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很顺利,日日都过得舒舒服服,就感觉到这个世间蛮不错的,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呀,何必求往生呢,死于安乐。我们念佛行人对苦难要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即使在所谓成功快乐中,也要看到其本质上苦空无常。由是对现世的福报不必过于贪恋,应利益众生、惜福培福,这样便不至于在福报中迷惑颠倒。而人往往在顺境中容易骄逸造业,在忧患中或能令我们生起一种出离心,从三界苦域中超拔出来。这个心理学有个实验,将青蛙放进沸腾的池水中,这个青蛙会嘣地一下跳出来,侥幸逃一命;如果把这个青蛙放在凉水里面,慢慢地加热,直至沸腾高温,那么这个青蛙在这过程中出不来,会被煮死。所以修行人以八苦为师,成就菩提,斯言不虚。愿仁者遇到不如意事,不要怨天尤人,应逆来顺受,修德进业,以惭愧心念佛,忏悔业障,如是便是转化逆境之良方,进而心地光明,静定安乐,念佛法喜洋溢,方为真正的净业行人。

  (28)问:请介绍一下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答:印光大师是近代中兴净土宗的一位了不起的祖师。晚清以后,随着国运的衰微,佛教也呈凋零之颓势。印光大师生于乱世,悲愿广大,挽狂澜于既倒,高扬儒佛共弘之幢,其一生所倡导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八句乃概述了中国净土宗传承的宗旨,为净土宗在现代的生存发展贡献极大。道盛德隆,被四众弟子推尊为净宗第十三祖,名实相符。印祖往生之后,净土宗保持着良性发展的势头,这主要得归功于印祖的《文钞》,作众生无明长夜中的智慧火炬,文字般若感人至深。所以印祖往生之后,净土宗持戒念佛、矢志净土之宗风不坠。依据《文钞》修行,往生净土者不胜枚举。建国以后,中国大陆一度受左的思想的波及,整个佛教受到摧残,净土宗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实,寺院丛林得以恢复,僧俗二众修行念佛法门者占的比例最大,净宗法门的群众基础最广。从目前中国大陆的佛教现状以及信众的根机来看,走印祖指归的弘法路子,上契诸佛本怀,下应现代众生之机,即在世间法中弘扬儒家思想文化,在出世间法方面独标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我等净业行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企想做什么大通家,也不要这山望到那山高,宜摒弃傲慢,老实念佛。在这末法之秋,以我等通身业力之资质,舍弥陀大悲愿力,决定难得解脱。印祖临往生婆心开示:念佛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吾等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守住净宗平实的家风,作印祖的私淑弟子,自行化他,便能在此浊世传承光大念佛法门。印祖在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亦会含笑加持我等行人,伏冀勉旃!

  

  (29)问: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场”中的“直心”?

  答:直心就是正直心、真诚心,而凡夫众生大多是弯曲的心,伪诈的心。在我执和利益的驱使下,充满机心用事,由此导致人格的瓦解,人际的紧张摩擦,种种烦恼。是故儒佛圣人悉皆教化众生要具真诚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大学》中所述内圣外王之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能够诚意、正心就是直心。首先从格物(格除不合理的物欲)入手,由此获得内在的智慧,这样意念才会真诚,心才会正直。如果私欲重,人我分别心强,那必定意不诚、心不正。由此就遮盖了他本有的佛性和智慧。唯有真诚心、正直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如来藏的德性开发出来,《观经》开示往生净土的条件,圆发三心,即得往生,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正直心,一切修道人必须要有正直心。但是吾人想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正直,比如与身俱来说假话的习气,在阿赖耶识中丛集诸多种子,随时不经意地又打妄语。在道理上也知道不对,然境界现前,又故态复萌。

  所以还是要好好念佛,众生的心是弯曲的,而佛号是阿弥陀佛正直心的外显。念佛的时候,这弯曲的心才随顺佛号的正直而正直,就好像蛇性弯曲,要让它自己直很难,然蛇进入竹筒子就不得不直。故云: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我们要在恳切念佛上获得正直心,又以正直心去念佛,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30)问: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乎”。其中一句“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请问法师,这是印祖的方便说,还是只要志诚了教理就会透彻?请慈悲开示。

  答:印祖的很多开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经验之谈,我们宜依教奉行。佛经不可等同于世间的学问,不能只靠我们的逻辑思维即所谓的心意识去研究。因为佛经是从实相般若所引发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发吾人的观照般若,令行人契证实相般若,这些都要用至诚恳切心方可契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应道交,妙德难思。如果用生灭心去揣度佛经文句就会越推越远,可谓白云万里。“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这句话中的“果能志诚之极”,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又确实是我们要趋向的一个目标。学佛就是要志诚恭敬、到达至诚之极的境界,那样对佛法的教理就会自然明了,如屋里人道屋里话,十分亲切。那么如何契入至诚境界呢?就需要从截断分别意识开始。我们或抄经、或读经、或受持,这些都是契入到至诚境界的一些方法。就像智者大师行法华三昧,读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心缘药王菩萨舍身之苦行,至“是真精进”句,俨然入定,见共慧思禅师同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慧思禅师说“非尔弗感,非我莫况”,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世间种种学问都无法与其相比。所以我们无论是打坐、拜佛、读经、抄经、念这句名号等等,都是趋向至诚之极。至诚之极可契入法华三昧、契入念佛三昧;安立念佛三昧,一切智慧便都法尔现前,教理自然会透彻了解,因为教理无非就是吾人内心的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们按印祖的话去做,至诚颛蒙念佛,暗合道妙,潜通佛智,终必大明乎教理。

  

  (31)问:我现在诵经与打坐同修,自打坐后我的胆结石病不疼了,请问打坐能治胆结石吗?

  答:你打坐一定要调心哪!不是为打坐而打坐,就是天台讲小止观,你得调身、调息、调心,你的身、心、呼吸与道相应。比如你在那里念佛,念佛是指自己的心与这个佛号相应,佛号是阿伽陀药,他就能治你的胆结石。如果你一打坐,你还在想你的很多事情,你怎么能治胆结石呢?所以不是一个打坐的形态,而是你打坐里面包含修心调息内容,来决定你是否身体健康的。所以你打坐还是来念佛就可以了,你经行念佛也同样有这个效果。行住坐卧,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便可以达到疗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32)问:“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

  答:这是《心经》的两句经文。“色”就是身体与森罗万象的色法,是现象界的种种事相。“空”是指诸法的体性。第一句“色不异空”,是从缘起来看,缘起的种种色法是从性空衍生出来的,没有性空就不会有缘起。所以从现象上来说,色法和空性是没有差异的,就叫“不异”。第二句“色即是空”,是从事相上的不异到更进一步地从它的体性上来看,实际上是不二的。既然是缘生法,就是种种因缘凑合的色法,它不是原来就有的,所以它自性本空。“色即是空”不是灭色为空,色法当体即空。“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色、受、想、行、识的空性,就是以真空融妄有,以真融妄,就能够“度一切苦厄”,度脱分段与变易二种生死苦厄。这是般若系经典里面非常精辟的阐释。我们学佛人能够真正领解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能够依教奉行,将活得快乐、潇洒。为什么呢?因为知道了色的空性,就不会对现象界的五欲六尘贪恋执著,一切如梦幻泡影,都是空的。正是由于认为色的真实存在,才会有一种贪恋执著,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沮丧万分,所以就会迷惑颠倒。对色与空的本质,众生靠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把握的,绝大多数人都迷惑在现象界的色法上,竞争忙碌,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吾人能观照诸法空性,就是具备世出世间的般若智慧。所以《金刚经》讲,能够了解这个诸法的空相、无四相、毕竟空、无所有这些道理,对十八种空性,有法空、无法空、有法与无法俱空、空空亦空等等,听了之后不惊不怖不畏,这种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在净土法门,真空与妙有也融摄在这句名号里面。阿弥陀佛名号有两个核心功德:一是无量寿,一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空性,无量光就是妙有。光明是从空性之体自然显现的,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何谓清净?无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乃至习气全无,就清净了。清净到极点,就契入到无量寿的心体,自然就能够放光,就有无量光。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不异的,无量寿即是无量光,无量光即是无量寿,只有光中有寿,寿中有光,才是阿弥陀佛。如果光明没有无量寿的湛寂,就会躁掉;如果无量寿的寂定没有光明的妙用,就会流于顽定、枯定。一定要空寂之中具妙有,寿中有光,才是佛教的中道、第一义谛,即谓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这些色法,当体即是真如、涅槃,这是“色即是空”;阿弥陀佛契证到诸法的空性,由他的大悲愿力显现了西方世界无尽的庄严,这就是“空即是色”。这样,“色”与“空”就有深刻的辩证关系。我们这样去理解,就能把般若的空性和净土的妙有圆融起来,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有不二,光寿一如,就是佛法的中道。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