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妄的身體,遲早是要死亡的,我們不能爲了這個身體的舒適、享樂去破戒,因爲破戒損害的不是肉體,而是法身慧命。破了這四條殺盜淫妄根本戒,那下地獄是決定的,一墮地獄就萬劫難複了。
所以,對一個真修行人來說,甯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要把持戒提升到超越生命價值的高度舍生取義、殺身取仁。這個身體和我們所受的戒法,如果在非常沖突的狀態當中,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取仁、取戒,而不要取虛幻的身體。這個價值判斷能加固我們的持戒意識,令自己在與百萬魔軍對峙的過程中,能夠以強大的力量壓倒魔的力量。你不要去學圓融啊!持戒就是很嚴謹的,規規矩矩的,來不得一點欺騙的。因爲佛的戒律當中,說你是不是犯戒,不僅要從行爲上去判斷,更多的要從你的動機上去判斷,就是你的念頭。你起了一念的殺心,就算沒有付諸行動,但這一念殺心都會有因果的,如果再加上行爲,那就構成了犯根本罪的條件。
所以持戒要嚴謹,不要說我持了五戒,乃至于對喝酒我要圓融啊,沒有關系,如果喝酒不醉,我可以喝,爲了養生、爲了長壽喝一點沒關系,應酬喝一點酒沒關系。這些所謂的圓融對于真正修道的人是不可以的。我們要聽佛的話,酒是引發無明的毒藥,酒是毒水,你就是用小草沾了一點點酒放在口裏都是不許可的,更何況你還要喝一杯,還要喝多少杯。不要學這個圓融。如果你把學佛當作開玩笑,遊戲人生,那你去圓融,就圓融到叁惡道去了。你不能持就不要受,受了你一定要去持,這些我們都要好好地去認清楚,尤其對一個念佛行人,一定要持戒。持戒念佛才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成辦淨業。
(2)問:皈依之後在行爲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經》上說:“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阙絕報。”請問這句話如何理解?
答:皈依後,要把叁皈依戒法落實在行動上。自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邪魔;自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就不皈依外道邪師。不可受了叁皈依,還去信外道、氣功等。至誠求受叁皈戒法者,能得護法善神佑護。叁皈弟子要深信世出世間因果,慎獨自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存,至誠求生淨土。行爲上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身心柔軟,具慈悲心,淡化我執,放下我慢,身心清淨,則世界淨。莊嚴國土,人人有責。所以你的行爲、你的人格、你的氣質,都要有一個大的改變。
《地藏經》上這句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阙絕報”,是說因果的對應報。用者,指器具之用,如犁、鋤、傘、蓋、舟、車等。“非理”是沒有理由的毀壞,或出于氣憤毀壞自己的器具,或惡心損壞他人的物品。如果存有這樣的心行,自然會感招未來需求器具阙絕之報。這句經文教示我們得愛惜一切物品,不可暴殄天物,比如對五谷食物,要惜福,不可擺排場而浪費絲毫。大自然的五谷雜糧與種種非再生資源,都不能去糟踐浪費,如果去糟踐就屬于“非理毀用者”,由此你下一輩子就所求不得如意。這種觀念可用作建構節約型社會的哲學理念。
(3)問:我們要怎樣在經濟條件差劣的情況下,下定決心戒賭?
答:賭博是一種根源于貪欲的不良行爲,現在已經發展爲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尤其是低收入者,越窮越想賭,抱著僥幸的心理,想通過賭一把發大財,然而往往是越賭越窮,甚至執迷不悟,越賭越上瘾,最後落得傾家蕩産的下場。這一念貪心衆苦之本呀!一個學佛的人不僅不應出入賭場,相反要修布施,把自己的福報布施給一切衆生去享受呀!如果自己沒有錢,對他人布施的善舉隨喜贊歎,也有一份福報。須知財富從布施中來。學佛者應安分守己,知足常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不可以僥幸貪欲的心想撈人家一把啊!所以你得下定決心戒賭。當你這個賭瘾要起來的時候,你趕緊在阿彌陀佛面前磕四十八個響頭啊!忏悔業障!至誠懇切地念佛,自己要管得住自己,若煩惱重,自己難以做主,更要仰靠佛力。六字佛名內具萬德,執持名號把我們自性的無量壽、無量光顯發出來就能管住自己。無量壽的寂定令自己如如不動,無量光的智慧能了達諸法的空性,以對治自他賭博所帶來的身心上的痛苦。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人身難得,光陰易度,趕緊利用難得的光陰勤修道業,哪有閑暇顧及他事,尤其是自他俱損的事情。淨業行人一定要痛下決心,戒賭淨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成辦淨業便會一了百了。
(4)問:破戒後,有補救的辦法嗎?破戒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忏悔,也得下地獄嗎?
答:殺、盜、淫、妄、酒,前四戒爲性戒,又爲根本戒。毀破根本戒,稱斷頭罪,意爲頭被砍下來,無法接上去,不可救了。在戒律中,稱不通忏悔,必下地獄。所以,對受戒、持戒,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受戒是在佛菩薩前的莊重承諾,籌量自己的根機能力,或受滿分戒,或受多分乃至一分戒。只要受了,就得一絲不苟地行持,甯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如是求戒、受戒、持戒功德無量。這一切都是自動自覺的,戒律既具有原則性,也有變通性。出家修行也是自己發心的,沒有誰來強迫你。出家得奉行出家的戒法,如世間法放不下,還可以舍戒還俗。還俗一段時間,又想出家,還可以出家。可以七次往返,這是對男衆的施設,女衆只有一次機會。破戒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真誠忏悔,固然比不認識自己錯誤、不忏悔強,然就聲聞戒律而言,犯根本戒的罪是忏悔不了的,果報在地獄。
所幸淨土法門給了破戒行人一線生機。《觀經》下品中生就是針對破戒的衆生施設的,經雲:“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于六劫,蓮華乃敷。”證知破根本戒必將下地獄的人,阿彌陀佛悲願予以救度,彰顯阿彌陀佛威神願力不可思議。吾人當如是領納彌陀的悲願,生感恩心,然不可以此作爲放逸破戒的借口。念佛行人宜奉持淨業叁福,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5)問:據說蔥蒜有防癌的作用,如果是,淨業行人能否食用?
答:蔥蒜等屬于五辛,佛的製教是不許可食用。何以故?葷辛菜臭味妨礙修法,葷辛之氣,能引發色身的欲望。《楞嚴經》雲:“是五種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爲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癡。命終自爲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如遇治病非蒜等不能治愈的特殊因緣,亦有開緣,然須到僻靜處別室食之。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入僧浴室,不得上都圊內。病愈後等斷食蒜等更七日後,臭氣都盡,沐浴浣衣,香熏後方可入僧衆處(具如律中所明)。菩薩戒雲:非但禁止單食五辛,即一切菜中,雜有五辛,亦不得食。作爲佛弟子,應謹遵釋尊的教誨。佛是一切智人,難道佛不知道五辛亦有些微防病的功能嗎?知道而又明顯嚴製,乃佛重視我等衆生法身慧命故。吾人不可以身見的執著,聽信一般人標新立異的知見,以致荒廢自己的道業。
(6)問:現在有的法師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並且說現在連出家師父都沒有持戒的了,請問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這個說法是邪知邪見,大家不要去聽。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爲佛弟子,首先得要叁皈五戒呀!淨業叁福裏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業,第二福就得要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佛在大乘經典中,千經萬論處處勸勉贊歎持戒的功德,怎麼說不需要持戒呢?有人說,末法時代衆生持戒持不清淨,所以就不需要持戒,這個說法有混訛,要辨別清楚。作爲念佛行人,一定要按照佛的製教來受持戒律,居士的五戒、出家衆的二百五十條戒律,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因爲戒律是佛教的壽命,是佛教的幢相。如不持戒,佛教就會在這個世間上提前消亡;唯有戒律能使佛教生存與發展。佛在臨涅槃的時候殷勤顧命:以戒爲師。能夠受持波羅提木叉,就如同佛在世啊!一部《涅槃經》就是扶律談常啊!扶持佛的戒律,廣談常住真心;《遺教經》也殷勤地勸說持戒。作爲佛弟子,怎能不聽佛的話呀?佛這麼強調戒律,他怎麼說不需要持戒呢?這是原則性問題,淨業行人必須明白。至于說持戒持不清淨,那是另外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持戒的態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難道五戒就不能持嗎?不殺生,難道一天到晚想到要殺人嗎?不偷盜,作爲一個學佛的人還想要偷別人的東西嗎?不邪淫,難道學佛的人還去留連花街柳巷?這些都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爲什麼不去做呢?至少在身口七支,你要把五戒做到;至于內心清淨那是需要佛法長期熏習的。起碼你在行爲上能做到它吧!說出家人都沒有持戒的,這個觀點就更說不通了。自古以來僧團難免魚龍混雜,社會上傳言某些出家衆做得不如法,不持戒,甚至一些假和尚,到處化緣、趕經忏,弄錢什麼的,確實有這些現象。但是要看到,在這個時代僧團主流是好的,有很多比丘、比丘尼非常有道心,非常信因果的。那些真有道心修行的僧衆,往往不出頭露面,默默無聞地修行,一般人也看不到,住持寺院叢林的僧衆也有許多發大心行菩薩道者,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恭敬,去護持的。那麼這些…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