能達到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固是嘉事,能增上往生品位。念佛功淺,心未清淨,然具足信願,亦可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是故不必過分執著念佛功夫的高低。念佛法門乃安樂法門,信心建立(信關透過甚難),深知自己已然蒙阿彌陀佛救度,作得生想,慶快平生。孜孜持名念佛,堅固落實信願。淨宗念佛大體即獲,無須尋枝摘葉,自尋困擾,令心不安。

  

  (6)問:念佛人多是老頭老太太,年輕學佛人往往對禅、密感興趣,對淨土法門漠然,這是什麼原因?

  答:年輕人學佛,多有好奇務勝者。是故一入佛門便對談玄說妙之法,頗有好樂。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識,常以上根利智自許(或口頭謙虛,內心如是自肯),這是可理解的正常現象。而老頭老太太,文才不足以廣閱經論,體力不能支撐長久坐禅。且桑榆已晚,感到臘月叁十快到,渴求出離生死心較切,是故一聞簡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門,便全身歸命阿彌陀佛,靠佛力帶業往生,了辦生死大事。這種心態與行持,乃是以他(她)們大半輩子人生苦痛經曆爲代價,所獲得信仰上的碩果,可慶可賀。這種愚夫愚婦實是根器深厚的念佛人,《無量壽經》指稱爲佛的第一弟子,所謂愚不可及也,大智若愚也。而我們一些有點世智辯聰的年輕人,看得幾本佛經,了解幾則禅宗公案,或密宗的神通感應等,便空腹高心,輕視淨土,這山望到那山高,實則並未在心地上下過真實的功夫。大概等到學佛過程中碰得頭破血流,痛定思痛之余,或有浪子回頭之一時。待到那時,自認是愚夫愚婦,舍阿彌陀佛慈悲救度,莫由出離生死苦海,如是死心念佛,方是真正的上根利智,是乃人中芬陀利。

  

  (7)問: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不能以通途法門的法理解釋,那麼淨土法門能解釋通途法門嗎?請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答:淨土法門在佛的一代時教當中被稱爲特別法門。所謂勝異方便,殊勝特別方便。但是它跟通途法門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並不是說不能夠去融通的。蕅益大師有一句話:這個淨土法門跟八萬四千的通途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它有相同的一面:比如這個通途教理要修戒定慧,要修六度萬行,心淨則佛土淨……對于淨土法門,它也要修淨業叁福,也得要持戒,念佛也包含著止觀和定慧在裏面,所以它跟通途法門有相同的東西,這是 “豎與一切法門渾同”的共性;同時淨土法門又與其它的法門有不同的特點。通途教理是從因向果,靠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斷一分煩惱證一分佛性,是這樣的一個修因證果的過程。念佛一法是把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果地覺作爲我們的因地心,是靠佛力。而且就“了生脫死”這一點來說,它可以帶業往生的。通途教理,如果你修戒定慧,見思惑沒有斷,哪怕斷了多分還有一品沒有斷,你生死了不了,叁界出不去。然而念佛一法,你只要信願持名,盡管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但可以橫超,帶業往生。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又得彌陀大悲願力加持,他成佛就不需要叁大阿僧祇劫和無量劫這樣漫長的時間,他很快就能證到阿鞞跋致,很快就能證到一生補處,很快就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普賢十大願王的圓滿就是成佛。所以它是一個成佛非常快速的法門。這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建立的法門,他令我們衆生從果上修。阿彌陀佛果上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傳達給我們衆生,把這個果覺轉化成衆生因地的功德,這之間的互動關系也就不可思議了。所以念佛一法是全體建立在佛的果地悲智威神的基礎上的,它全體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能令我們得到不可思議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用通途的那種修因證果的一般的因果法規去考量淨土大不可思議的因果事理,它就摸不到邊。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二乘的聖者乃至于等覺以還菩薩不能明了。我們凡夫衆生,唯有從仰信佛語入手。吾人念這句名號就安立在無上正真之道,就在阿彌陀佛慈悲願海當中。只要至誠去念就能解決我們一切生死問題,成辦我們的一切道業。這就是圓頓中至極圓頓,了義當中無上了義,方便當中第一方便。它下手方便,得到利益非常快捷、圓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十方叁世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贊歎、來證明的一個法門,所以今生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法門,我們能夠相信,我們就是不可思議的人;我們能夠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這就是無上真實大利,無上真實大利就是了脫生死,快速成佛。希望大家生稀有難遭之想,老實念佛。

  

  (8)問:有關臨終往生有兩種說法,一直困擾著淨業行人。其一說,臨終必須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說,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無須計較臨終是否有正念,決定蒙彌陀願力加持得以往生。這兩種觀點,我們應該如何抉擇?

  答:針對這個問題,《淨土》二零零五年冬季刊已經有過答複,也許是仁者未能悉心細看、玩味,或率意讀過,生起異解。據說,網上對這個問題也有若幹爭論,這也是好事,存疑辯論,有助于對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義理的深入把握。

  從理則上說,往生的條件純是信願持名,稱爲淨土叁資糧。我等衆生以信願持名爲能感,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爲所應,感應道交,證得往生。淨業行人首先得建立這個正知見。有了深信切願,自然會孜孜于執持名號。以真如名號熏習無明,如是功夫純熟,臨命終時,正念在阿彌陀佛上,則決定往生,對此我們要提倡,要鼓勵,要身體力行。由此,東林祖庭倡導每日至少念佛一萬聲,組織每月兩次的十天百萬佛號閉關,每月一次的晝夜經行念佛,以及一年叁次精進佛七,悉是這種倡導的表證。

  臨終念頭在阿彌陀佛上,固然往生無疑。問題是,臨終念頭沒有在阿彌陀佛名號上能否往生?對此,需要細加辨析。一種情形是:平時不具備信願持名,臨終念頭又不在阿彌陀佛上,可以斷定不能往生。另一種情形是:平時已具足信願持名,臨終因種種因緣,念頭未能在阿彌陀佛名號上,然願往生之心尚存,那麼吾人一定要堅信,阿彌陀佛悲願威神力一定會以種種善巧方便令這念佛人往生。在這個往生問題上,我們宜從自力念佛功夫的計較上擺脫出來,轉而注目思惟阿彌陀佛由同體大悲心所成就的大不可思議威神力量,了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欲生極樂,乃至十念(含平時),即可乘佛願力往生(第十八願);了知如果有人有過信願持名乃至一晝夜的功夫,中途悔轉,複造惡業,然阿彌陀佛在此人臨終之際,兌現攝生弘願,令此人得以往生(參見漢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邊地疑城”章)。這些聖言量教喻我們:我們只要關注凡夫應作的事情,即信願持名或盡形壽,或十日十夜,或一日一夜,…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