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P18

  ..续本文上一页点;念佛的功夫浅一点,往生的品位就低一点,但不妨碍往生这件事情,所以能否往生取决于信愿。为什么取决于信愿?就是感应道交,是用信愿去感通的,而不是靠功夫。念佛的行持是深信、切愿、持名,这一点不能含混。蕅益大师又担心未来的众生只重功夫,不重信愿,又慈悲开示:如果没有信愿,纵然念佛功夫达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样的程度,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呢?由于西方极乐世界是属于实报庄严土,纵然是断见思惑的阿罗汉都不能往生,更何况悠悠凡夫!所以宜先在深信切愿上着眼。具备信愿持名即可往生。有功夫成片固然好,没有功夫成片,有信愿持名照样往生。对此要有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快乐。如果总是在功夫上论,那就难免恐惧、担心、不安。吾人信愿持名,接纳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内心能有坚定的信心,当下就安心了。安在哪里?安在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海上,因为弥陀的大慈悲愿海是把我等众生都托起来的。我们就在阿弥陀佛的心里,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往生。所以念佛往生一法称为圆顿中最极圆顿。也正因为如是圆顿,又被称为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是故,宜从信愿持名感通下手,作得生想,无须在功夫上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7)关于对台湾某居士若干种净土著作的辨析。

  问:弟子最近在福州寺院看到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的《念佛真实义》等几本书,作者是台湾觉云居士。上网一查,乃知是萧平实之作。此人颠倒黑白,附佛之说,如今摇身一变,又以净土宗善知识自居,彻底否定净土宗历代祖师。不明真相之人,极易受其迷惑,破坏行人念佛往生之信心,毒害极大。更有甚者,此书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流通,使人误以为教界认可此说,真是害人不浅!不知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来函及寄来的台湾觉云居士若干种书籍,略略翻阅,觉其信口雌黄,错谬不经,亦能体会仁者一片护法之心。兹就《念佛真实义》(简称《实义》)、《如何修学净土法门》(简称《法门》)二书中之错谬处撷取二三,以正视听。

  一、诋毁我国诸净宗祖师“持名念佛”的传承

  《实义》中,处处将蕅益大师“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开示,指斥为不正确的知见,并云倡导持名念佛“乃是对于净土三经法义的错会,并不是正确之净土法门之知见”(见《实义》P2)。这种对祖师轻率的贬斥,对持名念佛的看法,是没有道理的。

  净土法门的理事因果,肇立于佛的果觉境界,全体不可思议,不可以凡情浅识妄加推测。“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对佛经奥义,祖师能解能说,所谓“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是故,我等净业行人,宜对祖师言教深生殷重恭敬心。

  蕅益大师乃净宗第九代祖师,“名字位中真佛眼”,开佛知见,所言决定无谬。印光大师赞誉蕅祖的《弥陀要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而《实义》贬抑蕅祖的论断,何异无知妄谈。

  祖师们倡导持名念佛,乃是对净土三经精义纲宗的正确领会。阿弥陀佛因地以五大劫的思惟,实现其普度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平等慈怀,建立以名号度生之妙法。《无量寿经》偈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是故持名度生的净土妙法贯彻于诸多净土典籍中。善导大师慧眼独具,首先开显净土三经持名之殊胜,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至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指《观经》)定散文中(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自《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明晰阐述净土三经持名念佛宗旨后,历代祖师大德若莲池、若蕅益、若印光等悉皆遵从,成为中国净土宗传承之家风。今《实义》却全盘否定,居心何在!更有甚者,释迦本师乃至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欲令我等凡夫众生专持名号,仰蒙弥陀的大悲愿力,带业往生,然觉云居士却言:“又不可教人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或其他诸佛世尊名号,这样的念佛非是清净念佛,知见错误,心有污染故。以此种心态念佛,即是情执,是故不可对人作如是教导,违背净土经典法义故。”(《法门》P162)如是颠倒黑白、诽谤佛言的论断,是先天智力水平低下,抑或故作此说以断人慧命?吾人当深加警觉。

  二、错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经文

  净土念佛法门的圆顿义理,乃是以佛的果地觉作行人的因地心,自他不二,生佛一如,故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此句经文亦应从如是圆顿角度加以界诠。蕅益大师精辟指陈:“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见《弥陀要解》)莲池大师亦云:“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并开示:“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见《弥陀疏钞》)信愿持名,具足六度万行。此等圆顿知见,称合佛心,吾人当拳拳服膺。

  作者对《阿弥陀经》这句重要经文,师心自用,妄加诠释,云:“此处所谓“善根福德因缘”,即指三福净业。”(见《法门》P143)并云:“要广修善根福德,不可只是持念名号。”(同上书P10)作者持此说,足见其不了经文真实义。

  三、妄自矜夸,冒充善知识,以凡滥圣

  自古以来,大凡邪师惑众,悉皆脱不了自我炫耀之窠臼,作者亦不例外。作者矜夸自称:“末学一心念佛六七年,每天十几个小时,成就净念相继之功夫。”(见《实义》P5)又云:“末学的持名念佛就像大火炬一般,任何的烦恼、习气、妄念之干草,一旦现起,就会被此念佛力量之大火炬燃烧而化为灰烬。”(见《实义》P7)此等自夸的恶派,散见各处。以凡滥圣,罪过不浅。

  纵观历代祖师大德弘法利生,悉皆卑以自牧,以惭愧庄严自己的道心德业。善导大师自称“恶业凡夫”,莲池大师自谦“末法下凡,穷陬晚学”,省庵大师自抑“不肖愚下凡夫僧”,印光大师恒称“常惭愧僧”、“粥饭庸僧”。不曾见夸耀功夫、大言不惭的善知识。对比之下,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自当泾渭分明。

  以上略陈三点,自可窥斑见豹,至于书中散见的谬见,诸如“持名念佛最好不要用口称念”(《实义》P7)、“名号不是实相”(《实义》P142)、“祖师常作一些方便之开示,然方便开示,虽有必要,却也造成诸多后遗症”(《法门》P5)等谤法谤祖师的言论,不一而足,无暇细辩。伏冀净业同仁仰遵圣言量与祖师的思想,死尽偷心,信愿持名,矢志极乐净土,庶几今生解脱有望,万修万人去。否则,误听人言,邪见入心,求升反堕,可不哀哉!

  

  (8)问:有人说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后精进修持后还是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因为成佛一定在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只是修学的地方,成佛不可能在极乐世界。

  答:这个说法无经典依据,是不正确的观念。阿弥陀佛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愿”,表明带业往生的天人,一到极乐世界,便可入大乘正定聚,决定一生证到大乘涅槃佛果。表证在极乐世界即可成佛。然往生者证到无生法忍之后,也可以到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那仅仅是示现而已,所以你想在一生补处的位置来娑婆世界成佛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说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不了佛,一定要到娑婆世界才成佛,这是毫无依据的!对净土法门之修因证果,我们不要随便用凡夫的思维去捉摸出一些观点来,这些都是谬论。事实上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好修学的地方!是快速成佛的地方!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得到三种不退,三种不退即是成佛的异名,是故西方极乐世界是九法界众生疾速成佛的胜妙道场!

  

  

  

  

  

  

  

  

  

  

  

  

  

五、戒 如 冰 雪

  

  (1)问: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修学?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一些呢?

  答:首先,你能够去受戒,这表明你有道心了。受戒的目的是什么?佛陀制戒的本怀是为道制戒,是为求证菩提佛道来制戒的。戒的种类有在家居士的戒,有出家五众的戒。无论是出家在家的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针对我们的烦恼而施设的。烦恼是病,戒法就是药。我们的心就像野牛,就像烈马,就像狂象,如果没有约束,它就会到处狂奔,践踏苗稼,所以戒就是一根缰绳,把这个野牛,用缰绳拴住牛鼻,当它要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拽过来。所以这个戒是对治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的。杀盗淫妄酒是最重的烦恼,是最遮蔽佛性的,所以要用戒的缰绳把这想犯杀盗淫妄的恶的心理倾向阻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受戒。有的人说,我学佛,只受三皈,不受五戒,但自持五戒,行不行?固然你想去受持比不受持要好,但是你真要修行,还是一定要经过受戒的仪规,让一个法师在佛前证明,还有一套授受的仪规,它就是羯磨法。透过授受仪规的传授,让你在自心里生起一种止恶防非的功能,这种功能就叫无作戒体。你获得这一种戒体后,当境界现前,比如财色名食睡这些诱惑的境界现前的时候,无作戒体就发挥作用了,他就会马上对这个境提醒自己所受的戒相,由此生起戒行,就会产生一种戒的对治力量,能使我们面对诱惑如如不动,身口七支不违犯戒法。受戒之后如履薄冰,这是好现象,要增强自己的持戒意识,要把持戒上升到比生命更高的程度。何以故呢?我们这一期业力感召的虚…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