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的失落也严重存在。大学生心理障碍乃至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当代大学生以佛法来调适心理,健全人格,甚为必需。兹略述四点,聊备当代大学生参考:
1、相信因果报应。一个人命运的穷通贵贱,不是偶然的,中间贯穿着善恶对应回报的因果链。布施得财富报,放生得健康长寿报,瞋恚得相貌丑陋报等,所以对自己的命运要有正确的观念。命中没有福禄,费尽心机也得不到,命中有的好处,你不想要也不行,这叫“求之不可得,却之不可免”。这样观人生便会达观,逆来顺受即是知天,进德修业始名立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命运便会向好的方面转化。
2、对世间现象要有空慧的正见。了知世间一切都是缘生法,并无实体,缘聚则有,缘散即空,如梦如幻。由业力感招的世相,多有逼恼。如是吾人处世,随缘任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适无莫,则无往而不受益。
3、由智慧生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己,服务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得全方位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智慧素质,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力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注重自我教育,要有特立独行的精神,对物欲、私欲要理性化,不可膨胀。淡然处之,心平气和,反而能获得应得的需求。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我们何不做一个君子呢?乐天知命、少欲知足,又能够面对社会积极进取,使自己成为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4、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吾人几十年生命,亦是一项投资,宜投到有价值、收益丰厚的项目上。如是思惟,念佛求生净土乃最佳选择。念佛能令我们获得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能令身心康乐,智慧开发,事业顺遂。临命终时,因念佛故,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往生安乐净土,永脱轮回之苦,速成佛果。人生一大事因缘于斯庆成,愿当代大学生于此深加瞩意。
(23)问:有某法师说,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您如何理解?
答: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先要弄清何为宗教?何为教育?在佛教看来,宗教二字是分开诠释的,佛陀为适应教化对象而说的教法称为教,教法所出之源称为宗。永明大师云:“举一心为宗。”故佛教常称宗门教下。宗门指传佛心印、教外别传之禅门;教门指依大小乘之经论等言教而立的教宗,诸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故知宗教一词涵盖着一代时教全体的义蕴。
自西方学术思想东传之后,一般将佛教所习用的“宗教”一词作为英文religion的译语,表达对超自然事物的畏怖与不安,并进而专指团体性与组织性信仰、教义、礼仪之体系。其中分为多神教、一神教、泛神论等。如是考辨,作为佛教徒宜从宗教原有的义理来理解、接纳。释尊以大悲愿力示现娑婆八相成道,一代时教之终极目标,无非令吾辈浪子就路还家,永脱轮回,悉成佛果。这是佛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本质内涵。而教育一词,广义来说,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职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更多属于世间法的范畴。那么,佛教有着世间道德教育的内容,然更多的是指向生命的终极关怀,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世间的本怀。所以,不能将佛教的宗教内蕴与世间教育等量齐观。佛教是一门崇高而圣洁的宗教,提升生命,完善道德,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吾人能闻信佛教,当生稀有难遭之想,而那类将宗教视为迷信者,是不足与语的。冀诸同仁明辨之。
(24)问:今生有幸闻到佛正法,遇善知识,发大菩提心,依法修行,信念坚定。我想生生世世都能闻佛正法,遇善知识,不忘失菩提心。怎样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堕落,是否要证菩萨果位?
答:古语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今生已经闻到佛法,尤其闻到念佛往生一法,我们的标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有在这个世间的所谓生生世世之事。如果今生不能往生净土,下一辈子保持人身都难。得到人身要持好杀、盗、淫、妄、酒五戒,这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试问这五戒五常我们能做到多少呢?做得有欠缺,那就保不住人身,诚如佛所悬记,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因为得人身要靠自己的善业力,所以很难。而往生净土则是靠阿弥陀佛愿力加持而成就的。所以转生保住人身比往生净土难。是故印祖开示:“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唯有成就往生净土,才能入不退转位,然后以神通妙用,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很快圆满普贤十大愿王,快速圆成大乘的佛果。这样一生圆成佛果,才是一了百了之智举。
(25)问:六道轮回、因果观念是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那么这仅仅是理论假设呢,还是真有其事?圣人为什么要以神道设教呢?
答:善恶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不仅仅是道德理论的一种悬设,而是实存的事实,由五眼圆明的佛陀所现量亲证亲见到众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广阔的时间当中,由其善恶业的这种业(karma)的力量导致种种错综复杂的生命表相。我等凡夫心量狭劣,慧眼未开,不得而知。佛以悲愍心将这一善恶轮回之事和盘托出,令众生心生敬畏,止恶修善。我们由佛慈悲宣说方知如何走上光明、走上解脱、走上自在。由此,我们戒慎惕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制伏烦恼,开显佛性。由于深信轮回善恶法则,惩恶劝善才有坚实的依据。众生由此才能自律慎独,个人获福,社会由之祥和安稳。所以,六道轮回与善恶因果报应,乃道德理论的两块不可或缺的基石。
神道设教不仅是佛教圣人,而且也是儒道两家圣人教化众生之大权。神道设教的理论依据来自《周易》。神是神妙莫测、不可思议之义。世出世间一切神妙不可思议者不出心性之外。所以神道即是本心,是诚明,是仁心,是佛性。从神妙佛心中流出的教法,即是神道设教。天以春夏秋冬四时更迭不乱作为神道,惠及苍生;圣人以本性内具的仁义忠恕为神道,教化民众。平时事相中都蕴含着神妙的理体。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深植在每个众生内心,不是由外面施加的本有的德能。故云“万物皆备于我”,一切悉皆具足在心性中,因而“反身而诚”、回光返照契入真诚的内心,便“乐莫大焉”,就能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这就是颜回之所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奥秘所在。颜回那么贫穷,然而淡然安乐,这是自性的快乐,非五欲感官之乐所能比肩。一个人念佛安住在六字佛号中,便能获得身心柔软的法性乐,沐浴在弥陀光明照摄中,法喜充满。念佛法门举体是不可思议的佛果境界。释迦牟尼佛在娑婆秽土,宣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用种种善巧方便令我等众生生信发愿,老实持名,亦是圣人以神道设教成功之一例。神道设教的理论依据乃是感应。法界中至深邃广大的方面即是感应原理。唯信能入,唯行能证,愿共勉之。
(26)问:《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本身是大富贵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佛说富贵学道难,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加以述说的。何以富贵学道难呢?一个人今生能得到富贵,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积德的异熟果。而在享受种种五欲六尘快乐时,迷惑造业者多,财、色、名、食、睡的种种诱惑,令他享乐唯恐不及,很难产生向道修行之心。在南阎浮提,是需要八苦的激励,苦难的逼迫,才能令人产生厌苦之心,踏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沉溺于富贵的意乐,是很难产生超越意向的,这就是儒家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痛苦当中,往往能超拔,而处身于安乐富贵之乡,如老象溺泥,大多会沉沦法身慧命。佛贵为太子,然不是一般凡夫,乃是乘愿再来,示现八相成道的古佛,是故佛不会迷惑颠倒。然在佛的示现中,色界天人常来警诫太子不要沉溺五欲,令太子在四个城门见到生老病死及沙门修道相状,帮助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修道。释尊作为大富贵者能够在富贵当中感觉到生命本体上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他能够超拔出来。在佛的比丘弟子中,有很多释迦族的王子与贵族,他们是受佛陀德望的感召,毅然决然而出家的,其宿世善根亦是非常深厚的,有些是大权示现的菩萨,助佛弘化的,是故他们在释尊座下很快就能证到圣果。所以富贵学道难是此土一般众生的情形概述,然而佛与其弟子有其特殊例外的因缘。所以,吾人如出身于富贵之中,应观照生命本体性苦难,激发学道之心。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乃一切富贵者之光明坦途。
(27)问:我皈依佛法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常想这是逆增上缘,可是我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请开示。
答: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皈依三宝,持戒念佛的目的是圆成本具的正觉佛性。并不是为了人天福报,妄想一皈依学佛,就得钱比别人赚得多,官比别人当得大,身体比别人健康等,用这些来能证明学佛的成效,这个观念是有偏颇的。固然学佛为了出世间的解脱,也是能获得世间利益的。然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因果错综复杂,所以不可平面线性地看待此事。对净业行人来说,对世间顺逆等事,应作如理的观照。世间无论遭遇倒霉的逆境还是成功的顺境,都属梦幻泡影,最终都是一场空。念佛行人宜应随高随低随缘而过,顺境感恩阿弥陀佛,逆境同样感恩阿弥陀佛,因为逆增上缘更能增加我们的道心。这个世间,众苦充满,三界火宅,冤家对头常常碰面,苦不堪言,赶紧出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呀。不如意的事情会成就出离心,如果天天都是…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