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或十念,至于臨終最後一念出現何種情形,乃是我等凡夫無法把控、也無法判斷的,因衆生業力不可思議故。由于吾人無法把控,才會生起恐懼不安心。阿彌陀佛五眼圓明,悉知我們有此恐懼,便以臨終放光接引令吾人獲得往生的安心、安樂。是故,我們只要關注平時信願行的培植,老實念佛,安心念佛,無疑無慮地念佛,無須在臨終一念是否在佛號上這個難以確定的問題上生起分別、執著,封拙懷迷。

  茲舉兩則佛言祖語用作佐證,令淨業行人擺脫無謂之困惑。證一:《大智度論》卷十八雲:“摩诃男釋王(迦毗羅衛國接任淨飯王的國君)來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羅人衆殷多,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鬥人時(國王難免率兵打仗),便失念佛心,是時自念,我今若死當生何處?”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證知,不以臨終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習的慣勢作爲神識的歸趣要素。吾人信願持名,有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的加持以及十方諸佛的護念,往生淨土有何憂哉!

  證二:《印光大師永思集》中,有王慧常居士撰文雲:“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時人命何只在呼吸間!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但覺佛尚未念好爲憾。愈後,與一缁友朝江浙諸山。至蘇谒師(即印光大師),禀告病危時心理。師聞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師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決定往生西方,我決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爾後凡作事動念,均以西方人況比。”證知,王慧常居士原先亦存臨終正念才能往生的想法,以佛號未念好,恐不能往生爲遺憾。這一遺憾實則是對阿彌陀佛決定救度衆生力量的懷疑。是故,經印祖之棒喝,幡然醒悟,作得生想。

  綜上所述:我等衆生不怕罪業深重,只要具足信願持名,無論功夫淺深,悉能乘托阿彌陀佛願力成辦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願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至于臨終能否正念,可交由阿彌陀佛料理。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樂,欲生極樂,乃至十念(第十八願)”之上獲得決定往生的信心,在“敦倫盡分,系念佛號(第二十願)”上增強自己的淨業修爲。這樣,萬修萬人去,決非虛語。伏冀淨業行人放下我執情見,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之中。至禱!

  

  (9)問:《西方合論》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邊地疑城,請問師父邊地疑城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念佛同修會生到邊地疑城?

  答: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九法界衆生憑自己的福慧所不能信解。因其事理因果全都是佛地大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所致,是故我等修習念佛法門者,大多都有程度不同的懷疑,《觀經》上品中生者(解第一義谛即開悟者),往生時尚存疑慮。阿彌陀佛故言:“我來迎汝。”令其釋疑心安。明代袁宏道居士信願持名,棲心安養。後在僧寺無疾而終。據其弟袁中道夢敘淨土一文記述。袁宏道開初只是生到極樂邊地,因撰述《西方合論》的功德,很快從邊地疑城出來,居住淨土。袁宏道居士的智慧與行持,在此土淨業行人中,當屬優等,然尚且只生到邊地,可見淨信往生殊爲不易。

  在叁輩九品往生之外,別列的邊地疑城往生,乃是比喻之語,此類淨業行人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淨土界邊地七寶城中,于中五百歲不見佛,不聞經法,不知菩薩聲聞僧,類似此土障礙聞修聖道八難中的邊地(無聖人應化之地)之難,是故,比喻爲邊地。此邊地七寶城爲疑人所居,故又稱爲疑城。生到邊地疑城者,有中輩與下輩功行的差異,然有一共同點是:智慧淺陋,對淨土妙法信得不深,然亦執持名號,勉力修持或多年乃至或一晝夜,其人中途,業力所覆,不信作善後世得福,不信往生淨土之事,這種疑悔導致修行功夫怠荒,如是衆生,臨命終時,病苦纏繞,自業牽引當墮叁惡道。這時,阿彌陀佛以慈悲心,令彼于睡夢中見到阿彌陀佛極樂刹土,彼人見已,歡喜踴躍,以忏悔心念佛求生,接續原來的念佛善根,蒙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得生極樂世界。彼人疑心所現二千裏的七寶城,于中住止五百年。阿彌陀佛又放光照觸彼人,令其了知滯留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忏除疑根,得至阿彌陀佛所。可見,吾人只要信願持名乃至只有一晝夜功夫,阿彌陀佛便將令吾人往生之大事預先安排妥帖。阿彌陀佛悲心不舍衆生,悉令往生的威神之力,真實不虛。我等當如是信解。

  

  (10)問: 近來,有些居士專弘淨土的音像與書籍在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僞,請師父開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答:目前,弘揚淨土的音像與書籍廣泛流通,總的來說,是好現象,說明信佛學佛的人員增多,社會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數增多。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能夠以種種方式,傳播正信正見的佛教,饒益衆生,功德無量。然毋庸諱言的是,在弘揚佛法的音像與書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門的同修,誤人慧命,罪過不淺。末法之際,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吾輩淨業行人應惕然警覺,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誤蹈魔網。茲略標叁條原則,以資參考。

  1、遵循釋尊四依法之遺訓。

  釋尊懸知末法邪師魔外盛行之事,臨涅槃時,特別開示佛教行人四依法,以免上當受騙。何爲四依?⑴、依法不依人。法性常住,能執持善法,模範人天。而人心惟危,情執厚重,不堪依怙。 ⑵、依義不依語。謹依第一義谛,真空妙有,中道了義。語言文字只是诠顯實相真理的工具,得意忘言,不可尋文摘句,執指亡月。⑶、依智不依識。謹依般若智慧,離念靈知,畢竟空無所有中,熾然建立因果善法。不可依八識妄心,分別執著,凡夫知見悉皆迷惑顛倒。宜以謙遜心,仰信聖言量,以佛知見爲己知見。⑷、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謹依大乘了義,佛說大小乘八萬四千法門,隨順衆生根機而說。然據圓頓至道,乃是真空妙有第一義谛妙境界相,不可思議的諸佛境界,生佛一體,感應道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即是了義中無上了義。吾人當以上述四依法爲准繩,方不辜負釋尊之顧命,識別魔外邪見,保全一己法身慧命。

  2、不可盲目崇拜,釀成造聖運動。

  恭敬叁寶,乃至奉事師長,理所應然。但宜智慧觀照,以至誠心、恭敬心對待一切。應知大善知識悉是謙抑自處,如善導大師自稱是“罪惡生死凡夫”,澫益大師的證位亦屬“名字位中真佛眼”(煩惱未能伏斷,然知見與佛同齊)。印光大師雲“常慚愧僧”“粥飯僧”。這些道盛德隆的祖師尚且以凡夫自居,以此相較,某些人或自稱或令他人稱述是某佛菩薩再來,或雲自己如何修苦行、面壁斷食等;或雲自己開悟得叁昧、或雲自己得神通與天人交往等,悉屬大妄語。按佛教戒律,真實證果,尚且不能公開對大衆說,更何況未證謂證,未得謂得。若犯大妄語,入地獄如箭射,不可不慎。末世魔外,爲求名聞利養,多有大言不慚者,吾人當深自警覺,不可隨聲附和,加入盲從膜拜之列,後果堪憂。宜熟讀大乘經典,尤其是《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其中的想蘊十魔宜反複研讀,便可鍛就識魔之慧目。

  3、建立聖言量與祖師思想兩大參照系,用作辨別是非邪正之准繩。

  淨業行人當依淨宗五經一論聖言與中國淨宗祖師思想作修行指南。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曆代祖師大德既是過來人,值得信賴,現代善知識的種種言教,雖聽起來不錯,然尚須時間勘驗。以古爲師,老實行持,才能穩妥,尤其《印光法師文鈔》彌契現代人的根機,字字見谛,語語歸宗,千叮萬囑,婆心切切,吾人反複研讀,依教奉行,便可一了百了。若其他法師大德的光盤與書籍,與聖言量及祖師思想相應,能幫助吾人正確理解經義和祖師觀念者,亦不妨參閱。

  以上叁條,只是原則性提示。伏冀淨業同修,隨機運用,不無裨益。淨宗念佛法門,只要信得及,守得穩,持念佛號,矢志淨土,便可直接以阿彌陀佛作大導師,我在阿彌陀佛心中念佛,阿彌陀佛在我心中接引護佑,生佛一體,感應同時,即凡心爲佛心,轉塵勞爲覺華,蒙佛願力,決定往生,何慶如之!共勉。

  

  (11)問:《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請開示其意義。

  答: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方法。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當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屬于根大圓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根大就是見大。吾人的心性,本來是圓明通達常住,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爲感知外部世界的六個窗戶,卻將心性能量分散在六個方面。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産生六識(眼識乃至意識),這十八界就把吾人內在的功德法財劫奪掉了。吾人如今修行佛法要返本還源,不讓六根向外面馳騁,而是向內心回複,在淨土法門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六根攝住,那麼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心裏想這句佛號,口裏念出來,耳朵聽進去。六根當中,最重要的是把耳根和意根攝住,擒賊先擒王,我們的耳朵容易聽外面的聲音,因爲耳根最圓。四面八方的聲音都聽得到,所以就要攝住耳根,耳根怎麼攝呢?就是自念自聽,聽自己念出來的聲音,不要去聽外面的聲音,因爲我們的耳根總是聽外面的聲塵啊!這就馳騁六塵了,聲塵,現在要入流亡所,用這個聞性入法性之流,消泯能聞與所聞,暗合道妙,吾人念佛的時候常會心猿意馬,口裏念著佛號,心裏打很多的妄想,這就意根沒有攝住。攝意根有種種的方法,或者觀想阿字,或者觀想佛的白毫相,印光大師還介紹過一個最簡便的方法,用意根去算數,念一句佛號,記一,念二句佛號,記二……次第記到十的時候,再倒回來記一、…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