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戒的出家衆在住持佛法,利益衆生,他們一定能夠往生淨土,而且品位不在中下。中國淨土宗祖師悉是持戒念佛。吾輩淨業行人應當將持戒念佛的家風在現代發揚光大。
(7)問:弟子這裏有法師來,可是有師兄卻說是奔他而來的,就請到自己家裏去,自己去供養,不給其他師兄機會,這樣是犯戒嗎?
答:我們每個學佛的人都要反省:學佛是學什麼?我們有很多煩惱和執著,很多是來自一個“我”,所以首先要破我執。有這個“我”就會心量狹隘,就會以自己爲圓心畫圓圈,以自己的利益好壞來判斷、來行爲,自私自利。所以破了一個小我,進到一個大我甚至無我的階段,才會出現菩薩的心量、菩薩的精神、菩薩的行爲。菩薩的行爲是什麼?好事給他人,壞事留自己;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衆生得離苦。這才是修佛法的行爲。如果碰到一個很好的法師來,如果是一個有菩薩精神的人,他會趕緊讓自己的師兄來分享佛法。如果只能一個人得到利益,他就會把這個機會讓給他的師兄,這是修道人。如果說這是個好東西就趕緊占爲己有,別人不能沾好處,那你哪裏是修行啊?你是修凡夫法,修輪回法,修強化我執的法。是不是這樣?再加上真正有正知正見的法師,也不存在就奔你一個人來的情況,法是屬于所有衆生的。如果一個法師說:我就對你一個人好,我對你講法,我對你傳什麼法,其他人我不理睬,那這個法師還是搞人我是非這一套,搞拉個人的勢力圈子,還在搞山頭,實際上還是離不開名利。對這樣的法師,你可以敬而遠之。學佛的人是皈依叁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這個僧是“僧伽”的簡稱,僧伽的意思是“和合衆”,就是用“六和合”的原則來組織一個4人以上的僧團才叫僧伽,所以不是某個比丘,單個法師是夠不上“僧”的。這就像樹和樹林的關系,一棵樹不能叫樹林,一定是衆多樹才能稱爲樹林。所以有的居士連皈依僧都做得不如法,他不了解如何是皈依僧。皈依僧就是要用平等的恭敬心恭敬僧團當中所有的比丘。可不是說這個人是我的師父,那個人是你的師父,你的師父不如我的師父,就搞這些東西。如果搞這些東西,那你是在破壞僧團。這些凡夫的知見,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檢討。我們無量劫以來在這輪轉修行,沒有得到利益,就在這狹隘的心,那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好的東西我不能讓你得到,這個法師我自己供養,不給其他人機會。這正是我們要修行、要破除的東西,你還要讓它滋蔓,以這種心態修行是很難得到受用的。
(8)問:配偶已邪淫有年,怎麼講都不改,請師父開示怎麼辦?
答:這是這個時代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受及時行樂的思想的誤導,加上種種媒體網絡的誘惑,邪淫日趨嚴重。有的人不以邪淫爲恥,反以爲榮,有情人表明自己有本事,這種道德觀念的顛倒,也說明我們道德廉恥教育的缺乏。淫欲是人最重的煩惱,是生死輪回之根。對修出世間法者要徹底對治這個煩惱,對世間人將此欲求納入禮的範圍,婚姻家庭由此形成。邪淫行爲敗壞自己的道德,瓦解家庭,身心受損,名譽掃地,是一樁亟須遠離的行爲。尤其是佛教徒要堅持持好不邪淫戒。如淫欲心重,多作不淨觀,作死想,作空想,對異性作父母兄弟姊妹想。同時,多多念佛,以彌陀名號內具的清淨光化解淫欲心,升華精神層次,吃素避免一些刺激性食物,這樣念佛依靠佛力加持,自然會降伏色魔,身心安泰。
(9)問:如果由于醫院檢查出了胎兒有畸形,因而犯了墮胎的重罪,丈夫和妻子會有惡報嗎?念《地藏經》能化解重罪嗎?念《地藏經》能的話,如何回向給被墮胎兒的亡靈?若念《地藏經》不能化解的話,應該如何化解?請慈悲開示。
答:首先我們應該要有對生命的尊重,雖然嬰兒是畸形,但他是一個人的生命,他是人的生命就有一次能夠修學佛法得解脫的機會!也許他就長得不好看,甚至腳有點殘疾或者什麼,但是他只要能聽懂佛法,他的生命價值是非常重大的!所以,你中斷了他一期得人身修佛法的機會,罪過是非常重大的!所以不可因爲畸形而實施墮胎。你先把他生下來,我們要尊重他,不管他畸形不畸形,他投到你家裏做子女就與你有深刻的因緣,你不了這個因緣,就惡緣糾纏,就苦不堪言了,所以要尊重他的生命。墮胎的因是會有果報的。一旦不明事理而犯了如此的罪過,佛法也是可以化解的,念《地藏經》也可以,念佛號也可以。最終,第一,要把你誦經念佛的功德回向給這個嬰靈就是這個嬰兒的靈識,讓他生到善道;然後,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自己帶業往生,那麼這個被墮胎的嬰靈想找你的麻煩也找不上,如果你往生不了,那就會怨怨相報,這是一樁你必須要面對的事情。等到你往生之後,你有能力再去救度曾經被墮胎的嬰靈,那時候你得到六種神通,用天眼一看,你不僅今世墮胎一次,可能多生多劫墮了很多次胎了,所以你生起大慚愧心、大忏悔心、大悲憫心,來救度這些曾經被你傷害的衆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以懇切的忏悔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好!
六、敦 倫 盡 分
(1)問: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孝心?
答:百行孝爲先,孝爲成就道德人格的先決前提。母子天性相關,孝順報恩乃人之天賦,如果對父母的孝心都喪失殆盡,可謂哀莫大于心死。要激活孝心,首先要想到沒有父母,便沒有自己的生命。母親十月懷胎,飽受苦惱,孕育自己的生命,一生下來,哺乳叁年,慈悲之極。將飯食嚼碎喂養小孩,用自己心血來爲我們哺乳;晚上孩子拉屎拉尿,母親便把孩子放在幹的地方,自己睡在尿濕的地方;孩子生了病,母親倍加憂念,恨不得把病移到自己身上來。如是等父母的恩德,雖天地不能喻其高廣!所以我們必得孝順父母。動物都有反哺之恩,何況人呢!其次應思惟,我們自己也會變老,我們現在孝養自己的父母,讓他得到一個精神和生活上的安定,那麼,自己的子女將吾人對待父母的態度看在眼裏,我們孝養了父母,子女也會孝養我們,你現在對自己的父母種種不孝順,比如,自己住很寬敞的房子,讓父母住狹小陰暗的房子,那你的兒子以後也會把你放在一個角落裏面去住,不予理睬。再次,孝道能最大限度地開發智慧,促成我們的事業,是最大的福德。供養父母等同供佛,敬田收獲豐碩。自古以來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在家中孝順父母,在單位上必然是一個忠心耿耿的,盡心盡責的人,然後他把這一念對父母的孝擴大到對一切衆生的孝,就能成聖成賢。如同地藏菩薩在因地作光目女與婆羅門女一樣,由對今生的父母的孝擴展開來,成就普度一切衆生的悲願。另外,孝還能規範自己的行爲,當我們一念要去賭博的時候,思惟自己的身體發膚都來自父母,如果賭博把自己都賭慘了,父母也會難受啊!讓父母感到痛苦,就不能去做呀!如果造殺盜淫妄的惡業,讓自己的父母都沒有臉見人,我更不能去做呀!哎,所以這一念孝心,還能規範自己的行爲,令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智慧的人,在社會上能夠建功立業的人,父母感到很自豪、光宗耀祖。如果自己一失足幹了違法亂紀的事,蹲監獄了,可真是不孝之極了。以上種種方法均激發孝心,作爲淨業行人,孝養父母是淨業叁福之首條,吾人當如教奉行。
(2)問:在家佛弟子如何盡善盡美完成孝道?
答:孝道是淨業行人的一個綱宗要領,在家佛弟子,首先最起碼的孝道要關心父母的生活,衣食無憂,隨順父母的心,讓他精神快樂,那麼高層次的一個孝道就是以有所作爲,能夠光宗耀祖,讓別人一提到你的名字,你的父母就很榮耀,這是高一等的孝道,有時候稱爲大孝。淨業行人還會進一步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父母學佛、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孝中的大孝,令父母得了生死、成佛道之究竟利益。這叁個層次的孝,你去盡,就算孝道的圓滿。
(3)問:修淨土的居士,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認識與實踐上,應持什麼看法、做法?
答:修淨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心態與知見,淨土法門是體現了諸佛如來度化衆生的悲智,令一切衆生脫離生死輪回的苦難,安享涅槃常、樂、我、淨。所以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體現出世間的本懷,念佛矢志往生成佛,不是念念佛,修點善,下一輩子得個富貴的身份,或上升到天堂去享天福的。要知道我們今生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結果就慘啦!如果我們發起不了真往生的心,那麼我們這一生持戒,念佛,修種種慈善事業的事情,下一輩子可能得到大富貴,在富貴中,能保持清醒頭腦的少,迷惑顛倒以富貴造諸惡業者多,這不得不謹慎啦!所以截流大師開示,如果今生不能夠發出真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的話,跟一闡提、五逆十惡的人本質上沒有兩樣。五逆十惡者是當生下地獄,那個不能真心求生淨土的人,是第叁世下地獄。下地獄的時間只有一步之差啊!所以我們要加以注意,如果今生不能成就往生淨土的話,下一輩子想保住人身也不是有把握啊!得人身要持五戒(殺盜淫妄酒),即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才有做人的資格啊!試問我們的五戒持得怎麼樣,五常的操守如何呢?所以印祖說,下輩子保住人身比往生西方淨土還難。得人身靠自己持戒的力量,而往生淨土靠的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所以今生能聞到念佛法門,一定要信願持名,今生成辦往生之淨業。
這個往生淨土的信願建立之後,在世間法當中,要落實大乘佛法真谛與俗谛圓融的特質,在世間也要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家庭角色。淨業叁福就是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對朋友要有信譽,要吃素戒殺,身、口、意叁業趨向純善,這樣你在家庭和單位盡到了自己的本分,便會導致和諧的人際關系。由于你是世間的善人,又能由福德的積累開發智慧,所以你的事業也會做得越來越好。學佛不僅不會與世間法矛盾,反而能促進世間事業的昌盛。大凡世間上能夠建功立業,在曆史上留下印記,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叁不朽的人物,都是在心性的開發有相當深度的人。比如清代林則徐以大無畏的氣概,燒毀英國的鴉片,這種精神力量來自什麼地方?我們得知林則徐用非常工整的楷書來寫《金剛經》、《阿彌陀經》、《往生咒》。政務之余,抽暇念誦這些經咒,才知道他從佛經裏面吸取了精神的養料。近代的思想家像魏源、龔自珍都是虔誠的念佛行人哪。還有很多的企業家的財富,大多是多生多劫布施的善行所致,今生他又布施,越布施越有財富,可見出世間法與世間體現相輔相成,出世間法提升世間法,世間法爲出世間法准備資糧啊!
我們在世間首先要有終極關懷的安心,用比喻表示:比如一個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出差。他第一件事是要找好一個住的地方,找到住的地方,安頓了行李,他出去辦事,他心裏很安定啊!哪怕辦事再晚也預定好了地方,這把鑰匙在手上隨時可以進房間休息,這樣,這人才安心呀!如果他沒有找到住的地方,背著沈重的行李去辦事,這辦事的過程便一直伴隨著恐懼不安。辦完事到哪裏去啊,心裏不安呀!這是一般人常見的心態。由此擴大一點說,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也是出一趟差啊!試問我們找到了住的地方沒有?所以找到地方是一個有理性的人必先解決的問題,然而多少人卻忘了這個事情啊!背上沈重的行李去辦事,追求世間的種種東西,一生都伴隨著不安和恐懼啊!
阿彌陀佛慈悲之極,用這個念佛法門給我們安頓好住的地方,令我們了知生命的歸宿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安心立命的事情解決後,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世間的事業,那會做得很踏實,很快樂。可見,念佛法門是締造安樂人生的妙法。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