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P19

  ..续本文上一页妄的身体,迟早是要死亡的,我们不能为了这个身体的舒适、享乐去破戒,因为破戒损害的不是肉体,而是法身慧命。破了这四条杀盗淫妄根本戒,那下地狱是决定的,一堕地狱就万劫难复了。

  所以,对一个真修行人来说,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要把持戒提升到超越生命价值的高度舍生取义、杀身取仁。这个身体和我们所受的戒法,如果在非常冲突的状态当中,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取仁、取戒,而不要取虚幻的身体。这个价值判断能加固我们的持戒意识,令自己在与百万魔军对峙的过程中,能够以强大的力量压倒魔的力量。你不要去学圆融啊!持戒就是很严谨的,规规矩矩的,来不得一点欺骗的。因为佛的戒律当中,说你是不是犯戒,不仅要从行为上去判断,更多的要从你的动机上去判断,就是你的念头。你起了一念的杀心,就算没有付诸行动,但这一念杀心都会有因果的,如果再加上行为,那就构成了犯根本罪的条件。

  所以持戒要严谨,不要说我持了五戒,乃至于对喝酒我要圆融啊,没有关系,如果喝酒不醉,我可以喝,为了养生、为了长寿喝一点没关系,应酬喝一点酒没关系。这些所谓的圆融对于真正修道的人是不可以的。我们要听佛的话,酒是引发无明的毒药,酒是毒水,你就是用小草沾了一点点酒放在口里都是不许可的,更何况你还要喝一杯,还要喝多少杯。不要学这个圆融。如果你把学佛当作开玩笑,游戏人生,那你去圆融,就圆融到三恶道去了。你不能持就不要受,受了你一定要去持,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地去认清楚,尤其对一个念佛行人,一定要持戒。持戒念佛才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成办净业。

  

  (2)问:皈依之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经》上说:“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皈依后,要把三皈依戒法落实在行动上。自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邪魔;自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就不皈依外道邪师。不可受了三皈依,还去信外道、气功等。至诚求受三皈戒法者,能得护法善神佑护。三皈弟子要深信世出世间因果,慎独自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实存,至诚求生净土。行为上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身心柔软,具慈悲心,淡化我执,放下我慢,身心清净,则世界净。庄严国土,人人有责。所以你的行为、你的人格、你的气质,都要有一个大的改变。

  《地藏经》上这句话“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是说因果的对应报。用者,指器具之用,如犁、锄、伞、盖、舟、车等。“非理”是没有理由的毁坏,或出于气愤毁坏自己的器具,或恶心损坏他人的物品。如果存有这样的心行,自然会感招未来需求器具阙绝之报。这句经文教示我们得爱惜一切物品,不可暴殄天物,比如对五谷食物,要惜福,不可摆排场而浪费丝毫。大自然的五谷杂粮与种种非再生资源,都不能去糟践浪费,如果去糟践就属于“非理毁用者”,由此你下一辈子就所求不得如意。这种观念可用作建构节约型社会的哲学理念。

  

  (3)问:我们要怎样在经济条件差劣的情况下,下定决心戒赌?

  答:赌博是一种根源于贪欲的不良行为,现在已经发展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低收入者,越穷越想赌,抱着侥幸的心理,想通过赌一把发大财,然而往往是越赌越穷,甚至执迷不悟,越赌越上瘾,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下场。这一念贪心众苦之本呀!一个学佛的人不仅不应出入赌场,相反要修布施,把自己的福报布施给一切众生去享受呀!如果自己没有钱,对他人布施的善举随喜赞叹,也有一份福报。须知财富从布施中来。学佛者应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可以侥幸贪欲的心想捞人家一把啊!所以你得下定决心戒赌。当你这个赌瘾要起来的时候,你赶紧在阿弥陀佛面前磕四十八个响头啊!忏悔业障!至诚恳切地念佛,自己要管得住自己,若烦恼重,自己难以做主,更要仰靠佛力。六字佛名内具万德,执持名号把我们自性的无量寿、无量光显发出来就能管住自己。无量寿的寂定令自己如如不动,无量光的智慧能了达诸法的空性,以对治自他赌博所带来的身心上的痛苦。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人身难得,光阴易度,赶紧利用难得的光阴勤修道业,哪有闲暇顾及他事,尤其是自他俱损的事情。净业行人一定要痛下决心,戒赌净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成办净业便会一了百了。

  

  (4)问: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忏悔,也得下地狱吗?

  答:杀、盗、淫、妄、酒,前四戒为性戒,又为根本戒。毁破根本戒,称断头罪,意为头被砍下来,无法接上去,不可救了。在戒律中,称不通忏悔,必下地狱。所以,对受戒、持戒,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受戒是在佛菩萨前的庄重承诺,筹量自己的根机能力,或受满分戒,或受多分乃至一分戒。只要受了,就得一丝不苟地行持,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如是求戒、受戒、持戒功德无量。这一切都是自动自觉的,戒律既具有原则性,也有变通性。出家修行也是自己发心的,没有谁来强迫你。出家得奉行出家的戒法,如世间法放不下,还可以舍戒还俗。还俗一段时间,又想出家,还可以出家。可以七次往返,这是对男众的施设,女众只有一次机会。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忏悔,固然比不认识自己错误、不忏悔强,然就声闻戒律而言,犯根本戒的罪是忏悔不了的,果报在地狱。

  所幸净土法门给了破戒行人一线生机。《观经》下品中生就是针对破戒的众生施设的,经云:“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证知破根本戒必将下地狱的人,阿弥陀佛悲愿予以救度,彰显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不可思议。吾人当如是领纳弥陀的悲愿,生感恩心,然不可以此作为放逸破戒的借口。念佛行人宜奉持净业三福,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5)问:据说葱蒜有防癌的作用,如果是,净业行人能否食用?

  答:葱蒜等属于五辛,佛的制教是不许可食用。何以故?荤辛菜臭味妨碍修法,荤辛之气,能引发色身的欲望。《楞严经》云:“是五种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如遇治病非蒜等不能治愈的特殊因缘,亦有开缘,然须到僻静处别室食之。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入僧浴室,不得上都圊内。病愈后等断食蒜等更七日后,臭气都尽,沐浴浣衣,香熏后方可入僧众处(具如律中所明)。菩萨戒云:非但禁止单食五辛,即一切菜中,杂有五辛,亦不得食。作为佛弟子,应谨遵释尊的教诲。佛是一切智人,难道佛不知道五辛亦有些微防病的功能吗?知道而又明显严制,乃佛重视我等众生法身慧命故。吾人不可以身见的执著,听信一般人标新立异的知见,以致荒废自己的道业。

  

  (6)问: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为佛弟子,首先得要三皈五戒呀!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业,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在大乘经典中,千经万论处处劝勉赞叹持戒的功德,怎么说不需要持戒呢?有人说,末法时代众生持戒持不清净,所以就不需要持戒,这个说法有混讹,要辨别清楚。作为念佛行人,一定要按照佛的制教来受持戒律,居士的五戒、出家众的二百五十条戒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幢相。如不持戒,佛教就会在这个世间上提前消亡;唯有戒律能使佛教生存与发展。佛在临涅槃的时候殷勤顾命:以戒为师。能够受持波罗提木叉,就如同佛在世啊!一部《涅槃经》就是扶律谈常啊!扶持佛的戒律,广谈常住真心;《遗教经》也殷勤地劝说持戒。作为佛弟子,怎能不听佛的话呀?佛这么强调戒律,他怎么说不需要持戒呢?这是原则性问题,净业行人必须明白。至于说持戒持不清净,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持戒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难道五戒就不能持吗?不杀生,难道一天到晚想到要杀人吗?不偷盗,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还想要偷别人的东西吗?不邪淫,难道学佛的人还去留连花街柳巷?这些都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为什么不去做呢?至少在身口七支,你要把五戒做到;至于内心清净那是需要佛法长期熏习的。起码你在行为上能做到它吧!说出家人都没有持戒的,这个观点就更说不通了。自古以来僧团难免鱼龙混杂,社会上传言某些出家众做得不如法,不持戒,甚至一些假和尚,到处化缘、赶经忏,弄钱什么的,确实有这些现象。但是要看到,在这个时代僧团主流是好的,有很多比丘、比丘尼非常有道心,非常信因果的。那些真有道心修行的僧众,往往不出头露面,默默无闻地修行,一般人也看不到,住持寺院丛林的僧众也有许多发大心行菩萨道者,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恭敬,去护持的。那么这些…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